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社科院]: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23)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23)

2024-02-05-社科院楚***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总 报 告General Report.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张忠家 张 静 汤鹏飞*摘 要: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出新要求,要求城市群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发挥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作用、提高城市群协同共享水平、统筹城市群经济发展与长江文化传承、加快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梳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基础,并提出建议:以长江大保护为统领,共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地;以产业和创新为动力,共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以三大区域为重点,共促城市群协调发展;以统一市场为关键,共创“双循环”重要空间枢纽;以文化高地为突破,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便利。100*张忠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张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汤鹏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中三角蓝皮书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宏伟蓝图与实现路径。在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征程上,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①本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梳理其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发展基础,提出优化对策,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 中国式现代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发挥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明确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且也明确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7年10月党 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总体而言,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是顺应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200①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趋势和空间演进规律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而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规模巨大也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未来还将持续有农村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必然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274亿人①,占全国比重达到9.02%,不仅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地区,也是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阵地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聚焦中心城市引领的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和南昌都市圈的建设和培育,实现更大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探索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路径。(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提高城市群协同共享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后,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转变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更加凸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300①该数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28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的人口数,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政府官方网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中三角蓝皮书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城市群则是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的空间载体和重要抓手。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涉及三个省级单元和31个地级城市(省直管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协调主体多,难度大,其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以都市圈为重点增长极,强化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跨区域合作,推进协同发展制度创新,在协同发展中主动解决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为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示范。(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统筹城市群经济发展与长江文化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对于城市群而言,也需要统筹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一方面,城市群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其作为一种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城市之间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的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城市群建设并不单纯是城市聚集过程中的经济要素在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也是涉及社会、文化、治理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文化领域也占据重要的位置,不仅关系到区域优秀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认同,也关系到文化与城市群建设的融合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统筹经济发展与长江文化传承。一方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另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推动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城乡发展融合,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4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加快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面对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推动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基础,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关键路径,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产业体系为重要举措,以构建跨区生态共保共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保障,探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新路径。对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而言,率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是其历史使命。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随后在武汉、南京和南昌的三次讲话中均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一以贯之。同时, 2020年12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推动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之“腰”,坐拥最长岸线,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承担起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使命,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打造“两型社会引领区”和“碳中和示范区”,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体现更大的责任担当,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样板。(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和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载体,要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发挥其支撑与带动作用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破除城市间行政壁垒,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释放城市群内需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大循环畅通。另一方面,要扩大城市群在全球贸易、技术进步、区域治理、5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中三角蓝皮书对外交流等领域的影响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和交汇点,要发挥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区位条件,人口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比较优势,打造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枢纽。同时,要进一步补齐开放短板,推动湖北自贸区、湖南自贸区、江西内陆型经济实验区的合作交流,形成世界一流的开放型经济规则,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窗口,全面畅通“双循环”主动脉。二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基础(一)创新与经济发展基础1.经济增长极效应逐年显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6.7万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1.4万亿元。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15年的9.7%下降到2021年的9.0%,但在2022年占比回升到9.5 %,总体趋势向好。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人均GDP均值由2015年的50239元上升到2022年的85130元,呈逐年上升态势(见图1和图2)。比较来看, 2022年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48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1.1%,低于长三角地区,高于京津冀地区和成渝地区。但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湘鄂赣三省人均GDP均值仅为78860元,与长三角和京津冀还存在一定差距,也略低于成渝地区(见表1)。600①长江中游城市群GDP测算是基于城市群涉及的28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统计, 2022年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公报, 2021年数据来源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统计年鉴, 2020年和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图1 2015~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比重图2 2015~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人均GDP均值表1 2022年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经济规模与其他地区比较地区GDP(亿元)人均GDP均值(元) GDP占全国比重(%)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100292.61221818.3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90288.812909924.0成渝地区(四川、重庆)85878.8792207.1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134480.07886011.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7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深圳图书馆下载使用中三角蓝皮书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资源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聚集,技术人才众多,具有较为突出的人才优势。 2021年,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364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在校学生数244.9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23.77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3.2%、 12.9%和12.7%。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充分发挥武汉东湖、长株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