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点光伏 2025年07月11日09:46 以下正文: A:主流上市的三家报价较多,还有如青海的利豪、亚洲硅料等也有零星成交。价格方面,如果是棒状硅(致密料),通威价格接近40元/公斤,大全价格与通威一致。紧随其后的是协鑫的颗粒硅,报价在36-37元/公斤左右,也有38元/公斤的,其报价相对不稳定。利豪、亚硅等厂商的报价通常与颗粒硅相近,因其产品质量相对较差。合盛硅业上周据我所知没有成交单。 当前报价相比上周平均上涨了10%以上,平均报高约3-4元/公斤。这与7月3日的会议有一定关系。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新疆和内蒙,工信和统计局有工作团队进驻核实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硅粉价格等数据。基于此,部分企业为覆盖成本线而提高报价。 Q:您提到的价格是当前报价还是成交价?市场上有更高报价(如45元/公斤以上)的说法。 A:我指的是可成交的价格。目前硅片厂普遍持观望态度,硅料产量并不算少。随着硅料报价上涨,硅片价格也已跟进,涨幅约11-12%。以183.75mm硅片为例,含税价从之前的约0.93元/片涨至1元以上。即便如此,硅片环节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Q:40元/公斤左右的价格能成交吗?当前价格水平下,成交量和下游接受度如何? A:电池环节承压,尚未启动涨价流程,因此这轮涨价能否持续存疑。目前关键在于政策走向:是限产还是通过新增产能管理办法解决内卷问题?尚无明确支撑点确认价格能稳固。多数硅料企业在40元/公斤左右仍处于亏损状态(是否亏现金不确定)。 Q:当前产业现状看似违反直觉:7月多晶硅排产增加,需求端却在下滑,但企业仍有提价动力,主要受政策端成本审核变化影响。您认为此因素会持续多久?成本审核清晰后,报价是否会统一按不低于成本价执行? A:我们并不认为这违反直觉。首先,531后并非完全没有订单。各省区虽未全部出台新电价政策,但已陆续发布(如海南约0.4元/度),下半年国内需求不会完全消失。其次,欧洲库存经过约15个月清理,采购行为将恢复(如欧洲批发商已积极布局采购)。因此,需求并非如预期般悲观。 若各厂按成本线以上报价,将导致部分硅料厂直接退出。从技术端看,能存活的厂商有限: 大全:成本低。 新特:自有发电,电费便宜(但自身成本不低)。 通威:成本较低,可与下游硅片联动内部消化。 协鑫:2025年在流化床技术取得突破。颗粒硅纯度提升后,其成本优势(反应温度仅700度左右,远低于棒状硅的1400度)将挤压棒状硅市场。 若不能亏本销售,大部分二三线厂商的成本无法支撑运营。 Q:二三线硅料厂商当前对价格持何态度? A:二三线厂商生存艰难,成本比头部厂商(如大全、通威)高出约20元/公斤,且N型硅料(高纯度)竞争力弱。若不以亏本方式销售,很难接到订单,最终将被淘汰。 Q:这些厂商成本高,还需低价接单,岂不加速失血?是否依赖其他产业输血维持? A:他们无法满产(停机重启能耗巨大)。策略是低负荷运行(如10万吨产能仅需约700人),将设备折旧等视为沉没成本,仅维持最低现金支出以保持市场存在感(如20台还原炉仅开2台)。 Q:成本审核是否按全成本执行?行业是否认可? A:协会此前核算成本(如0.69元)即采用全成本(含原材料、水电、直接/间接人工、制造费用)。硅料设备折旧占全成本比例较低(约2-3%),因此亏现金与否差异不大。 Q:全成本包含费用吗?各家差异可能较大。 A:包含上述项目,但不包含期间费用(如销售、管理费用)。 Q:若全成本在40多元,实际成交仅40元,说明成交价仍低于成本。是否存在报价虚高、实际成交价更低的情况? A:这种情况绝对存在,尤其在商业环境不佳时,低于报价成交很常见。 Q:成本审核何时出结果?若严格执行,二三线厂商的料可能无人购买。 A:审核单厂很快(上市公司信息易查),但规则不明:是设定行业平均成本(如以通威、大全为标杆),还是按各厂成本?审核范围(是否覆盖所有21家厂)和执行方式(罚款等)也未明确。此外,预计硅片、电池环节后续也会进行类似审核。 