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社科院]: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追求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追求

2023-08-15卢颖琳、徐进社科院M***
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追求

2023年第6期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追求*卢颖琳徐进【内容提要】战略自主性是指在不对称同盟中盟国能够违背主导国的意愿,甚至抵抗其施压,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自主做出战略选择。冷战时期,在东西方阵营中都曾出现过一些相对弱势的盟国顶住主导国压力追求战略自主性的现象。与同盟主导国目标分歧的兼容性和体系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一国将战略自主性从偏好转化为行为的两个核心变量。当目标分歧属于不可兼容型时,为防止遭受损失,盟国倾向于承担风险,其追求战略自主性的可能性较高;当目标分歧属于可兼容型时,为获取更多利益,盟国倾向于规避风险,其追求战略自主性的可能性较低。但当体系环境发生变化时,盟国为了抓住机会窗口,可能宁愿承担较高风险也要谋求战略自主性。通过比较冷战时期的美法关系和苏波关系,可以检验盟国的战略自主性从偏好到行为的转化条件及机制。上述发现不仅有助于利用美国盟国的战略自主性选择以牵制和分化美国同盟体系,也为中国管理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带来了启示。【关键词】战略自主性;不对称同盟;两极格局;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作者简介】卢颖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编:100732)。【中图分类号】D815【文 献 标 识 码】A【文 章 编 号】1006-9550(2023)06-0147-20*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项目研究成果。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文中疏漏由笔者自负。·741·■■■■■■■■■■■■■■■■■■■■■■■■■■■■■■■■■■■■■■ 一问题的提出长久以来,盟国追求战略自主性(strategicautonomy)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对同盟主导国的离心倾向。既有研究通常从同盟管理(alliancemanagement)视 角 研 究 主导国如何加强内部的“向心力”、减少“离心力”,①却较少从盟国角度探究其追求战略自主性的动因和条件。与此同时,同盟理论还认为,在不对称同盟内部主导国可以抑 制 和 约 束 盟 国,盟国的战略自主性会受到较大限制。②罗 伯 特·奥 斯 古 德(RobertE.Osgood)和保罗·施罗德(PaulW.Schroeder)认 为,除 发 挥 聚 集 实 力 保卫安全的功能外,同盟还可以充当管理和约束盟国的工具。③不对称同盟内部能否成功实现抑制,取决于较强大的盟国是否愿意调动其权力资源。实力更强大的盟国总能在抑制博弈中取得成功。④如在两极格局下,由于体系中的两个主导大国对现行国际格局较为满意,因此都愿意约束各自阵营内的盟国追求战略自主性的倾向。⑤·841·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追求■■■■■■■■■■■■■■■■■■■■■■■■■■■■■■■■■■■■■■①②③④⑤关于同盟管理的文献,参见GlennSnyder,AlliancePolitics,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97;Da-vidA.Lake,EntanglingRelations:AmericanForeignPolicyinItsCentur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ThomsJ.Christensen,WorsethanaMonolith:AlliancePoliticsandProblemsofCoerciveDiplomacyinAsia,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1;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3期,第6—38页;刘丰:《美国的联盟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外交评论》,2014年第6期,第90—106页。关于同盟限制的文献,参见PatriciaA.Weitsman,DangerousAlliances:ProponentsofPeace,WeaponsofWar,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4;GaliaPress-Barnathan,“ManagingtheHegemon:NATOUnderUnipolarity,”SecurityStudies,Vol.15,No.2,2006,pp.271-309;GeorgeLiska,AlliancesandtheThirdWorld,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68,pp.24-25;StephenVanEvera,“PrimedforPeace:EuropeAftertheColdWar,”InternationalSecurity,Vol.15,No.3,1990/1991,pp.7-57;SteveWeber,“ShapingthePostwarBalanceofPower:MultilateralisminNAT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6,No.3,1992,pp.633-680;JamesD.Morrow,“Alliances:WhyWriteThemDown?”AnnualReviewofPoliticalScience,Vol.3,2000,pp.63-83。