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产销:根据乘联会数据初步统计,3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185.0万辆,同比增长9.1%,环比增长33.7%。2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176.7万辆创当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3.8%,环比下降16.0%;1-2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386.5万辆,同比增长12.7%。 周度数据:根据上险数据,3月10日-3月16日,国内乘用车上牌41.43万辆,同比+21.5%,环比+16.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上牌22.18万辆,同比+38.6%,环比+10.0%。3月累计更新(3.3-3.16):3月国内乘用车累计上牌77.09万辆,同比+18.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牌42.35万辆,同比+37.2%。 本周行情:本周(20250317-20250321)CS汽车下跌2.19%,CS乘用车下跌2.84%,CS商用车下跌0.58%,CS汽车零部件下跌2.26%,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下跌0.16%,CS摩托车及其他下跌0.27%,电动车下跌3.3%,智能车下跌3.08%,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下跌2.32%,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89%。CS汽车强于沪深300指数0.13pct,弱于上证综合指数0.29pct,年初至今上涨13.06%。 成本跟踪和库存:截至2025年3月10日,浮法平板玻璃、铝锭类、锌锭类价格分别同比去年同期-33.4%/+8.9%/+14.6%,分别环比上月同期-3.9%/+1.9%/+0.7%。2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61,环比上升15.0%,同比下降7.5%。 市场关注:1)智驾进展:极氪千里浩瀚智驾正式发布;理想发布自动驾驶架构MindVLA;2)机器人:马斯克表示25年将试生产人形机器人5000台; Figure筹建BotQ机器人工厂;智元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3)车型相关:小米冲刺25年35万交付目标;BYD发布“兆瓦闪充”;二代哈弗骁龙MAX、腾势N9、零跑B10等发布,问界 M8/M9 订单火热;4)其他:关注年报及一季报行情、以旧换新进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 核心观点:中长期维度,关注自主崛起和电动智能趋势下增量零部件机遇。 一年期维度,看好强新品周期的华为汽车及车型元年的小米汽车产业链。 投资建议:1)整车推荐:小鹏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吉利汽车、零跑汽车;2)智能化推荐:科博达、华阳集团、均胜电子、伯特利、保隆科技; 3)机器人产业链推荐: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4)国产替代(全球化)推荐:星宇股份、福耀玻璃、继峰股份、新泉股份、玲珑轮胎等。 风险提示:汽车供应链紧张、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销量不及预期风险。 投资建议: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增量零部件机遇 行业背景:汽车行业迎来科技大时代,百年汽车技术变革叠加整体成长向成熟期过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汽车电动化的核心是能源流的应用,电动化方面围绕高能量密度电池、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整车平台高压化等方向升级;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流的应用,智能化方面随着5G技术应用,智慧交通下车路协同新基建进入示范,汽车智能化水平提升,2025年预计更多搭载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具备L2+级别车型量产(尤其是自主及新势力品牌),L3高阶智能驾驶进入元年时刻。百年汽车变革加速,电动、智能、网联技术推动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升级,创造更多需求。特斯拉鲶鱼效应,颠覆传统造车理念,推动电子电气架构、商业模式变革,带来行业估值体系重估,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整车相继估值上升。 行业中长期展望:中国汽车行业总量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呈增速放缓、传统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保有量增加的特点。电动化智能化带来传统汽车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发展机遇,行业新旧动能切换。中长期预计国内汽车总量产销未来20年维持2%年化复合增速,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9万辆,同比增长93.4%,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38%),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16万辆(+37%),电动智能汽车是汽车板块中高景气赛道。 行业复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内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成功下线,1974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1992年突破100万辆,2009年突破1000万辆,2013年突破2000万辆,2023年突破3000万辆。2010年是国内汽车行业增速的分水岭,国内汽车产量增速从两位数下降至个位数,行业处于震荡向上阶段,增长依赖于国内经济上行,以及汽车消费政策的刺激。中国的汽车市场从2000-2010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期间产量从207万辆提升至1827万辆,年均复合增速为24%,2010-2022年行业从1827万辆增长至2718万辆,年均复合增速为4%,国内整体乘用车市场增速有所放缓。 