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香港)财经述评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中国银行(香港)财经述评

2011-01-10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最***
中国银行(香港)财经述评

第3號 2010年1月8日 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戰略及香港的特殊地位 經濟研究員 應堅 內容提要 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是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有加快跡象。盡管進入海外市場可用設立分行及收購海外銀行兩種方式,但一些銀行越來越依賴並購,以便盡早形成經營規模。而在中資銀行海外擴張進程中,香港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成為中資銀行海外經營中心,經營範圍擴展至投行等綜合業務。為避免重蹈日本銀行業國際化覆轍,中資銀行應選擇正確的市場策略,把拓展重點放在新興市場,香港作為新興市場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銀行“走出去"首站的最佳選擇。未來中資銀行收購香港本地銀行時則要注意出價合理、經營規範等原則。 自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完成改制、實現上市後,發展戰略已作出較大調整,拓展海外業務的步伐不斷加快。據中國銀監會年報,2008 年底 5 家大型商業銀行(工、建、中、交、招)在海外的一級營業性機構有 78 家,並收購或參股了 5 家境外機構,比 2007 年底的 60 家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歐美跨國銀行經受了金融海嘯沉重打擊後,業務嚴重萎縮,向外擴張速度明顯放慢。此長彼消,令中資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可預見,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全面展開,中資銀行在海外市場將做大做強,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步伐加快,而歐美跨國銀行業務萎縮,未來中資銀行在海外市場將更加強大 中資銀行海外擴張的兩張線路圖 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高峰是2005-06年,這些銀行新的海外發展戰略大致是在這段時間之後確立起來的。不過,它們在上市前已有一定的海外業務基礎。如中國銀行因中資銀行海外拓展大致在改制上市後確立起來的 1 本刊所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歷史原因,成為中資銀行海外擴張的龍頭,2005 年底時已有600 多個海外營業性機構,海外資產總值占集團總資產的兩成左右。整體規模更大的工商銀行在上市前亦有近 100 家分支行。2006 年中國銀監會年報首次披露內地銀行業的海外資產時,五大國有銀行海外總資產已達 2268 億美元。除國有銀行外,普通商業銀行幾年前只有零星幾家海外分支行或辦事處,這兩年隨著引進海外戰略伙伴及重組上市後,實力逐漸增強,著手制訂海外拓展戰略。2008 年,招商銀行成功收購香港永隆銀行,標誌著普通商業銀行的海外併購邁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 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內涵式的擴張,即設立本銀行的海外分支行,或升級原有的營業網絡,如將分行改為子銀行等;另一條是外延式的擴張,即通過並購將海外銀行納為附屬機構。中資銀行在進行海外擴張時,一般同時採納上述兩種策略。 近年中資銀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開設子行或分支行明顯加快。工商銀行自 1993 年開設了第一家海外分行後的十多年內,陸續在亞歐各地開設分行,2006 年底上市後又新開 8 家分行,並在英國、中東、俄羅斯及馬來西亞設立子行。中國銀行 2007 年以後以海外分支行形式出現的新的營業機構有 8個,並在英國、愛爾蘭及瑞士設立子行。中資銀行之所以能加快在海外設立子行及分支行,除受到自身業務發展需要的推動外,亦受金融海嘯後部分國家對來自中國的資金轉持歡迎態度、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的影響。美國自2008 年底以來連續批准了工行、建行及招行在紐約開設分行的請求,使中國在該地的分行達到 5 家。另外,英國政府公開表示歡迎中國投資,中東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外資銀行積極招商,都吸引中資銀行加快在海外設點。 