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聚酯瓶片专家小范围反内卷背景下如何看待行业自律性减产机会 - 发现报告

聚酯瓶片专家小范围反内卷背景下如何看待行业自律性减产机会

2025-07-05未知机构J***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聚酯瓶片专家小范围反内卷背景下如何看待行业自律性减产机会

1、全球及国内产能与需求格局 ·国内产能与需求数据:国内聚酯瓶片内需规模约为850 900万吨,出口今年预期近600万吨,总需求约为1500万吨。国内产能水平为2160万吨,产能可超开,原产设计下一般可超开至130%,部分头部企业甚至可超开至该水平,整体产能过剩。竞争格局上,头部四家企业(易胜、三房巷、华润、万凯)投产完后占整体产能近80%。其中,易胜产能590万吨,三房巷全部扩张完后约400多万吨,华润约330万吨,万凯约300万吨,行业头部四家企业较垄断,剩余小企业话语权轻。 ·全球产能与需求数据:全球聚酯瓶片产能约4500万吨(统计口径有差异),需求3100万吨。全球贸易量约1220万吨,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市场的45%48%,去年中国出口量约580590万吨,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较高。 2、海外市场竞争与产能变化 ·海外企业盈利与竞争压力:亚洲低成本瓶片冲击海外市场。以越南瓶片出口欧洲为例,其到岸价约900美元/吨,而欧洲本土成本需1050美元/吨,海外瓶片厂难招架。全球对中国及亚洲瓶片加征关税,欧美瓶片仍难竞争。行业盈利不佳,海外新建产能停滞,如美国CovexChristie100万吨项目,原计划2025年初上线,两年前搁置至今未动工,显示欧美企业新增投产意愿不足。 ·海外企业退出与生存现状:海外企业生存状态因规模而异。大型企业如Indorama、DEK,通过长协订单和关税协议,维持稳定订单和利润,北美、欧洲工厂订单和利润有保证。小型企业如美国Eastman,因下游订单不稳,受亚洲瓶片冲击大,田纳西、加州工厂可能关停或减产。目前大型企业无关停情况,小型企业虽用关税排除低价瓶片,仍能维持部分稳定订单。 3、国内自律性减产行动分析 ·减产背景与发起方:国内聚酯行业存在自律性减产背景。聚酯长丝此前已减产并取得较好效果,拿到高价下游订单并向上游争取利润。当前瓶片行业希望复制该模式,由头部企业联合减产挺价以提升加工费。从利润分配看,上游PX等环节今年利润较好,下游瓶片加工费被严重挤压,出口价仅约20 30美元/吨,内贸价处于亏损状态。历史上瓶片行业曾有减产动作,去年三家企业参与但易胜未加入,整体效果不佳。今年减产由易胜发起,万凯和华润已执行20%的减产,预计7月瓶片减产将使聚酯开工率下降约3%。此前行业尝试用负加工费挤垮对手,但未达效果,因此转向集体减产以改善利润。 ·减产执行与市场预期:当前减产执行情况方面,易胜作为发起方,其海南和大连基地产能较大,但因易胜出口业务自销,其接单情况未公开,执行细节尚不清楚;万凯、华润已明确执行减产,其他企业也已开始执行减产动作。市场对后续价格及加工费修复预期较为悲观,主要因瓶片产能过剩,且全球市场对高价接受度低。例如,上游PEX从800美元涨至900美元,MG也大幅涨价,但瓶片仅上涨3040美元后海外用户便难以承接。此外,运费及AB费用挤压了大部分利润,如预期100块的利润中,运费和AB费用可能占80块,仅余20块空间。受此影响,即使减产能短暂将加工费挺至正数,一旦减产力度减弱,价格很快会回落至0或微负水平。 4、产业链博弈与成本库存分析 ·下游需求与利润分布:下游吹瓶企业盈利较好。因瓶片价格下跌,而终端饮料价格未降,且饮料行业需求随全球GDP增长,吹瓶企业利润空间得以保持。全球GDP预期增长1%-2%时,瓶片需求量增长与之同频,甚至可达2%-3%。印度、西非等新兴市场需求年增10%-15%,经济增长推动其对瓶片需求的接受度提升,增量可观。 ·成本结构与库存现状:企业成本构成上,吨加工成本约400元,期间费用因企业而异,吨期间费用在100-200元,剔除原材料后,总吨成本约500-600元。库存方面,工厂库存从高 位回落,与旺季备货和减产预期有关。贸易商库存因塑料可堆存及期货工具使用,难以追踪,工厂端库存数据更具参考意义。 