从产销量情况看,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历史出现首次销量下滑,主要因为在2016、2017年政策补贴后第一年,行业受到政策刺激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在去杠杆、国内经济下行背景下2019年销量持续下滑;2020年国内受到疫情冲击,汽车产业遭受冲击;2022年下半年行业受到购置税减征的刺激销量有所恢复,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2023年以来,在优质供给、更大的行业优惠(新车价格更有性价比、老车降价)、出口的高增长催动下,汽车行业产量/销量达3016/3009万辆,产销创历史新高;2024年进一步在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刺激下,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再创历史新高。 图1:国内汽车产量(万辆) 图2:国内乘用车销量及增速(万辆)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3009万辆,2024年达3143万辆,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汽车市场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二是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三是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24全年达到585万辆规模。新能源方面,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1216万辆,同比增长37%,渗透率达38%,预计保持较强增长势头。我们预计2025年乘用车销量有望维持3%左右增速。 表1:中国汽车销量预测(万辆) 投资建议:推荐自主品牌崛起(重视华为、小米入局)和增量零部件(电动、智能)机遇 自主崛起方向:电动智能化背景下,看好国产品牌车企全球地位提升。当前自主品牌车企主要有三类,1)传统车企(诞生于燃油车时代,积极转型且收获成效,包括长安、长城、吉利、奇瑞等,后续看好出海及华为赋能下的销量增长);2)新势力品牌(电动化时代开始跨界入局的小鹏、理想等,2023年开始积极转型智能化);3)科技/消费电子转型车企(华为、小米等入局,该类企业有强渠道流量积累及操作系统等软件生态能力,成长迅速)。看好以上三类企业带动国产汽车全球份额提升。 增量零部件:1)数据流方向关注传感器、域控制器、线控制动、空气悬挂、车灯、玻璃、车机、HUD、车载音响等环节。2)能源流方向:关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中小微电机电控、IGBT、高压线束等环节。标的方面推荐福耀玻璃、伯特利、华阳集团、星宇股份、科博达、保隆科技、玲珑轮胎、骆驼股份等。 自主品牌凭借三电底层技术及供应链支持、快速研发响应和灵活激励机制、类消费品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百年以来合资/外资车企在国人心目中的强势地位,以长城、吉利为代表的混动平台,以“蔚小理”、华为智选、广汽埃安、吉利极氪等新势力/新品牌推进的爆款单品,2021年起销量快速爬升,2022-2023年新车型持续推出,中长期规划高增长,核心自主整车及其产业链面临较大发展机遇。考虑当前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已近40%,自主品牌车企后续成长空间主要在出海、智能化转型,我们特别推荐关注具备渠道及软件算法优势的新势力、华为、小米汽车产业链。 以旧换新和自主品牌崛起共振,新能源车型销量还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型销量有望超1500万辆,同比增长超20%。 传统自主品牌:智能化助力之下,加速推进电气化进程。1)吉利:品牌整合之后,各级别产品定义更加清晰;2025年,银河凭借技术迭代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极氪布局家用市场、具备强产品周期;预计2025年吉利旗下新能源车型销量132万辆,同比增长49%。2)长安:智能化护航,三大新能源子品牌齐头并进;启源以长安自研的SDA架构的基础,深蓝、阿维塔分别搭载华为的乾崑SE、ADS智驾系统,三大新能源品牌都具备较先进的电子电气配置;预计2025年,长安三大新能源品牌增速达到50%-100%,长安旗下新能源车型销量将达到91万辆,同比增长25%;3)长城:电气化转型中,智能化程度高的WEY将起到带头作用;WEY系列搭载较高的智能化配置,承担公司电气化、智能化转型的重任,预计在2025年开始发力翻倍增长;坦克、哈弗的燃油车在海内外都取得市场认可,2025年将进一步电气化,新能源渗透率提升;预计2025年,长城旗下新能源车型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27%。 新势力:智能化程度高、出海逻辑强的主机厂将具备更高增速。1)小鹏:智能化领域领军品牌之一,2025年迎来产品爆发;小鹏P7+上市后订单大超预期,公司多年潜心研发获得高回报,市场对智能化配置的偏好也进一步得到验证;2025年,小鹏将迎来新一轮产品爆发期,预计销量达到45万辆,同比增长136%。2)零跑:2025出海业务发力元年,叠加强产品周期;零跑在2024年完成“零跑国际”前期储备和试水工作,并积极参加巴黎车展;2025年,零跑的出海业务将正式起航,并全球发布多款B系列产品,预计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53%。3)理想:智能化体验升级显著,全面进军纯电领域;经过多轮OTA,理想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显著提升,2024年理想加速布局渠道和充电网络,为2025年正式进军纯电市场做准备;预计2025年,理想在高基数上依然保持可观增速,预计销量60万辆,同比增长20%。4)蔚来:成功开辟新赛道;蔚来在2024年推出乐道系列,赛道进行了下沉,取得可观大订成绩;预计2025年,蔚来全系销量25万辆,同比增长13%。 科技企业汽车业务:“1-N”阶段,华为小米产品矩阵扩容。1)鸿蒙智行:四界共同扛起自主品牌冲击豪华车市场的旗帜;问界在2024年已经获得成功,智界在R7发布后也得到改善;享界增程车型、尊界车型将在2025年发布,二者赛道均属于自主品牌蓝海市场,二者将作为自主品牌代表去冲击海外一线和顶级豪车的基本盘;预计2025年,问界销量将进入稳步增长,智界销量将有大幅提升。2)小米汽车业务:保持高关注度,进入更大容量的SUV赛道;在SU7取得超预期成绩之后,小米汽车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发布运动风格SUV;小米汽车的市场关注度高,优秀的营销能力叠加过硬的产品力,预计首发SUV依然能取得不俗销量,预计小米汽车销量为30万辆,同比+122%。 表2:新能源车型销量预测(万辆) 表3:目前披露的华为产业链部分标的 表4:小米产业链标的(部分) 表5:核心新能源车企(新势力等)产业链梳理 增量零部件:增量零部件主要围绕数据流和能源流两条线展开,数据流从获取、储存、输送、计算再应用到车端实现智能驾驶、应用到人端通过视听触等五感进行交互(HUD、中控仪表、车灯、玻璃等);能源流(双碳战略下核心是电流)从获取、储存、输送、高低压转换、经OBC到1)大三电(高压动力电池、电控及驱动电机)以支持智能驾驶“大运动”(线控制动和转向等平面位移)、2)小三电(低压电池、中小微电控及电机)以支持车身各种“精细运动”(鹰翼门、电吸门把手、电动天窗、空气悬架等车内形变)。标的方面推荐星宇股份、福耀玻璃、拓普集团、华阳集团、伯特利、上声电子、科博达、玲珑轮胎等。 表6:电动、智能增量零部件和国产化存量零部件赛道选择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宏观经济下行,车市销量持续低迷,整车行业面临销量下行风险和价格战风险,零部件行业面临排产减少和年降压力。 第二,新能源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