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近年来经营情况持续改善 埃夫特深耕工业机器人赛道,成长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2020-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1.34亿元增长至18.86亿元,CAGR=18%;2020-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1.69亿元收窄至-0.47亿元,经营质量有所提高。 利润率方面,2020-2023年公司毛利率从12.26%提升至17.31%,主要系公司高毛利的机器人本体业务收入增长良好,带动综合毛利率提升。销售净利率从-15.04%收窄至-2.56%,亏损不断收窄。拆分公司业务结构看,2020-2023年公司机器人整机业务收入从2.15亿元增长至8.55亿元,增长态势良好;系统集成业务从9.01亿元增长至10.02亿元,基本保持平稳。2023年公司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业务分别占收入比重45.30%/53.12%。 主业进展顺利,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2024Q1-Q3公司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近12000台,国内市占率排名第8(含外资品牌),2024全年出货量目标达到16000台。未来公司进一步收缩集成业务,积极拓展本体主业,出货量有望稳步增长。展望未来,国内内需刺激政策逐步传导,国内制造业景气度有望复苏,工业机器人价格竞争同步缓解,利润率有望改善。 保持高研发支出,夯实工业机器人产品实力 近年来埃夫特年研发费用保持在1亿元上下,研发投入维持在高位水平,重点推进焊接、喷涂、码垛等应用场景的工业机器人开发。2023年公司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与应用示范”,重点突破焊接机器人研发生产,另外公司开发面向智能化应用的机器人软件集成开发平台,已针对焊接场景实现应用落地,并展开商业化推广。 与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牵手合作,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2024年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启动运营,埃夫特被选为优选合作伙伴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是签约合作协议的机器人本体企业中体量最大的。基于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厚积累,公司在机器人运控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积淀,未来有望与华为携手合作,将运控技术横向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成为华为机器人供应链的核心公司。另外华为造车产业正蓬勃发展,我们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品有望优先落地华为造车工厂,在实训中迭代升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机器人本体主业进展顺利,与华为合作打开人形机器人业务成长空间。我们维持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8/14.02/16.0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动态PS分别为12/12/10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工业机器人需求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宏观经济风险。 1.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近年来经营情况持续改善 1.1.深耕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公司深耕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公司前身可追溯至2007年8月成立的“芜湖奇瑞装备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2月更名为“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战略收购和参股,包括意大利喷涂机器人企业CMA、金属加工和表面处理领域系统集成商EVOLUT、汽车装备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WFC集团,以及意大利运动控制领域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商ROBOX和精密减速机生产商奥一精机,公司成功引进并吸收国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进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工业机器人经验,于2020年7月成功登陆科创板。2024年11月,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公司作为优选伙伴签约,凭借成熟的机器人运控技术积淀,成为最大机器人本体企业合作方。公司将携手华为,有望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加速落地。 图1:公司发展通过战略收购和参股快速发展 1.2.公司业务覆盖三大环节,系统集成贡献主要收入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三大环节: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公司是少数国产机器人企业同时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三大环节的厂商,产品线覆盖中高端制造业工艺流程的铸造、切割、焊接、抛光打磨、喷涂等主要环节。目前,旗下子公司瑞博思生产的运动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器尚未量产,未来将主要用于配套公司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 (1)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为控制器和伺服驱动产品。 公司的控制器主要用于公司自主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整机,部分应用于AGV及其他智能装备控制。 (2)机器人整机:在工业机器人整机领域,公司产品以关节型机器人为主,具有弧焊、点焊、上下料、装配、搬运、码垛、打磨、抛光、喷涂、切割、包装、检测等功能。 公司整机产品分为桌面机器人、小负载机器人、中负载机器人、大负载机器人。1、桌面机器人是指自重不超过100公斤,负载不超过12公斤的工业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搬运(机床上下料)、分拣、组装、打磨、抛光、检测、涂胶等场景,适用于3C电子、食品饮料、金属制品、教育培训、橡塑、医药等行业。2、小负载机器人指负载不超过20公斤的非桌面工业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搬运、组装、分拣、打磨、抛光、去毛刺等场景,适用于PCB、金属制品、光伏、物流仓储、食品饮料等行业。3、中负载机器人指负载20公斤以上,100公斤以下的工业机器人,可用于打磨、抛光、搬运、码垛等各种场景,适用于汽车零部件、锂电、光伏、食品饮料建材、仓储物流等行业。4、大负载机器人指负载100公斤及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可应用于搬运、码垛、焊接等各种场景,适用于汽车零部件、锂电、光伏、食品饮料、建材、仓储物流等行业。 (3)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按照生产线产品性能,公司系统集成为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等通用工业提供焊接和铆接、搬运和检测、喷涂、打磨和抛光、铸造、智能装配、智能物流与输送等解决方案。 图2:公司业务涵盖机器人零部件、整机及系统集成 公司业务覆盖多行业,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3C电子、金属制品、家具制造、陶瓷卫浴等诸多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积累了汽车工业、航空及轨道交通业、汽车零部件及其他通用工业的客户资源。 