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研究: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研究: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0-06-28中国银行杨***
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研究: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内部报告 注意保存 全 球 经 济 金 融 问 题 研 究 2010年第14期(总第53期)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2010.6.25 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受金融危机冲击,美欧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支撑,国际社会更对中国消费需求寄予厚望。与此同时,中国人均 GDP 正式迈入 3000-6000美元阶段,这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如何转型为以内需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政策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问题,借鉴有关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经验与教训,厘清各种认识误区和政策取向。 1 一、中国居民消费的规模和增速均居国际前列 目前,很多舆论与研究还停留在旧有的讨论框架上,即认为中国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增长过慢,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消费率走低是投资和出口增速更快等因素导致,而这是中国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正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才造就了 30 年来中国经济独步全球的高增长。 (一)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造成认识误区的系列表象 理论界和国际社会认定中国消费不足,常引如下论据: 第一,从经济结构看,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明显偏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占 GDP比例(消费率)仅为36.1%,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2.3%的水平,也不及发展中国家平均49.7%的水平(表1)。居民消费低于总产出水平,必然导致大规模外部盈余,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失衡的力量之一。 表 1.2008年 G20 成员消费率的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G20 总计 小计 美国 欧元区小计 中国 印度 GDP(亿美元) 514976 38191614441413646413306045199 12067 消费占GDP(%) 59.0 62.3 70.1 56.5 49.7 36.1 57.7 投资占GDP(%) 23.0 20.5 18.5 21.6 30.0 42.0 33.0 资料来源:IMF数据库 2 第二,从规模看,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 倍多,但居民消费与美国相差甚远。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总支出约为1.6万亿美元,仅为美国10.1万亿美元的15.5%;人均消费支出不到美国的5%,在全球前15 消费大国中仅高于印度(图1)。因此,相对美国的过度消费而言,中国居民消费严重不足。 图 1.2008年前15 消费大国居民消费规模的比较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总消费规模101234 28384 20680 17259 16399 16317 13583 9484 9040 8353 8148 7127 6963 5513 5095 5064 人均消费33255 22229 25183 28164 26335 1229 22890 5002 19816 25114 5738 6681 587 25476 7314 10430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中国 意大利 巴西 西班牙 加拿大 俄罗斯 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土耳其 韩国 单位:总消费水平-亿美元;人均消费水平-美元资料来源:路透,IMF 第三,从住户调查看,中国居民储蓄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居高不下,不仅远远高于美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储蓄文化较为浓厚的东亚国家来看,也是异常高的水平。2008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28.8%,美国为2.5%,欧盟整3 体为12%。简单推论,在可支配收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储蓄过高必然对应消费不足。 (二)不应低估中国居民消费的规模、增速和经济贡献度 事实上,以上述现象认定中国消费严重不足,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我们从以下角度对该认识误区进行修正。 第一,应该剔除汇率与价格因素的影响。 居民消费品中大部分属于非贸易品,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在不同国家享受同样的这些消费,价格截然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各国居民消费按汇率换算进行比较。即便是可贸易品,汇率波动、关税、运输成本等因素也导致同一件消费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异。以不变美元价或购买力平价衡量,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消费现状。 我们以1980年价格和汇率水平为起点,分别计算中美居民消费经过28 年增长之后的差异(表2)。1980年中国居民消费规模为1571亿美元,假定价格和汇率均不变,经过28 年平均7.59%的实际增速,2008年应达到12114亿美元。相应地,美国消费年均增长3.28%,2008年达到43331亿美元,是中国的3.58倍,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3.54倍相当。而以市场汇率计算,2008年美国消费规模则为中国的6.27倍,明显低估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实际规模。例如,目前中国对黄金、食品、汽车、建筑物等诸多类别的年消费量已经超越美国。 4 表 2.中美居民消费规模不同角度的比较 1980年 消费规模 1981-2008年 实际年均增速 2008年 消费规模 单位:亿美元 中国 美国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市场汇率法 1571 17558—— —— 16317 101299购买力平价法 1259 17558—— —— 28615 1012991980年美元不变价 1571 175587.59% 3.28% 12114 43331资料来源:IMF,BEA,中国统计局 第二,应充分考虑到统计低估因素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统计体系有待完善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居民的服务类消费有明显的低估倾向。在一个相对较完善的经济体系,要支撑生产与生活的顺畅运行,消费率如此低不符合逻辑。也就是说,没有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跟进,投资与生产活动的高速运行是难以想象的。 以房地产业为例。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仅占GDP 的 4.2%,而在房地产业处于萧条境地的美国,占比却高达12.5%;在居民消费支出中,中国居住类消费占比仅为 10.2%,而美国为19.8%。