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泰海通证券]:智能车产业事件点评: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线,无人驾驶商业化进展提速 - 发现报告

智能车产业事件点评: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线,无人驾驶商业化进展提速

2025-06-24王浩、鲍雁辛国泰海通证券秋***
智能车产业事件点评: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线,无人驾驶商业化进展提速

产业研究中心 摘要: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正式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正式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10台左右的焕新Model Y作为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使用,开始接送首批乘客。后续预计将有Cybercab等更多车辆加入车队,并进一步拓展运营范围。 特斯拉Robotaxi首批试乘采取邀请制,驾驶位无人且副驾配备安全员 受邀用户通过全新的Robotaxi App进行呼叫,费用为固定的4.20美元。用户呼叫后,可自动同步账户内的支付、座椅、音乐等设置,服务覆盖奥斯汀南部区域,运行时间为早上6时至午夜12时。目前车辆为搭载FSD系统的焕新Model Y,驾驶位为无人状态但副驾配备了安全员,且仍配备了方向盘和踏板。2024年10月特斯拉发布的CyberCab无人车没有传统方向盘和踏板,完全依赖于特斯拉的FSD软件,后续预计将加入Robotaxi车队。 Robotaxi行业历经多年发展,中美走在商业化前列 自2010年代第一轮热潮以来,Robotaxi行业已历经10余年发展。目前中美两国在Robotaxi商业化中走在前列,均处于商业化1.0阶段,而其他国家仍处于测试阶段。2025年以来,Robotaxi商业化进展加速,北美市场Waymo、特斯拉实现付费运营;国内小马智行、萝卜快跑等加快商业化落地速度。 Robotaxi产业链包括上游软硬件、中游整车、下游出行 Robotaxi产业链上游核心为感知系统、智驾芯片与软件算法。零部件供应商负责提供硬件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以及计算平台、座舱所需的芯片等;自动驾驶公司则负责智驾所需的软件算法等。中游的整车制造方面,Robotaxi公司通常采取整车加装、联合开发、自产自研三种合作方式来实现车辆的量产和部署。线控底盘也是Robotaxi的核心环节,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技术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下游出行运营环节则由出行服务商进行车辆调度和乘客服务。 产业影响:Robotaxi商业化进程加速,产业链有望受益 落地进度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和整车企业有望在Robotaxi商业化进程中受益。国内百度、小马智行等在运营层面处于领先,有望在Robotaxi商业化进程中占得先机;未来随着Robotaxi逐步铺开,实力较强的整车企业预计也将凭借其技术与造车体系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Robotaxi产业链中的感知系统、线控底盘等核心部件供应商有望受益。随着Robotaxi商业化进程加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和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线控底盘供应商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机会。 风险提示: Robotaxi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目录 1.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线,首批车队投入运营..............................................32.Robotaxi行业历经多年发展,中美走在商业化前列........................................42.1. Robotaxi行业已历经10余年发展...............................................................42.2.中美两国走在Robotaxi商业化前列,法规标准有所区别.......................42.3. Robotaxi商业化仍面临技术、成本、法规等多重挑战.............................53.Robotaxi产业链包括上游软硬件、中游整车、下游出行................................64.产业影响:Robotaxi商业化进程加速,产业链有望受益...............................85.风险提示..............................................................................................................8 1.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线,首批车队投入运营 事件:当地时间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正式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10台左右的焕新Model Y作为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使用,开始接送首批乘客。后续预计将有Cybercab等更多车辆加入车队,并进一步拓展运营范围。 特斯拉Robotaxi首批试乘采取邀请制,驾驶位为无人状态,副驾配备了安全员。受邀用户通过全新的Robotaxi App进行呼叫,费用为固定的4.20美元。用户呼叫后,可自动同步账户内的支付、座椅、音乐等设置,服务覆盖奥斯汀南部区域,运行时间为早上6时至午夜12时。目前车辆为搭载FSD系统的焕新Model Y,驾驶位为无人状态,但副驾配备了安全员,且仍配备了方向盘和踏板。2024年10月特斯拉发布的CyberCab无人车没有传统方向盘和踏板,完全依赖于特斯拉的FSD软件,后续预计将加入Robotaxi车队。 数据来源:董车会公众号 2.Robotaxi行业历经多年发展,中美走在商业化前列 2.1.Robotaxi行业已历经10余年发展 2010年代,Robotaxi迎来第一轮快速发展。随着传感器技术与AI的发展,Robotaxi在2010年代迎来了第一轮发展热潮。在此期间,谷歌启动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后发展为Waymo),并在美多地路测。此后,众多车企和科技公司加入自动驾驶研发行列。2016年,Uber在美国匹兹堡率先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Robotaxi商业化探索开始。同一年,通用汽车收购Cruise加速布局,次年百度也推出Apollo平台并在国内多城测试Robotaxi。 2020年代,Robotaxi行业逐渐走向应用。Waymo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推出商业化Robotaxi服务,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特斯拉凭借FSD系统实现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并计划推出Cybercab服务,这将允许车主随时将车辆加入车队,进一步推动Robotaxi的普及。在中国,百度Apollo平台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不断创新,于多个城市推出萝卜快跑试点服务。