Q:审核是按生产基地还是上市公司主体进行? A:不同基地成本差异大(尤其电价影响),理论上需审核每个基地。 Q:若要求不低于成本价销售,无论核定行业平均还是各厂成本,结果都是高成本产能无法销售,加速产业整合。近期硅料厂商推动产能整合是否与此相关? A:两个月前有传闻头部厂商拟筹资整合产能,但操作难度大:资金来源不明(国家有更简单方法解决内卷);存在“钉子户”问题;可能违反反垄断法。实操性弱。更可能的情景: 国家直接管理,要求按成本定价,高成本产能自然退出。 技术替代:棒状硅逐渐失去竞争力,流化床(颗粒硅)技术成为主流。协鑫将受益(成本显著低于同行)。颗粒硅在P型时代折价6-8元/公斤,N型时代折价已降至1元/公斤,预计很快消失。其形状优势(加料快、免破碎)有利于提升拉晶单产。 Q:您认为去产能更多通过市场化途径(高成本产能无法出货被淘汰)实现? A:是的。 Q:近期头部厂商是否有大规模采购动作? A:相比5-6月有所恢复(531前采购积极,临近时断崖式下降),但并非采购新高峰。 Q:当前各环节库存情况?硅料厂商库存是否仍在增长? A:硅料库存维持高位(约40万吨),硅片厂商库存较少(约10万吨,支撑15-30天生产)。硅料厂商库存约相当于两个月产量。 Q:库存高企且报价上涨,若价格无法突破成本线,是否可能因去库存压力导致价格回落? A:厂商可选择降低开工率(目前开工率约56%)。库存问题长期存在(2020年价格与当前相近),价格因此再次崩盘的可能性不大。当前价格已很低,上涨10%(3元)对终端影响很小(传导至组件成本增幅有限)。 Q:若下半年需求好于预期,下游可接受此涨幅(硅料涨10元,组件约涨2分钱)。 A:是的。2025年厂商心态和策略已不同于2020年,激烈竞争难再现(无意义流血)。头部厂商(如通威、TCL中环)已调整策略。 Q:硅料价格仍有上行风险,至少需回归成本线。协鑫将是赢家(成本优势显著)。 Q:产业链各环节报价均上涨。哪个环节库存较低,可能率先涨价? A:硅料和硅片。电池环节相对弱势(外卖电池需售价低于组件厂自产成本才有市场)。组件环节能否涨价是关键(影响电池生存空间)。历史上,夹在中间的电池环节常最受伤(尤其一体化趋势下)。仅当需求极好,组件厂自身电池产能不足时,外购电池才有利润空间。 Q:若仅在硅料环节设成本下限,后续延伸至硅片、电池,是否可能推动组件价格上涨? A:仅硅料环节适当涨价即可缓解全产业链压力。硅片必然跟涨,组件因终端市场能力相对强势。硅料价格回归成本线以上可确保行业基本不亏损。 Q:组件出口退税取消传闻若属实,影响如何? A:影响不大。可向海外买家说明情况(此前退税4%,现取消),其更关注能源转型是否划算。中国组件本就便宜且在亏本销售,海外市场能够理解。 Q:期货市场走势强劲。价格上涨至成本线以上后,厂商会否套保? A:头部厂商已有专人负责此事,应已开始少量参与。 Q:若要求不低于成本销售,低成本厂商会否大幅提高开工率? A:绝对会。最有优势的厂商(技术领先的产能)将满产。25年真实需求约100-108万吨,可容纳其满产。但同一厂商内不同基地/技术路线的产能成本差异大,老旧高成本产能无法满产。 Q:新疆电价优惠是否降低成本? A:是。新疆产能不仅电费低,碳足迹少,在欧洲市场更具竞争力(欧盟关注碳足迹和涉疆问题)。 Q:价格拉至45-50元/吨,是否还有人退出?收产能计划是否继续? A:45-50元仅使部分大厂产能盈利,对成本仍在56元以上的厂商仍困难。退出意愿存在,但缺乏良好退出窗口(设备供应商欠款、银行贷款等问题纠缠)。低负荷运行亏损不多。 Q:要求不低于成本销售的具体可行性?谁监督执行处罚?违规者是否认罚? A:具体执行部门不明。但抓违规不难(查电表即可)。若由行政机构行政处罚,厂商难以抗拒;若为自律机构,约束力则弱。 Q:若按各自成本线定价,成交价会统一还是差异大? A:会趋向统一。头部厂商质量好、供货量大,将主导市场价格。最终可能形成头部棒状硅厂商维持约5%毛利率的局面。 Q:产品质量与成本相关(质量差则成本低),此政策操作上是否有漏洞? A:当前产品质量普遍较差(降价导致)。棒状硅厂商可通过降低生产标准(如温度控制) 来降低成本。这确实存在操作空间。但颗粒硅技术(协鑫)的崛起将重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