5、行业旺季特征与未来展望 ·行业旺季时间特征:瓶片行业旺季集中在北半球夏季,3-4月需求高峰高于9-10月。因9-10月瓶片需求多转向南半球,整体用量及旺季需求量低于北半球旺季。下游终端产能利用率在5-7月底前较高。当前处于旺季末尾,未到淡季。 ·未来需求与产能展望:全球瓶片需求增速约1%-2%,与GDP增速同步。2019-2024年全球需求总增长约20%(2019年约2600,2025年约3100)。国内外未来三年无新增产能,国内产能扩张结束,海外仅老旧产能置换,已过最快增速周期。 Q&A Q:全球瓶片行业国内外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如何?国外企业的产能状况如何?经过近年行业洗牌,是否存在企业退出预期? A:全球瓶片贸易受亚洲低价瓶片冲击显著,以越南为例,越南出口至欧洲的瓶片价格约900美元/吨,而欧洲本地瓶片生产成本约1050美元/吨才能实现微利。亚洲瓶片以极低加工费参与竞争,海外瓶片厂缺乏竞争力,因此全球多地对亚洲瓶片加征反倾销税或关税,但海外瓶片厂仍难以应对亚洲低成本、高效率的产能,存在退出预期。 Q:当前全球瓶片贸易受亚洲低成本瓶片冲击的背景下,海外瓶片行业是否存在退出预期? A:海外瓶片行业虽未出现明确退出,但新增投产意愿显著降低。例如美国原计划今年年初投产的百万吨级Covex Christie瓶片项目已搁置两年未动工;同时,欧美企业因竞争压力普遍不愿新增投产,印度等头部企业仅在需求较好的特定区域才会提高开工率,整体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Q:若当前行业竞争态势持续,海外产能是否可能出现关停或永久性退出? A:当前高压竞争环境下,欧美企业新增投产意愿较低,例如美国原计划年初上线的100万吨级Covex Christie平片项目已搁置两年且至今未动工;印度头部企业亦仅在需求良好时才会开满产能。在此背景下,若竞争态势持续,海外产能可能面临关停或永久性退出风险。此外,预计Covex Christie项目将不再继续建设,显示新投产能预期已受到显著影响。 Q:目前海外两家较大公司是否存在部分装置或工厂关停的预期? A:目前印度拉玛、DEK尚未出现装置或工厂关停情况,关停现象主要集中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通过关税等手段排除低价亚洲瓶片,订单保持稳定,利润有保障。以DEK为例,其与可口可乐签订长协,并依托墨西哥工厂的NAFTA协议享受零关税,而可口可乐则试图引入亚洲竞争商获取更低价货源,双方形成博弈。相比之下,小型企业如美国的Eastman因下游订单不稳定,受亚洲瓶片冲击较大,其田纳西、加州等地工厂可能逐步关停或减产。 Q:BP在欧洲工厂的运营情况如何? A:目前对BP在欧洲工厂的具体运营情况尚不明确。 Q:如何看待万凯新材近期公告的60万吨检修?该行为是否属于行业自律性减产?此前传闻的瓶片行业联合减量操作具体情况如何? A:本轮瓶片减产市场早有预期。国内聚酯行业中,长丝此前已实施减产并取得较好效果,通过减产获得高价下游订单并向上游争取利润。瓶片行业希望复制这一模式,由头部企业联合减产挺价以提升加工费。当前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上游,下游利润被显著挤压,减产旨在向产业链上游争取利润。历史上瓶片行业曾有类似减产动作,去年因易胜未参与、仅三家企业执行,效果不佳;今年减产由易胜发起,目前万凯、华润已执行,三房、益盛执行情况尚不明确。 Q:目前华润和万凯是否已各减产20%? A:华润和万凯已各减产20%,该减产计划已纳入上游产品评估表,预计自7月起下游瓶片整体将导致聚酯开工率下降约3%。当前瓶片加工费严重压缩,出口价亏损约20-30美元/吨,内贸价亏损数十元。由于过去通过负加工费淘汰竞争对手的策略未成功,企业选择集体减产挺价以改善利润。 Q:益盛海南、大连作为主要生产主体发起的本次减产行动,目前是否观察到其出货量下降或减产执行力度? A:益盛出口业务由自身负责,外部对其接单情况不了解;其他几家企业已开始执行减产动作;益盛通过沟通确认将执行减产。 Q:未来价格的预期如何? A:公司判断未来价格难以回升,主要原因包括产能过剩的市场格局及全球市场对价格接受度较低。例如,今年上游原料虽显著上涨,但传导至瓶片时,当瓶片价格涨至30-40美元后,海外用户难以接受。