RobertE.Osgood,AlliancesandAmericanForeignPolicy,Baltimore:JohnsHopkinsPress,1968,p.22;PaulW.Schroeder,“Alliances,1815-1945:WeaponsofPowerandToolsofManagement,”inKlausKnorrLaw-rence,ed.,HistoricalDimensionsofNationalSecurityProblems,Lawrence:UniversityPressofKansas,1976,p.241.JeremyPressman,WarringFriends:AllianceRestraintinInternationalPolitics,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2012.BruceBuenodeMesquita,“MeasuringSystemicPolarity,”TheJournalofConflictResolution,Vol.19,No.2,1975,p.128;RaymondAron,PeaceandWar:A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NewYork:Doubleday,1966,p.128;ThomasJ.VolgyandLawrenceE.Imwalle,“HegemonicandBipolarPerspectivesontheNewWorldOrder,”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Vol.39,No.4,1995,pp.819-834;MortonA.Kaplan,“BalanceofPower,BipolarityandOtherModelsofInternationalSystems,”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51,No.3,1957,p.693. 2023年第6期然而,历史事实与同盟理论的逻辑并非完全一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无论是身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还是身处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法国、联邦德国、韩国、中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都展现出对战略自主性的追求。在两极格局下,处于不对称同盟中的盟国什么时候会选择追求战略自主性?①盟国虽然都有追求战略自主性的偏好,但并不一定都会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因此,探讨战略自主性从偏好到行为的转化条件对于进一步深化同盟理论和为外交决策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战略自主性既是战略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同盟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中国外交利用美国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达到牵制和分化美国盟国的成效。二既有研究述评既有同盟政治研究中对主导国如何管理和维系同盟的讨论较为充分,而对盟国如何在不对称同盟中追求战略自主性及其所需条件的探讨却较为薄弱。总体上既有研究更多是将战略自主性作为描述性而非分析性工具,未能建立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但对盟国战略自主性的解释提供了三类值得借鉴的分析视角。一是体系结构论。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N.Waltz)认为,两极结构下的国际政治不存在边缘地带,任何遥远地区发生的事态都会引发两个超级大国的关注,两个超级大国中任何一方的举动和政策变化都逃不出另一方从势力均衡角度计算权衡的范畴。②杨原和曹玮认为,当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且双方都无法在各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时,小国可以通过实施对冲战略与两面结盟策略追求战略自主性,并以古代朝鲜半岛国家分别与北宋和辽同时结盟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案例验证。③姜鹏则将两极格局作为背景常量,通过对同盟的类型进行细分发现,虽 然 存 在 约72%的大国在享有较强战略自主性的同时也能够成功约束盟国,但是约19%的大国未能成功约束弱势盟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享有结盟自主权的地区中小国家往往能够被·941·■■■■■■■■■■■■■■■■■■■■■■■■■■■■■■■■■■■■■■①②③关于“战略自主性”这一议题,可以分为盟国是否真的想去做这件事以及能否做得成这件事。二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的是前者。KennethN.Waltz,“TheStabilityofaBipolarWorld,”Daedalus,Vol.93,No.3,1964,pp.882-883.杨原:《大国政治的喜剧———两极体系下超级大国彼此结盟之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2期,第38—68页;曹玮、杨原:《“两面结盟”分类与大国共治逻辑———兼答周方银、王旭彤对〈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的评论》,载《当代亚太》,2018年第1期,第67—98页。 两大阵营和两个超级大国竞相拉拢并待价而沽。①这些研究虽然关注到两极体系下国家谋求战略自主性这一现象,但是从体系结构出发的解释仍存在不足,实 际 上 仅在极少数情形下国际体系结构能够提供国家追求战略自主性时所面对的外部约束和机遇的明确信息。因此,不仅国际体系的结构会影响国家是否以及如何谋求战略自主性,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调节因素如体系清晰度和战略环境的性质也会产生作用。二是实力决定论。实力聚合模型(capabilityaggregationmodel)认为各国结盟是为了使单个国家的实力得以聚集,通过增强力量以制衡共同敌人,维 护 国 家 安 全。②对于同盟主导国来说,与他国结盟的原因在于增强自身权力并壮大同盟实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同盟主导国需要通过扶持盟国来获取支持与帮助。但是,为防止过度扶持而促使盟国的战略自主性提高,同盟主导国只会实行有限扶持,确保盟国的偏好和行动与主导国保持一致。③由此可见,建立同盟既是主导国增强自身安全的工具,也是管理和约束与盟国双边或多边关系的手段。④通过建立不对称双边同盟或多边同盟体系,主导国既可以把盟国牢牢地控制在同盟范围内,也可以降低自己被卷入非本意战争的可能性。⑤虽然结构性权力位差普遍存在于所有同盟中,但既有研究没有解释为什么在不对称同盟内部主导国无法约束盟国的特定现象。在一些不对称性同盟中,即使盟国与主导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并未缩小,但盟国依旧会追求战略自主性。例如,在美韩实力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朴正熙政府从1968年就开始追求在美韩同盟框架下的自主防务。三是自主—安全交换论。迈克尔·奥 特 菲 尔 德(MichaelF.Altfeld)认 为,国 家间之所以结成同盟,是在安全、自主性和财富的交易中进行权衡的结果,安全是国家·051·目标分歧、体系环境与盟国的战略自主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