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国盛:刘郁:2019年债市展望—2019年宏观经济展望-2019资本市场年会纪要20190109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国盛:刘郁:2019年债市展望—2019年宏观经济展望-2019资本市场年会纪要20190109

2019-02-17国盛证券点***
国盛:刘郁:2019年债市展望—2019年宏观经济展望-2019资本市场年会纪要20190109

刘郁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各位投资者下午好!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策略会,在华老师和小庆总两位前辈之后讲压力比较大,也很荣幸。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对2019年债市的看法,我们给今年债市投资主题起了一个题目,《时来易失,赴机在速》,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刚才小庆总也说到了,到了下半场,波动率往往比较大,具体怎么样呢?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今年的债券市场,一条主线,在这个主线下面的推论,主线就是2019年全球经济肯定是一个放缓的节奏,在放缓的情况下,推论是我们会重回低利率的环境,对中国来说,在今年一个核心的问题可能就是稳增长,谁来加杠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宽货币,怎么传导到宽信用。接下来是可能面临的两大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对债券市场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一条主线:全球经济面临放缓】首先来回顾一下,我们看一个大背景,大背景就是说两个火车头的故事,其中核心问题是没有杠杆就没有增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中美两个国家对全球经济贡献始终在40%-50%区间里面,无愧为两个火车头。中间也有一个交替,在前面的几年里,2000年-2006年,美国贡献最大,2007年之后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对整个世界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作为代价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国家的杠杆率是交替的上升,美国在加杠杆过程中,从最早的180%多的杠杆率,经过几年的加杠杆,上升到了250%左右的水平,稳定下来了。中国是从120%多的水平,也是加到了最近的250%左右的水平。两个国家交替加,都到了250%左右的水平。两个国家交替加杠杆,在支撑全球经济增长。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杠杆率可能是存在上界的,从一个经验数据来看的话,各个发达经济体,或者说新兴经济市场,经历了加杠杆的这个过程,杠杆率基本都稳定在250左右的水平,进入了一个相对稳态。美国是以2007年的金融危机方式,居民部门被迫降杠杆,把杠杆率稳住了。中国是一个主动去杠杆或者稳杠杆的行为,从2017年开始金融去杠杆,今年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去杠杆,以稳住杠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能继续朝上加了,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利率、杠杆率、名义GDP增速之间,其实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也就是利率乘以杠杆率,不能超过名义GDP增速。为什么呢?如果超过GDP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本从增长中受益更大。其他要素,包括像劳动,或者技术,他们的收益增长可能是0或者是负,这个就是一个不稳定、不可持续的状态。要稳定、可持续增长的话,关系需要较为平衡。我们可以看到杠杆率高到一定程度,美国通过金融危机形式表现出来了,中国也不能再继续快速加杠杆了。给大家看一个数据,中国2014年以来,整个利息收入占GDP,也就是我们的利率乘以杠杆率,利息占GDP的比重其实一直在10%以上,在15%、14%、13%,都是超过了我们的名义GDP增长,所以说这个情况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这两年也都在说稳杠杆,或者去杠杆的这个问题。 在中美都进入杠杆率较为平稳的情况下,对全球经济影响是怎样的?中国稳杠杆直接影响,进口放缓了,不论是原油还是铁矿的进口都放缓了,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在往下,进口数量也在下降。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往往对应着全球贸易的减速,2019年全球经济放缓可能是难以避免的。当前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的问题,关注度也比较高。