图3:公司下游涵盖多个行业,拥有良好客户基础 1.3.公司股权结构稳定,通过子公司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是芜湖国资委。截至25年3月6日,公司第一大股东芜湖远宏工业机器人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持股16.1%,其母公司为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持股12.61%,一致行动人为芜湖睿博投资管理中心和芜湖嘉植可为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分别持有8.8%和1.06%的股份,合计持股38.57%;其中芜湖创投实际控制人为芜湖国资委,因此公司实控权归属于芜湖国资委。子公司布局方面,公司参控股多家企业,拥有埃华路(芜湖)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埃奇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EFFORT EUROPE S.R.L等6家全资子公司,并控股赣州赣享未来家居有限公司、希美埃(芜湖)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瑞博思(芜湖)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 图4: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为芜湖国资委(截至25年3月6日) 1.4.公司营收稳步增长,长期维持高研发投入 公司营收稳步增长,亏损持续收窄。收入方面,2024年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8亿元,同比下降28.6%,2018-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由13.14亿元提升至18.86亿元,CAGR为7.46%;其中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最快,为42.1%,主要得益于机器人销量翻倍增长带动整机业务收入同比提升78.79%。利润方面,2024年Q1-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元,亏损自2021年以来有收窄趋势 图5:2024Q1-Q3公司实现营收10.18亿元,同比-29% 图6:2024Q1-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元 毛利率稳步提升,持续维持高研发投入。2024年Q1-Q3公司销售毛利率为17.1%,同比+1.2pct,销售净利率为-7.8%,同比-3.8pct,2018-2023年公司毛利率由12.8%提升至17.3%,主要由于公司高毛利整机业务营收持续增长,带动综合毛利率提升,销售净利率则从2021年低点-16.8%有所回升,2023年销售净利率提升至-2.6%。费用端,2024年Q1-Q3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9.7%,同比提升7.2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8/11.0/2.2/7.6%,同比分别+2.1/+1.8/+0.4/+2.8pct,研发投入重回6%+区间。 图7:2024Q1-Q3公司毛利率为17.1% 图8:2024Q1-Q3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9.7% 公司主要产品是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设备,机器人整机业务是营收和利润的重要来源。营收结构方面,2024H1公司机器人整机营收为4亿元,占总收入59%,系统集成设备营业收入为2.7亿元,占总收入40%。毛利润方面,2024H1公司机器人整机贡献毛利润0.75亿元,占总毛利润67%,系统集成设备贡献毛利润0.35亿元,占总毛利润31%,机器人整机业务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 图9:公司2024H1营收结构 图10:公司2024H1毛利润结构 2.主业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 2.1.工业机器人装机规模稳步增长,中国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World Robotics 2024》报告,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55万台,同比增长5%,尽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对机器人安装产生一定影响,装机量略有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有望在2026年突破700,000台。2022-2026年期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预计为6.75%,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将继续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 图11:2026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有望突破70万台 电子和汽车行业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其装机量在这三年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IFR的数据,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仍为电子和汽车行业,年装机量分别为15.7万台和13.6万台,分别占年装机规模的28.39%、24.59%,同比增速分别为9.8%和16.2%。2023年受经济环境影响。装机量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汽车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持续增长。 图12:2023年汽车行业为工业机器人最大新增装机用户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总量52%。根据《World Robotics 2024》报告统计,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达到276,300台,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显著高于排名第二的日本的46,100台装机量。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从2012年的23,000台,占全球总量的14%,增长至2023年的52%,2023年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 图13: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装机52%,超27.6万台 2.2.公司通过外延发展,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采取外延并购策略,有效整合海外的先进技术,成功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鉴于机器人产业在海外的早期发展及其技术优势,并购海外企业成为公司加速技术引进和市场扩张的适宜途径。通过直接吸纳国外的成熟技术,公司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也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 公司已成功收购包括CMA、EVOLUT和WFC在内的多家海外企业,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和服务范围。目前,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已经扩展至喷涂、抛光打磨、切割等多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3C电子、陶瓷卫浴以及汽车制造等关键行业,从而实现了产业链的全面布局。 图14:公司通过外延全面覆盖不同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 收购CMA、ROBOX掌握机器人整机核心技术。公司最初专注于向汽车行业提供用于点焊和搬运的大型负载机器人。通过收购意大利喷涂机器人企业CMA,并在芜湖设立希美埃,成功引进了CMA的智能喷涂技术,扩展了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