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北京大学]: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报告

文化传媒2025-01-09北京大学浮***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报告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走向公正转型的未来: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 TOWARDSAJUSTTRANSITIONFUTURE:THEIMPACTOFGREEN TRANSITIONONDIFFERENTREGIONSOFCHINA 2024.12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是北京大学下属独立科研实体机构。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聚焦制约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科技问题,按照“需求导向、学科引领、软硬结合、交叉创新、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宗旨,推动能源科技进展,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开展专业及公众教育,致力于打造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石,致力于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使社会更具包容性并保护地球,确保改善人类福祉与保护生态双管齐下。同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协助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提升领导力、伙伴关系能力、机构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去40多年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始终走在与中国合作的最前沿,通过在地项目和支持中国参与全球合作,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助力中国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发展。 走向公正转型的未来:绿色转型对中国 不同区域的影响 TowardsaJustTransitionFuture:TheImpactofGreenTransitiononDifferentRegionsofChina 2024年12月 致谢 本报告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组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团队共同完成,我们感谢两方团队的辛勤工作。报告内容主要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组建的专家组撰写,包括以下成员:杨富强;张莹;曹佳;郑平;李雨珊;何泓;贾明杰;李莹;王雅婷;苗丹;秦艳;赵跃华;赵子健;陈丹。同时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团队石蓉,田乙涵,康晓蒙对报告不同章节的增补和完善。 报告的撰写过程中,许多专家和学者也为报告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吴吟、白荣春、陈云等专家对报告内容的指导,还要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展经济学家ViolantediCanossa对于本报告的审阅以及宝贵意见;感谢RoddyFlagg,GraceBrown对于英文报告的编辑工作。 免责声明 本报告所引材料不在任何程度和方面表达或暗示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地域、城市或地区的法律地位或合法性,以及其版图及边界划分的立场和观点。 报告所述观点仅代表编写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代表联合国(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联合国成员国(包括中国)的相关工作的执行依据。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编写团队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编写团队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执行摘要1 第1章研究背景4 第2章公正转型重点地区分析6 2.1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7 2.2煤炭行业就业的地区分布8 2.3重点地区的煤炭行业就业变化趋势10 第3章山西省能源转型经济与就业影响12 3.1煤炭发展对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3 3.2能源转型背景下山西省煤炭洗选行业就业影响分析16 3.3能源转型背景下山西省电力行业就业影响分析21 3.4能源转型给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26 第4章国内典型地区的转型经验29 4.1以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30 4.2多项安排减缓结构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37 第5章政策建议43 5.1在国家层面建立区域支持机制减少绿色转型带来的区域差异化影响,鼓励重点转型地区先行探索将绿色发展的社会公正影响纳入发展规划44 5.2积极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多元化44 5.3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及绿色转型助力经济多元化发展45 5.4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多措并举做好受影响企业职工安置及技能培训工作46 5.5创新资金支持机制46 附录48 表目录 表3-1:山西省煤炭产量预测19 表3-2:不同技术情景关于山西省煤炭采选业劳动生产率的设定20 表3-3:2020-2060年不同情景组合下山西煤炭行业的就业总量20 表3-4:山西2012-2022年分电力来源结构统计表23 表3-5:山西未来电力系统中的电力发展路径预测结果24 表3-6:山西不同电力部门单位发电环节就业因子变化情景设定25 表3-7:山西未来电力部门就业规模变化情况预测结果26 图2-1:2022年中国省份煤炭储量7 图2-2:2022年中国主要产煤省原煤产量8 图2-3:2022年中国各省煤炭采选业就业人数分布9 图2-4:2022年中国各省煤炭采选业就业人数占全行业比重9 图2-5:2022年全国分省煤炭行业劳动生产率10 图2-6:部分产煤大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就业人数11 图2-7:部分产煤大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就业人数占全行业的比重11 图3-1:2016-2022年山西GDP和全国煤炭消费关系13 图3-2:2015-2022年山西煤炭开采和洗选对工业的社会经济贡献占比14 图3-3:2022年资源税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例14 图3-4:2015-2022年山西资源税收入15 图3-5:2015-2022年山西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对工业的社会经济贡献占比15 图3-6:山西省典型煤炭相关行业16 图3-7:1949-2022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变化趋势17 图3-8:2000-2022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劳动生产率17 图3-9:山西省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就业人数及女性就业人数和占比情况18 图3-10:山西省煤炭采选行业人员结构情况19 图3-11:2012-2022年山西省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及电力外送21 图3-12:2015-2022年山西省煤电装机22 图3-13:山西省各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28 执行摘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要在2030年前 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为中国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使目前仍然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系统和经济社会脱碳。