假设中美谈成了可以扭转中国出口的下行压力吗?可能比较难,我们需要注意美国民主党上台之后,进一步的财政刺激不太可能了,美国政府加杠杆速度也会慢下来,经济也很可能放缓,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可能是比不上2018年的。中美两大火车头经济都放缓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也要面临减速,这是对于全球经济的一个展望。【一条推论:低利率合理且必要】在高杠杆背景下,一个推论是什么呢?低利率环境必须维持,合理且必要。我们也是来继续关注中国和美国。对于美国而言,从3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看,它的利率一路在向下,在2015年底开启加息周期的时点,站在当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大拐点,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估计也是一个“小浪花”。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美国政策利率的顶部,从美联储给出的预期来看,这一轮也就是加到3.125%左右,比上一轮高于5%的位置下降了200bp。在短周期利率上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个短周期的利率顶是在不断下行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那个关系,杠杆率、利率和名义增速,这几个关系不能破坏平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这些年的情况它的杠杆率是在攀升,或者是稳定,但是它的名义经济增速是在下降的,这个背后决定了利率中枢必定是下移的。对于中国来说是什么情况呢?今年中国宽货币是必要的,从2018年一季度其实已经开始宽了,从降准周期来说,次数、幅度其实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几轮。这一轮宽货币还要维持更长时间,未来两年很有可能都是比较宽松的一个状态。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名义经济增速很难大幅向上,而是存在下行压力,我们杠杆率可能由于稳经济而上升,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利率必须向下,以避免利息对其他要素收入的挤出效应过大。从货币政策层面来看,资金供给端观测的商业银行超储率从降准以来一直较为平稳,跟前面几年相比没有上升很多,这个也说明我们2018年货币政策确实还是坚持中性的,没有到一个大放水的状态。但是我们注意到流动性的投放,其实已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预期,因为央行提供的流动性,从期限和成本的角度,降准的效果好于MLF,MLF好于逆回购。商业银行预期改变,资金融出意愿上升,即使超储率没有提高很多,金融市场的短期利率还是大幅下降的。另外一个层面,从资金需求来看,可以观测的一个指标是债券市场的加杠杆情况。为什么去年到今年初一直流动性较为宽松,从数据上看跟债券杠杆率下降也有关系。我也有和一些金融机构交流,他们提到受资管新规影响,一些存量产品还在被迫去杠杆。对于今年的流动性而言,我们一方面要观测供给,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需求,需求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对于降息的问题,包括央行调整公开市场利率。降准之前市场有强烈预期已经落地了,接下来降息什么时候可以落地。我们提到今年低利率是合理、必要的,那么什么时候会体现在政策利率上。之前央行已经推出了TMLF,类似于定 向降息,因而如果不出现太大意外,春节前降息的可能性不算大。但降息可能会对今年债券市场的节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降息与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利率能否继续下探。如果不降息,债市可能还是维持一个窄幅波动状态,如果降息,债市的长端收益率有望破位下行。这是我们对于货币政策的一个判断,从高杠杆到低利率在逻辑上的推演。【一个核心问题:稳增长如何加杠杆】2019年核心一个问题,怎么来加杠杆?因为短期要稳增长的话,需要一个加杠杆主体。我认为当前和2014-2015年的情况比较像,2014、2015年发生了什么,我们一步步的来看一下。2014年10月,中央想把地方政府融资管住,出了43号文。但后来经济下行压力显现,一系列刺激政策陆续出台,主要是地产和基建两条主线。2014-2015年的宽松节奏,对我们今年有借鉴意义。对于基建来说最先放松的是什么?从2014年9月份开始,发改委批了重大项目包,但项目审批加速并没有很快看到基建反弹。到了2015年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给项目放钱。首先,放开了43号文,因为当时由于43号文城投发债受到限制,2015年5月份出台文件,保障必要的在建项目,意味着城投发债放开了。其次是银行宽信用,关键在于政策性银行,这里非常重要一点就是政策性银行发行专项建设金融债,这个资金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的,对投资有4-5倍的撬动作用。