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房地产业占比如此之低,与整体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居民消费生活中的感受明显不符。统计低估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化加快,但统计部门没有及时跟进,居住类消费没有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增加值,现有租金无法反映房屋消费服务的真正价值。中银香港研究部按照香港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对中国内地房地产5 业增加值进行初略估计,发现房地产业占GDP 比例可达8.4%,中国居民消费率至少应提高3.5 个百分点。 第三,增速数据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旺盛。 即使不考虑汇率和统计因素,从增速上看,中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 184 元增长到2008年的8181元,翻了44.5倍;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6%。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1979-2008年实际年均增速为 9.4%。尽管中国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速,但从国际比较看却属于高增长范畴。1978-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速不仅远远高于同期美国的3.3%、西欧国家的2.5%和日本的2.2%,也远远高于以消费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 5.8%。二战以来,只有德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在“经济奇迹”时期才可与中国的消费增速相比(图2)。 图 2.1955-2008年居民消费实际增速的国际比较 -20246810121419551959196319671971197519791983198719911995199920032007居民消费增速,%美国日本中国 国家1978-2008年居民消费年均增速中国内地7.6%印度尼西亚6.7%新加坡5.6%印度4.9%韩国4.6%美国3.1%英国2.9%日本2.3%法国2.1%德国1.6% 资料来源:联合国数据库,各国统计局 6 第四,投资和出口增速更快,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 GDP 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者的总计,如果其中一项增速低于其他两项,其占比必然会越来越低。近年来中国消费率之所以持续走低,是投资和出口增速更快的缘故。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 以来,凭借成本、规模优势,迅速扩大全球出口市场,拉动投资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很快被海外市场消化掉。比较而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实体经济空洞化,消费增长持续快于产出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率上升和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经济过去30 年的增长奇迹,正是“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结果,因此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增长率。那些仅仅单靠一、两个因素驱动的国家,增长率自然不及中国。例如,美国经济是典型的消费 “单驾马车”驱动模式,日本经济是典型的出口“单驾马车”驱动模式,印度经济为消费和投资“双驾马车”驱动模式。 最终消费始终是拉动中国GDP 增长的主动力。如果不计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1978年以来的年均GDP增长率可达4.2%,这仍然高于同期以内需为主导的美国实际GDP 增长率(图3),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也名列前茅。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7 图 3.中、日、美GDP 拉动结构的比较 4.22.01.2-20246810中国美国日本%居民消费拉动政府消费拉动资本形成拉动净出口拉动 注:1978-2009年平均数 资料来源:各国统计局 第五,高储蓄率是高增长的重要结果,也是重要原因。 高储蓄率是东亚国家的一个突出共性,与传统文化、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东亚经济的高增长与高储蓄率密不可分;外部盈余较大会带来较高储蓄水平;经济高增长会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储蓄能力。尽管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没有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增速高,但从国际比较看,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居于世界前列。许多亚洲国家在经济高增长阶段都出现了高储蓄现象。从这个角度看,不能认为居民储蓄率高,消费就必然不足。正因为有高储蓄率,才支撑了中国30年来的高投资率和高增长。 8 二、三大因素制约中国持续扩大居民消费 既然消费率偏低,有人会问,中国为什么不能推动消费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甚至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当,从而更好地平衡经济的发展呢?我们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受到三大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出现超常规的大发展。 (一)刚性特征决定居民消费难以更快地增长 消费是经济结构中更具有刚性(惯性或粘性)的一个变量,是千千万万家庭决策综合力量的结果,有其更为稳定的发展规律。消费不可能像出口和投资那样,可以因政策或外部环境因素在较短时期内出现大起大落。持续超过20%以上的消费高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在中国也很难出现。 一般而言,居民消费主要由收入增长、未来预期、财富水平、社会文化与消费习惯等因素决定。很多经典理论分析表明,个人消费增长更具稳定性。例如,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当期消费量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趋于下降,收入增加并不会带来消费同比例增加。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前期消费及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惯性和示范效应。从宏观层面看,一国居民消费并非微观消费的简单加总,还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技术、金融、消费环境、产业结构、社会与政治稳定状况等。 9 人口红利因素往往对消费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其一,人口规模。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国家,一般能产生较为旺盛的消费需求。其二,年龄结构。年轻人占比多的国家普遍比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消费能力更强。其三,人口素质。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劳动生产率与收入增长更快,从而推动消费增长。其四,人口多样性与凝聚力。文化多元且凝聚力高的国家,能够形成更为持久的消费动力与后劲。我们以 1990-2006年区间作为样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