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新世纪评级]:2023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3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

2023-12-15李娟新世纪评级M***
2023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

区域研究报告 1 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 公共融资部 李娟 经济实力: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同时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水源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境内盐湖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资源蕴藏丰富。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资源依托型产业体系,且随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提速,二、三产业双核驱动带动全省经济保持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及资源价值转化支撑仍较为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07亿元,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30位,仅超西藏自治区;同年,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下,工业经济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凸显,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但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受公共卫生事件等超预期因素冲击较大,投资消费双降使得全省经济增长承压,当年经济增速为2.3%,低于全国水平0.7个百分点。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文旅产业复苏强劲,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但投资增长动能仍不足;当期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5.69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分别高于上年同期、全国同期增速3.0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7.9%和13.1%。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青海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受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差异影响分化显著,且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对消费、旅游等冲击影响,2022年除海西州和果洛州经济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余各州市经济均呈低增长态势,增速水平低于2.5%。当年省会西宁市经济总量仍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4.35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5.5%;柴达木地区的海西州和处于东部城市群的海东市经济总量次之,分别为842.55亿元和562.79亿元,其中海西州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工业经济占绝对比重,2022年受益于盐湖化工业及煤化工业等产业增长带动,其经济增速以5.7%领跑全省,且人均指标亦显著领先于其他州市。其余州市区域开发受生态保护限制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22年海南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黄南州和海北州略超100亿元,当年三者经济均处于0.2%-0.5%的低增长区间;玉树州和果洛州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低于80亿元。从三大需求看,2022年各州市普遍面临投资增长动能不足、消费需求减弱等多重压力,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23年上半年度,青海省各州市消费市场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体量较小的果洛州经济实现 区域研究报告 2 两位数增长(20.4%),西宁市和海北州经济亦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9.8%和7.6%,其余州市经济恢复进程较缓,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 财政实力: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后。2022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9.10亿元,受留抵退税规模扩大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省增值税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减收明显,但得益于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资源型企业利润增长带动全省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增势强劲,当年税收收入实现逆势增长,同比增长9.0%至255.84亿元,抵消了非税收入下降带来的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实现增长19.7%;但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仍很低,仅为16.66%,财政平衡高度依赖于持续大额的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022年全省获得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1588.63亿元。此外,由于土地市场需求不足,青海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有限,且当年土地成交明显缩量,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大幅下滑53.6%至92.58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速(14.1%),但同时面临主要工业产品价格高位回落压力,持续性增收压力较大。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年,受益于重大项目投产及碳酸锂、钾肥、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且资源富集的海西州税收拉动作用显著,全年全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91亿元,同比逆势大幅增长87.0%,收入规模首次反超经济总量领先的西宁市,总量和增速均跃居全省首位;而西宁市在留抵退税及房地产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有所下滑,当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72亿元,同比下降14.4%,收入规模退居第2位。其余州市与上述两州市收入差距仍显著,其中经济排名相对靠前的海东市由于减税降费及上年一次性非税抬高基数等影响,成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最大的州市,同比下降29.8%,其与海南州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两者分别实现收入20.28亿元和18.46亿元,其余四州市收入规模均不足10亿元。青海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均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很高,除海西州和西宁市外,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未超过12%,且2022年大部分州市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2023年上半年度,除海西州未获取到财政收支相关数据外,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海东市增速较为亮眼,海西州面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压力,财政收入恐难维持高增长。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青海省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普遍偏小,2022年,由于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成交显著降温,土地财政贡献度相对较高的西宁市和海东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大幅下降,其中西宁市收入规模由上年的157.64亿元降至54.24亿元,海东市同比大幅下降45.6%至11.97亿元;其 区域研究报告 3 余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仅为个位数。2023年以来青海省各州市土地成交仍惨淡,且后续房地产市场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对财政收入的支撑预期仍有限。 债务状况: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全国其他省市相对较小,但由于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资金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债务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3044.28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257.09亿元;且由于财力较弱,2022年末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9.25倍,该比率仍居全国首位。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较快增长而财政增收面临压力,青海省政府债务负担有所加重;但得益于经济增长预期、大额稳定的中央转移性支付及不断完善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等,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年海西州、海东市和海北州债务增速相对较缓,其余各州市政府债务规模总体保持两位数较快扩张态势,债务规模相对较小的玉树州和果洛州增幅尤为突出,处于20%上下。以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进行比较,受限于其财力,海东市和果洛州该比率达10倍以上,黄南州和玉树州政府债务压力亦相对较重,该比率均在8.9倍左右;海南州和海西州现阶段政府债务负担尚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省属国有企业信用风险事件影响犹存,青海省整体区域融资环境不佳,城投债发行活跃度低且融资成本偏高,2022年以来城投债净融资持续为负。截至2023年9月末,青海省存续城投企业仅为西宁市2家市级平台,债务偿付压力仍相对较大。 一、青海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青海省经济实力分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同时作为三江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水源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境内盐湖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资源蕴藏丰富,且随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提速,二、三产业双核驱动带动全省经济保持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及资源价值转化支撑较为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年,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下,工业经济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凸显,但受宏观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全省经济增长仍承压,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文旅产业复苏强劲,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但投资增长动能仍不足。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区域研究报告 4 —青海湖而得名,自东以逆时针方向起依次与甘肃、新疆、西藏和四川接壤,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青海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仅次于新疆、西藏及内蒙古,省域辽阔但地貌复杂,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且由于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土地面积大,总体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较为有限。此外,青海省地广人稀,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95万人,较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0.4%;人口密度约8人/平方公里。青海省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境内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一半。 青海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等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资源依托型产业体系,且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保持发展;但受限于高原山地、气候寒冷为主的自然条件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有限,且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链条处于中低端且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支撑有限,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2022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全省经济增长承压,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07亿元,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30位,仅超西藏自治区;同比增长2.3%,分别低于上年增速和全国增速3.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速排名由上年的各省市末位上升至第22位;同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7万元,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0.7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6元,同比增长2.6%,收入规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283元)。 图表 1. 2011-2022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年鉴、青海省2021-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研究报告 5 图表 2. 2022年青海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得益于其丰富的盐湖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青海省经济增长依靠二、三产业双核驱动,但近年来由于其旅游及交通运输业等受外部环境冲击较大,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带动下,其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上升,202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已从2020年的11.2:38.0:50.8调整为10.5:43.9:45.6,近年来服务业占比持续下滑。同年,全省分别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1585.69亿元和1644.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7.9%和-2.5%。农业经济方面,青海省作为我国第四大牧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称。近年来,全省农牧业发展提质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绿色种植、生态林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等发展良好,但由于青海省自然灾害频发,且地貌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丘陵阻隔使得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工业经济方面,青海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及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等资源储备丰富,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