此外,AutoX、小马智行等初创公司也积极投身于Robotaxi研发和测试,并与丰田、广汽等车企合作启动了Robotaxi试点。 2025年以来,Robotaxi商业化进展加速。北美市场方面,Waymo与Uber合作在美国奥斯汀和亚特兰大运营;特斯拉在得州奥斯汀市正式推出付费Robotaxi服务,标志着其商业化落地拐点已近。国内企业方面,小马智行开通广州自动驾驶示范运营专线,覆盖了市中心、机场与火车站,并计划2025年底将Robotaxi车队规模扩大至千台;萝卜快跑在迪拜开始道路测试。 数据来源:特斯拉官网、WAYMO官网、autox官网、萝卜快跑APP、小马智行官网、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2.中美两国走在Robotaxi商业化前列,法规标准有所区别 中美两国在Robotaxi商业化中走在前列。根据罗兰贝格研究报告,Robotaxi商业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目前中美两国均处于1.0阶段,实现了一二线城市内5%-10%划定试运营,但在政策实施的具体尺度和标准上有所不同。 中国市场:逐步推进,稳健前行。中国Robotaxi商业化发展秉持审慎原则,先验证技术可靠性再逐步开放。之前政策着重拓展无人驾驶测试范围与深度,但量产和商业化规则未明确。2023年起,国家与地方纷纷出台支持自动驾驶量产和商业化政策。一方面,路测城市与区域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向技术成熟的企业发放运营牌照及全无人牌照,目前多个核心城市已开启Robotaxi商业化试点,发展势头良好。 美国市场:快速推进,大胆尝试。美国在Robotaxi商业化进程中展现出更开放、 快捷的策略。多座城市大刀阔斧放宽监管,为Robotaxi发展开绿灯。以Cruise为例,其在旧金山快速拿到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资质,借助更广测试区域打磨技术,力推商业化落地。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 2.3.Robotaxi商业化仍面临技术、成本、法规等多重挑战 尽管中美两国均在Robotaxi商业化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但短期内Robotaxi的普及和大规模运营仍然面临技术、成本、法规等多重调整。 技术方面,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核心要求,长尾场景的处理仍存技术难题。目前,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完善,在各种环境里保持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难度较高。例如2023年,Cruise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与一辆由人驾驶的车相撞后,就因错误地判断了事故类型并靠边停车,导致一名行人被夹在车轮之间拖行,造成了严重的运营事故。Robotaxi在实际运营中需要应对各种复杂和突发的交通状况。处理长尾场景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如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中出现无法处理长尾场景的技术问题,导致系统停摆将交通堵塞,需要等待人工远程介入,影响了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成本方面,研发、制造、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有待规模化降本。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车辆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主要体现在大量传感器、计算平台、软件开发等需巨额投入。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依赖于成本的大幅降低,Robotaxi要实现商业成功,规模化运营中必须解决经济效益问题,但当前技术和成本条件下,大规模部署与盈利难度较大。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运营模式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成为Robotaxi面临的关键挑战。 法规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明确责任划分,为Robotaxi大规模普及奠定基础。目前,无人驾驶技术责任划分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给商业化带来诸多法律障碍。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测试及试点中,远程安全员的法律责任问题突出,现行法律未明确其身份与责任,企业法律风险增加。此外,保险政策面临挑战,无人驾驶出租车事故理赔问题待解决,传统保险难覆其全部风险,需保险公司与行业共同探索新政策。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Robotaxi产业链包括上游软硬件、中游整车、下游出行 Robotaxi产业链包括上游软硬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出行运营: 数据来源: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上游软硬件:核心为感知系统、智驾芯片与软件算法。该领域主要涉及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这一环节,供应商负责提供硬件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一类的传感器,以及计算平台,车载网络平台所需的芯片。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则负责智驾所需的软件层面,如数据标注,云平台,算法等。 感知系统是Robotaxi的眼睛,一般由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组成。例如萝卜快跑第六代车颐驰06的感知系统采用了ADAS半固态激光雷达方案,全车配备了40个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 智驾芯片是Robotaxi的大脑,目前主要有自研与外部采购两种选择。自研的代表作是特斯拉FSD芯片;外部采购方面,英伟达的Orin系列与Thor系列智驾芯片是行业主流选择。 软件算法是Robotaxi的神经系统,经历了规则算法->端到端模型。最初的自动驾驶技术使用模块化架构,整体分为感知、定位、决策、规划模块,每个模块内部往往使用基于规则定义的算法进行协同;端到端模型则是以原始传感器数据为输入,并产生规划和/或低级控制动作作为输出,实现更类人的操控。 数据来源:江铃集团公众号 中游整车制造:Robotaxi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整车部署。整车制造环节是一个关键的中游部分,Robotaxi公司通常采取整车加装、联合开发、自产自研三种合作方式来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和部署。整车加装是大多数Robotaxi公司的选择,通过在已有车型上加装自动驾驶硬件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这种合作模式使Robotaxi公司能够利用现有成熟车型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快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自动驾驶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