相比開設分支機構,中資銀行以並購方式擴展海外市場的步伐走得更快。早期中資銀行收購海外銀行的例子並不多見,1986 年香港嘉華銀行和友聯銀行分別被中信公司和招商局收購,但注資原因並非是為了拓展海外銀行業務,而且收購者亦非內地商業銀行。2000 年工商銀行從招商局手中收購友聯銀行,才算得上是中資銀行海外並購戰的開端。在中資銀行海外並購潮中,工商銀行不僅並購數量多,而且金額亦大,最近連續收購了南非標准銀行、澳門誠興銀行、香港華工行、中行、招行在併購海外機構方面較為積極 中資銀行加快設立分支行與金融海嘯後歐美態度轉變有關 中資銀行海外拓展以設立分支行及並購為主 2 比富通銀行、印尼 Halim 銀行及泰国 ACL 银行等。其中,南非標准銀行並購案涉資 55 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資銀行最大的海外並購活動。招商銀行對永隆銀行的並購花費了 47 億美元。中行亦以近 10 億美元收購一家非銀行金融機構--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 內涵式與外延式擴張方式各有好處。例如,設立海外子行或分支行比較容易管理,能更好地與國內服務銜接,為那些“走出去"企業客戶提供兩地服務。但新設機構對海外市場不熟悉,缺乏本地客戶,而通過並購獲得附屬機構則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一些已具一定規模的海外銀行,對中資銀行高起點拓展海外業務有較大幫助。如南非標准銀行是非洲最大的銀行,以一級資本計排名全球第 106 位,不僅在非洲,而且在歐、美、亞等地亦設有大量分支機構。若中非兩家銀行在策略上成功配合,必可獲得良好的協同效應,共享資源及市場。 香港在中資銀行海外拓展中的作用 縱觀近年來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的進程,香港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海外並購戰的初期階段,各家銀行均以香港為“走出去"的跳板及重要的試驗場。 香港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它是中資銀行最為集中的國際金融中心,各大商業銀行均以不同形式出現,並是它們海外營業網點最多、資產最大、業務最全的主要市場。而在香港市場上中資銀行亦達到相當規模。以中銀香港為例,2008 年底資產總值為 1.15 萬億港元,約占整個集團的一成五,擁有270 多個分支行,為香港營業網點最多的零售銀行,存貸款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 14%及 13%,名列各家銀行前列。工行亞洲、建行亞洲、交通銀行香港分行、招商銀行香港分行暨永隆銀行在香港分銷網絡均超過 40 個,中信嘉華亦有 27 個分行,若加上農行、國開行的分行,以及光大、民生、廣發、浦發、深發及北京銀行的代表處,中資銀行在香港的分支機構超過 480 家,占香港銀行業分支行總數的三分之一。5 家中資銀行進入香港資產總值最大的 12 家銀行,除中銀香港外,工銀亞洲排在第 7 位,永隆排在第 8 位。 香港是中資銀行最集中的國際金融中心 中資銀行不約而同以香港為“走出去"的跳板 拓展海外業務的兩種方式各有優點,並購的起點較高 3 另外一個重要性體現在盈利貢獻上。從國際經驗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蘊藏著較大風險,失敗者比比皆是,有些海外分行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因此,商業銀行盡早適應新的市場變化,取得良好的業績表現,對未來進一步實施該項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資銀行把海外業務重點放在香港市場,至今未出現明顯失誤,而且已為集團帶來了一定的回報,增強了拓展海外市場的信心。且不說歷史上中銀香港及交通銀行為母行作出的貢獻,就以作為新入市者的工銀亞洲、建銀亞洲來說,2007 年稅前盈利分別為 20 億及 6億港元,即使在金融海嘯對香港銀行業造成重大打擊的 2008年,仍錄得不俗的盈利。 中資銀行不僅經營傳統的零售銀行業務,而且還涉足批發銀行業務,成為該項業務的主要參與者。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在香港全部設有投行,招行、光大及中金等國內券商亦進入市場,合計有 19 個內地投行與國際投行展開對碰。由於中資投行的母公司實力雄厚,又占據內地重要的 IPO 客戶資源,加上引入了優秀人才及採取了現代經營手段,在競爭中不甘下風,受托管資產 3000 億港元,市場占有率升至 9%。在去年香港交易所新上市企業中,除個別企業外中資投行均被列為保薦人名單,全年保薦金額為 724 億港元,市場占有率為 18%,連續三年上升。 銀行“走出去"要避免日本的教訓 中資銀行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是在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國力已增強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需要商業銀行將業務範圍延伸到海外。