由于高价区域市场中ABD及海运费占据大部分利润空间,导致实际可操作空间有限。叠加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即使通过减产停产短暂维持加工费为正,后续价格仍会回落至0或微负水平,因此对价格走势持不乐观态度。 Q:为何对该产品价格走势持审慎判断? A:对价格走势持审慎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当前产能过剩格局明显,全球市场对价格接受度较低;上游原料的成本上涨难以传导至下游屏片——当屏片价格涨至三四十美元时,海外用户无法接受;利润被运费及ABD等环节侵蚀;企业减产停产仅能短期维持加工费正数,随后价格易回落至零或微负水平;历史上企业联合挺价未成功,叠加当前需求背景,综合判断价格难以上涨。 Q:瓶片产业链中,下游直接企业与中端企业的价格博弈关系如何?此外,如可口可乐等下游企业是否会指定包装企业使用特殊瓶片及原料? A:瓶片属于大宗商品,检验合格即可使用,吹瓶过程简单。下游企业对万凯、华润等出口料接受度高,无指定供应商。产业链价格博弈以价格为主导,下游企业倾向选择低价供应商,部分交易通过二级贸易商转接。企业采购模式为长约与现货结合,签约时综合考虑供应商资质及价格优惠。 Q:当前下游吹瓶企业的盈利状况如何? A:下游吹瓶企业利润表现良好,主要因瓶片价格长期处于下跌趋势,而终端饮料价格未同步下跌。饮料行业需求随全球GDP增长而增长,预计全球GDP年增速1%-2%,对应瓶片需求量增速约1%-2%。其中印度、西非等市场增量可观,且价格未被过度压制,支撑吹瓶企业维持较好利润水平。 Q:瓶片企业采取先减产后保价战略,在稳定加工差后保价的逻辑下,其价格传导机制如何?下游采购商如何获取议价权? A:从海外订单实际操作看,印度、西非等主要增量市场的采购商主要通过观察期货价格及加工费动态调整采购策略。当期货价格上涨时,采购商保持观望;若期货价格连续下跌3-4天,采购商认为出现抄底机会,会主动询价以获取低价。由于瓶片加工环节透明度高,加工费计算公开,采购商同时参考绝对价格与加工费水平综合决策,以此实现议价。 Q:2023年下半年至今瓶片加工费持续为负,中小厂商在持续亏损情况下主要依靠哪些因素维持运营? A:当前瓶片行业中小厂商未出现明显减产动作却能长期维持亏损运营,主要推测原因为疫情初期瓶片加工费处于高位,厂商在前几年积累了较多利润,形成资金储备支撑其持续运营。 Q:相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具体如何? A:相关企业吨加工成本约400元,吨期间费用因企业差异在100-200元之间,不含原材料的总成本约500-600元。企业自行核算的成本约100美元/吨。由于产品为塑料,堆存成本 较低。 Q:红桃3、百川等工厂库存已从高位下降,当前贸易商库存情况如何? A:中游库存因塑料可堆放导致存储位置不透明,叠加期货工具用于库存管理,目前难以追踪;相比之下,工厂端库存数据更具参考意义。 Q:国内聚酯瓶片2019年前产能稳定在700-800万吨,其成本曲线中除已提及的100和80外,是否存在更高成本?若存在,更高成本的占比约为多少? A:更高成本的占比不大。主要因当前电价下能耗对成本影响较小,老旧产能成本仅比基准高约十几美元,整体差距不显著;不同于其他行业老旧产能成本差距明显的情况,仅小规模装置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大型装置成本差异不明显。 Q:瓶片的旺季与传统化工品的旺季是否一致? A:瓶片的旺季集中在北半球的夏季,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季度。由于9月、10月瓶片主要销往南半球,用量较小,因此旺季需求不及北半球夏季旺盛。 Q:下游终端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的时间段是多久?当前是否处于淡季起点? A:下游终端产能利用率在5至7月底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尚未进入淡季,处于旺季末尾阶段。 Q:占80%产能的这几家企业,其产量规模大致如何? A:这几家企业的产量占比高于其产能占比。 Q:相关企业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