尽管这一转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挑战,特别是在那些高度依赖煤炭的地区。由于煤炭生产省份之间在就业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转型的影响也将显著不同。为了确保转型的协调性和包容性,这些省级差异应纳入国家规划中加以考虑。 山西省拥有中国超过20%的煤炭储量,雇佣了全国煤炭工人总数的37%,面临着一些最为严峻的转型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提供基于循证研究的见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本报告以山西省为重点,从省级视角分析了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影响。报告采用与 上一期报告国家级分析相同的方法,对山西省煤炭开采和煤电 行业的就业进行了预测,并识别了关键社会经济挑战。主要发现包括: ●直接就业损失:2025至2030年间,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就业岗位预计将减少32万至33万个,超过2013-2019年供给侧改革期间减少的20万个岗位。到2060年,根据不同的生产和技术情景,煤炭劳动力可能减少96%-98%。 ●间接就业损失: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就业乘数较高,每一个煤炭直接就业岗位带动3.62个间接就业岗位,远高于全国1.08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到2030年,与煤炭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可能损失超过180万至200万个岗位。 ●绿色就业增长: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有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其中太阳能行业的就业岗位预计到2060年将增长223%。然而,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山西电力行业的整体就业可能下降10%。 本报告借鉴了中国过去在应对劳动力市场冲击和推动资源型经济多元化方面的经验,为实现省级层面的公正转型提供了政策建议。在供给侧改革期间,中央政府曾拨款1000亿元产 业结构调整基金,用以支持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员工安置和经济调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指导方针和积极的劳动力 市场政策也帮助缓解了改革带来的冲击。同时,像乌海、滁州和大同等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也为其他煤炭依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包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等政策。 基于全国不同地区的经验,本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级层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立国家协调机制:为了更好地支持山西省这样的煤炭依赖地区,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协调机制。同时,应制定各省煤炭消费和生产的明确预期,注重区域公平,以推动公平和协调的转型。 ●推动经济多元化:煤炭依赖地区可以战略性地吸引和发展替代产业。在选择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地方比较优势和全球可持续性趋势。此外,这些地区可以积极利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机会,构建关联产业链,并通过包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 ●支持企业转型: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应促进企业与学术机构的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并建立共享研究平台。对于国有企业,可以将环境和社会成果纳入评估体系,以帮助企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积极创新。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缓解转型造成的就业冲击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优先为受转型影响的工人提供就业服务,包括再就业计划、创业支持和公益岗位。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进一步优化,为从事临时或非正式就业的个人提供灵活的缴费选项,确认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此外,应针对女性等群体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措施和就业援助政策,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创新资金支持机制: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实现包容性转型的关键。在煤炭依赖地区,可通过试点转型金融标准及探索混合金融的方式,来撬动更多的私营资本支持包容性转型。尤其是需要在创新金融工具中纳入社会维度的指标,可以激励转型企业主动承担员工安置和培训的成本。 ©PhotoonFreepik 这些综合性政策措施旨在促进中国乃至全球煤炭依赖地区实现包容、可持续的转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保护地球,为后代创造可持续的未来,同时关注当下最脆弱的群体。 1 研究背景 2020年,中国宣布将加速气候行动,并承诺要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中国积极的在全国层面推进能源及经济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尽管中国有望提前实现第一个双碳目标,但由于中国地域宽广,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区省份在绿色转型上进展并不一致,且不同区域受到能源转型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绿色转型的进程上,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构建的绿色产业发展指数来看,目前中国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在绿色产业转型上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沿海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排名相对靠前,而山西、海南、黑龙江及西部地区的省份排名靠后。1 在第一期的报告《走向公正转型的未来:中国绿色转型对就业的影响》中,我们重点分析了绿色转型对于煤炭洗选与煤电两个行业在全国层面的整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转型在全国层面的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地方层面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以能源转型中受到最直接影响的煤炭洗选行业为例,在2022年该行业就业总数在255万人左右,占全国总就业的0.3%,而在有些省份,煤炭洗选行业的就业人员在占全省总就业的比重达到5%左右左右,是前者的十倍。2因此可以预见,退出化石能源产生的就业负面影响会主要集中在这些资源富集的地区。 除了煤炭洗选行业本身,许多以煤炭为原材料的相关产业由于距离优势也会选择聚集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化。因此退减化石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对这些重度依赖煤炭的地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特定产业,由于供应链的关系会传导到更多上下游产业,并产生更多的“涟漪效应”。这将给当地的经济以及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当地财政的收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