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中国碳中和和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中国碳中和和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

2022-12-15-未知机构自***
中国碳中和和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

支持单位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能源基金会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引用方式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 (2022)1 联合主席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金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朱 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执行摘要雷 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召集人)尹志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鲁 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张 强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 教授 宫继成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刘 欣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 蔡慈澜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 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秘书处负责人第一工作组尹志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召集人)胡建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耿冠楠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马井会 上海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迟茜元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活泼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海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第二工作组鲁 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召集人)柴麒敏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李晓梅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 气候战略理论和模型研究室主任张 达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刘 俊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吴 睿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主任 高级工程师张少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胥小龙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总工 政策规划专委会主任工 作 组 成 员 列 表 胡 姗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 贤 科技部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 研究员陈文会 北京化工大学讲师郑 博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汪旭颖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张 宁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第三工作组雷 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召集人)蔡博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冯相昭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研究部负责人 研究员张 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郑逸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周 剑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副教授第四工作组张 强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 教授(召集人)刘 竹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特别研究员张增凯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旭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 助理教授李 伟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张少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IIASA研究员程 静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同 丹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覃 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预聘副教授第五工作组宫继成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召集人)陈仁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戴翰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黄存瑞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李湉湉 中国 CDC 环境所研究员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主任肖清扬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谢 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薛 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第二期,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本报告基本延续了第一期报告的主体框架,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思路。 CONTENTS目录执行摘要.........................................................................6第一章.引言..................................................................19第二章.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212.1 空气质量变化 ............................................................................222.2 不利气象条件变化 .....................................................................282.3 气候变化 ...................................................................................31第三章.治理体系与实践................................................353.1 协同治理体系建设 .....................................................................363.2 协同治理经济政策 .....................................................................383.3 地方实践 ...................................................................................41第四章.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454.1 能源结构转型 ............................................................................464.2 产业结构转型 ............................................................................494.3 新型电力系统 ............................................................................564.4 交通结构转型 ............................................................................584.5 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 ...................................................604.6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634.7 污染治理进程 ............................................................................65第五章.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695.1 人为源碳排放 ............................................................................705.2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 ..........................................................725.3 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745.4 协同减排路径 ............................................................................76第六章.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796.1 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806.2 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 .................................................................846.3 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 .................................................................87参考文献.......................................................................89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 (2022)6执行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点,也正在逐步成为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共识。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 (2022)7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之间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都对人民健康福祉等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协同推进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治理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行动的统筹上,也体现在工作目标、工作效果的协同上。基于这一判断,我国发布实施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这一文件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重点,也专门提出到 2030 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以及保障该目标所需要开展的相关任务。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 (2022)8为全面客观地跟踪评述我国协同气候变化应对与大气污染防治的进展,2021 年起,在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支持下,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以此为平台,一批大气科学、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公共卫生、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国内一线学者进行常态化的跨学科交流,共同跟踪、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进程,助力形成政策制订、评价与优化的闭环,推动协同治理政策的落地实施。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第二期,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本报告基本延续了第一期报告的主体框架,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 20 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思路。执 行 摘 要/ / /47. 能源结构转型8. 产业结构转型9. 新型电力系统10. 交通结构转型11. 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 结构转型1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13. 污染治理进程21. 空气质量变化2. 不利气象条件变化3. 气候变化34. 协同治理体系建设5. 协同治理经济政策6. 地方实践514. 人为源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