有了资本金后,银行开始给项目放钱得以加杠杆。而投资的反弹发生在2016年1季度,从项目审批加速到投资反弹历时接近一年半。再来看地产,2014-2015年地产放松政策可以粗略分为两块。第一块是棚改,央行推出PSL,借力政策性银行为棚改提供资金。第二块各个城市放松限购或者是放松限售,2014年6月,第一个放松限购的是呼和浩特。紧接着融资方面,房地产企业发债开始放松,最后再到了一线城市的全面放松。这个过程中,2015年6月份地产销售开始转正。所以地第二块的放松跟我们当前的情况也有一些类似,现在的状态是什么状态?各个城市想放,但是还在试探性放松的过程中,后续我们会不会经历2014-2015年的地产宽松的重演,估计放松幅度不会那么大,放松的力度和节奏接下来需要再观察。我们刚才也提了,从政策的放松到数据反弹经历的过程,2014年4月地产开始放松的时候,销售的面积增速触底在2月份,增速转正在6月份,这个过程中其实金融数据也是先于经济数据反弹的,M1、社融先起来,意味着融资起来了,接下来是经济层面的PPI。PPI起来之后,再到现价GDP,再到不变价GDP依次起来。从数据反弹的时点来看,整体上是明显落后于政策的。特别强调一点关于基建。因为我们接下来可能遇到的情况,为了稳增长,有可能仍然是地方政府加杠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我觉得从上一轮经验来看,是政策性银行会不会再推出专项建设债类似的工具,它的效果是比较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还是处于项目审批加速的阶段,经常可以看到新闻说发改委又批了一些项目。批了项目之后,关键就在于项目的钱从哪里来,上一轮从放项目到放钱经历了12个月,再从放钱到基建反弹经历了5个月时间,也就是钱到位,才有往看到投资反弹。因而今年一个比较关键的观测变量是政策性银行会不会给项目放钱,以及放多少。2014-2015年的债市和当前面临的情况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第一,经济反弹,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确定加杠杆主体-给予资金支持(宽信用)-对经济起到效果”。当时也是面临放松政策不断加码,也有地方债供给冲击,主要是置换,债市随着供给的反复来回波动。今年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首先是又经历了政策逐步放松,接下来可能也会看到地方债的发行放量,以及节奏提前。这些过程都会对债券市场形成冲击。但是特别需要强调的,就在于经济反弹要明确一个加杠杆主体,每一轮托经济的主体基本都是政府。有了加杠杆主体,再加上融资渠道,渠道就是我们说的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商业银行信贷,或者表外的非标,也就是宽信用,才会把经济托起来。当前我们所处的状态是加杠杆主体还没有明确,包括现在有媒体提到今年的赤字率可能2.8%,似乎政府的态度不是非常明确,因而经济见底反弹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第二,对货币政策预期的摇摆。在政策宽松过程中,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态度也往往出现摇摆。2014-2015年央行也推出降准、降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定向正回购,这个和去年下半年还是比较像的。在降准、降息的同时,出现正回购操作,市场会非常困惑。但是从上一轮来看的话,每一次市场预期央行收紧,基本都被打破了,真正开始紧的已经到了2016年9月份,当时开始重启14/28天逆回购,债市也进入了熊市。这中间的关键其实还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货币政策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不见到经济反弹,宽松很难转向。2016年初的时候,1季度经济企稳,直到3季度货币政策才开始出现收紧的信号。对于今年来说,这两天流动性特别松,对于央行定向正回购之类的消息,不用太纠结。因为宽松是大势,定向的回笼,是为了避免流动性过度淤积,而不是收紧的信号。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一些时点,货币市场利率出现紧张,每到寂寞或者月中税期,临时性的、季节性的流动性趋紧并不是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第三个是供给的冲击不改变利率趋势。今年地方债发行预计会放量,在某些时点供给的冲击比较大,对债市的影响主要还是一个节奏,对于收益率趋势还是没有太大影响。上一轮、包括2018年,都是类似的情况。以上三点是从上一轮宽松周期总结出的一些可供借鉴经验。回过头来看今年,加杠杆的主体可能还是地方包括政府,如果赤字率是2.8%,比市场上普遍预期的3.0要低。但我们不要盯住赤字这种“正规军”,赤字率更多是一种态度。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其实有4本帐,在往年的时候,实际发生的财政收支差额超过预算赤字的,通过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运营的收入、以及往年结余进行补充,把赤字拉回到预算赤字。所以赤字率是不是破3%,可能不是我们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