而商業銀行從自身發展角度考慮,亦需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那些已完成改制上市的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實力雄厚,正朝跨國銀行方向努力。同時,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位居世界首位、國內銀行體系出現大量閒散資金,成為銀行“走出去"的必要條件。總之,中資銀行在海外擴張的時機已經成熟,然而,目前主要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水平相當低,除中國銀行占比較高外,工行及建行海外機構的資產只占全部資產的 1.5%-3%。 商業銀行在海外經營要面對一個比國內更加複雜的市場環境,開拓市場的難度顯著大於簡單的商品出口。銀行國際中資銀行在海外經營面對更加複雜的市場環境 中資銀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進機已成熟 中資銀行在香港還涉足投行等批發銀行業務 中資銀行在香港經營未出現明顯失誤 4 化的風險甚至高於企業國際化,尤其是以並購方式進入其他市場,會經受更多的挑戰。除了並購活動充滿玄機,如何以合理的價格獲得資產並避免因判斷失誤遭致損失考起決策智慧外,最關鍵的還是並購後的整合,即如何將原來機構的系統、業務、人員等要素有機組合起來,儘早達到扭虧為盈的目標。因貪圖規模而盲目收購則有可能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使收購者陷入困境甚至從此一蹶不振。在這方面,80 年代日本銀行業在海外的過度擴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在長達 10 年的向外投資潮中,日本銀行業一度稱霸全球,最高峰時海外資產超過 2 萬億美元,占日本銀行業資產總值的35%,相當於美、英、法、德四國總合,並囊括全球十大銀行頭銜。但是,由於決策錯誤及經營方式上未能適應海外市場,其海外拓展如今已化為烏有。 日本經驗最深刻的一點莫過於不要過於迷信自己在國內經營上的成功經驗。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銀行迅速崛起並成功地避開了金融海嘯的衝擊,並非是因為已建立了具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及風控體系,而是源自市場及政策因素。歐美銀行在金融海嘯中幾遭滅頂之災,亦非技術上的落後,反而是在創新道路上走得過遠及監管滯後,整體競爭力仍遠高於中資銀行。而在跨國經營方面,中資銀行的差距更大。剛邁出國門的中資銀行面對已有百年海外經營經驗的競爭對手時,唯以謹慎為戒,認真地預習功課,並扎扎實實地積累經驗。建行收購美銀亞洲後的 3 年內做了數十項併購專項研究,但沒有一項付諸實施,主要是考慮風險因素。“工行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小心,把口袋捏得緊緊的"。(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語) 銀行“走出去"首站選擇香港的理由 為避免中資銀行重蹈日本的覆轍,選擇正確的市場策略是一個前提,以便一開始就走上正道。盡管近期中國也曾買過歐美金融機構的資產,甚至個別商業銀行還曾嘗試並購美國的中小型銀行,但效果並不理想,特別是金融海嘯發生後,中資銀行發現歐美市場水深不可測,目前貿然進入風險較高。因此,中資銀行把拓展重點放在新興市場,而在新興市場中香港的地位就非常突出了。這主要的因為香港首先就占據了地緣上的優勢。海外並購最大的困難是文化上的磨合,許多失敗例子就是緣自文化差異。盡管兩地在體制、觀為避免重蹈覆轍,中資銀行要選擇正確市場策略,開拓新興市場 中資銀行競爭力尚弱,在邁出國門時要格外謹慎 由於決策失誤,日本銀行業國際化化已烏有 5 念及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畢竟同文同種,彼此熟悉,而從距離角度看又方便管理。 另一方面,香港是新興市場中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銀行業及資本市場等方面可與紐倫媲美,商業及專業服務配套齊全,國際人才儲備充足,監管也達國際先進水平。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香港與歐美主要國家的商務及文化聯繫十分緊密,可充當東西方往來的橋梁。中資銀行將拓展海外市場的據點放在香港,自然占據地利之便,可積累海外經營的經驗及人才,尋找下一步並購的目標,為未來進入歐美市場做充足的准備。而且,香港是國內大型企業的海外上市的主要地點,不少企業將海外資金管理及業務營運中心放在了香港,至今已有近百家企業在此設立地區總部。一些國內企業拓展海外業務是從香港出發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