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毕马威]: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 - 发现报告

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

农林牧渔2025-07-04毕马威娱***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

目录 卷首语03 序言04 现状辨析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与“势”0501 趋势洞察现代农业细分领域的效能提升与业态革新2002 资本布局热度活跃,重构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格局4303 风险识别行业特性应对、规范发展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5604 专业赋能前瞻财税梳理与内控制度完善增强企业韧性6605 结语81 卷首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与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党二十大报告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明确提出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科技已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系统性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农业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驱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与科技的建设不断深化,推进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发展正重塑中国的农业未来。在设施农业领域,传统优势产区的设施将实现智能化升级,戈壁、沙漠、盐碱地等非传统耕地资源的开发也为设施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现代都市型智慧农业将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科技装备的革新正在为农业注入新动能。一方面,种业自主化赋能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农机智能化与智慧农业系统让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在产业链重构方面,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升级正在加速,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使农业产业链纵向延长,而跨界融合则推动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融合经济的兴起更是将单一农业向“三产融合”推进,农文旅融合、农业与康养结合以及农业与直播电商的联动,正在为农业带来更多元化的价值。此外,生态经济的崛起将加快农业实现绿色转型,“三品一标”的推广助力三农增效增收,农业碳汇的开发也促进农业“含绿量”转化成“含金量”,而生态循环农业的“三环并扣”模式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些趋势共同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全景图。 为帮助涉农企业了解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最新动态,引领涉农企业紧跟发展前沿实现高质量发展,毕马威中国推出《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全面剖析了现代农业的现状格局,并深入挖掘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助力涉农企业在变革大潮中把握机遇,稳舵前行,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林启华 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序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是保障民生福祉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农业实现了稳定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62,787.5亿元,同比增长约3个百分点。2005年至2024年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速达7.8%,农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全球视角来看,2024年全球农业产值约为4.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近四成的市场份额。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预计到2029年全球农业产值将达到5.5万亿美元,而中国所占份额将从2024年的37%提升至38%。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稳健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时期中,农业领域的投资热度持续活跃,资本的注入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力赋能,形成正向循环的共赢局面。根据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间,中国农业领域共发生427起投融资事件,以披露的交易金额估算,累计融资规模超过114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共完成89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过2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4年的融资事件数量较2022年有所减少,但融资金额同比增长123.8%,显示出投资者对农业领域的持续关注和重点布局。从投资细分赛道来看,数字科技与智慧农业赛道表现突出,融资事件数量和交易金额均为第一,是资本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把握现代农业市场动态,洞察现代农业资本运作新趋势和新机遇,毕马威中国编写了《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报告总结了现代农业的总体情况,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业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判现代农业投融资市场的未来走向,为现代农业企业加速资本化运作提供路径建议,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吴旭初 北方区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现状辨析: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与“势” 国之大者,多目标协调下发展现代农业正当其时 强国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与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党二十大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明确提出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近年来,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我国已步入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唯有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稳固底盘,在实现农业强起来的征程中,不断夯实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与战略支撑。 1.1.1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担当国民经济基石,“接二连三”带动GDP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指明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从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农业综合供给体系加快构建,粮食、肉类、水产品等各类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们多样化饮食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我国农业基础牢固 民以食为天,我国始终以坚定决心推进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其作为筑牢国家发展根基的战略之举。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农工作推动下,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增加值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第一产业1增加值达到9.1万亿元,占GDP的6.8%,对GDP实际增长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0.3%。农业基础稳固发展,为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柱,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农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62,787.5亿元,同比增长约3个百分点。2005年到2024年期间,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速为7.8%,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农业种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长期稳定在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末农业种植业总产值规模为554.5亿元,同比上涨2.9%,得益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农”工作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按地区贡献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我国农业总产值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河南、四川和山东,产值分别为5,754.8亿元、5,308.1亿元和5,186.0亿元。其中,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以仅占全国不到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2。各省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引精神,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与企业,有效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纵观2024年全年,党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并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在政策的推动下,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4万亿斤3,实现粮食农产品稳定、稳产和增产,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体系升级,驱动全产业链优化 农业产业体系的升级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产业韧性则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不仅体现在农业科技应用的提升和创新,更在于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着系统性重塑与转型升级。通过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农产品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和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以价值链延伸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正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这一进程不仅催生了农业发展新引擎,也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以及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的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4.9%、27.0%、28.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2022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农业及相关产业大类看,农林牧渔业、食用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与制造、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品流通服务增加值规模居前三,占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3%、19.2%、15.6%4。值得注意的是,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品流通服务增加值比重较2022年上升1.5%。农业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进一步向更多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图5 1.1.2政策导向: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农业强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年起,我国政府以“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为主题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自此,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中央政府重视农业农村发展的专有名词。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明确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擘画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中央”到“地方”多措并举齐发力,农业资本注入新活力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对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不断升级深化,农业农村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关注和进入农业领域,形成了经营主体多样化、投资领域多元化以及投资方式多渠道化的投资格局,使得农业农村逐渐变成投资“热土”。 国家及地方鼓励政策梳理 1.1.3链动全球,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战略缓冲与机遇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供应链面临多重挑战。地缘政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因素,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极大冲击。因此,各国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估粮食及农产品本地化供应链的重要性,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已成为重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应对全球变局的关键举措,更是构建现代农业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地缘政治推动全球农业供应链重组 近几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渠道呈多元化发展战略趋势。2020年到2024年间巴西一直保持我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其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及泰国等传统农业出口强国。全球农业贸易中心逐渐向南美转移,全球农业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受种植成本高、单产低等因素影响,中国在大豆、玉米等作物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长期以来对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国存在较大的依赖。然而,随着近年中美贸易局势紧张升级,部分农产品和农资等出现一定波动。这一局面促使中国加快调整粮食进口布局,逐步深化与南美等国家在农产品领域的合作。2024年,中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总量达到7,465万吨,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1.1%5,巴西已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进一步确保进口来源稳定,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