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太平洋证券]:日本专题研究系列六:日本产业的“革故鼎新” - 发现报告

日本专题研究系列六:日本产业的“革故鼎新”

2024-08-25徐超、万琦太平洋证券李***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日本专题研究系列六:日本产业的“革故鼎新”

——日本专题研究系列六 报 告 日 期 :2 0 2 4年8月2 6日 证券分析师:徐超电话:18311057693E-MALL:xuchao@tpyzq.com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1190521050001 证券分析师:万琦电话:18702133638E-MALL:wanq@tpyzq.com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1190524070001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日本产业结构几多变迁 ➢在内部产业政策及外部贸易摩擦、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出现显著调整。其结构转换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得日本相比其他经济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产业转型经验。从形式上看,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既包括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也涉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再分配,这一方面在对内产业的升级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在对外产能的转移中也有所反映。而历经产业的多次转型,日本最终也在诸多高附加值行业确立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日本产业的转型遵循以下轨迹:不同产业之间,生产与就业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迁移;制造业内部,资源首先集中于劳 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后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再转移至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工业产业。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日本产业结构几多变迁 ➢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战后恢复期,轻工业占主导,原材料重工业开始发力。 •二战结束前日本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无论是就业比例还是国民收入份额,第一产业均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随着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开启,产业结构也出现了一定调整。第一产业对于经济的支撑逐渐走弱,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效应则有所提升。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主导战后经济恢复。二战导致日本经济严重受损,工业生产也遭受大规模破坏。为实现战后经济复兴,日本将纺织纤维产业视为关键。一则该产业自明治时代起便是日本的基础产业,也是外汇赚取的重要渠道;二则二战后和平年代市场对于以衣物为代表的轻工业品的需求增加;三则从生产端的角度看,战争时期从事军事工业的企业转向生产轻工消费品,推动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优先将原材料和资金配置到重点行业。鉴于资金、生产能力、物资等方面的欠缺,日本政府决定以煤炭以及钢铁等重点行业的生产为优先。日本对于原材料重工业的偏重既是为了助力经济走出战后阴霾,也是出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升国际地位的长久考量。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日本产业结构几多变迁 ➢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高速发展期,重化工业为核心。 •经过近十年的战后恢复,日本迈向经济腾飞和奇迹阶段。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逐渐形成,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等行业先后成为核心产业。1960至1970年间,日本重化工业对名义GDP的贡献率上升近2倍。1970年日本重化工业品出口在总出口比例超七成。1974年,第一产业占名义GDP比重大幅下降到5%左右,第二产业占比则提高至40%以上。•这一结构的确立既得益于产业政策的引导,也顺应了 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经济现实。前期接近“计划经济”的政策已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再加上为配合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官方也新推出一系列产业升级政策;此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催生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继而带动重工业产业的扩张。以上因素的综合驱动下,日本重化工业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60-70年代的机械工业,增长尤为明显,逐渐接替钢铁、石化成为支柱。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日本产业结构几多变迁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促调整,组装加工型工业成关键,服务业崛起。 •石油危机的爆发引发日本产业结构的明显调整,低耗能的组装加工型工业以及第三产业成为大力发展的对象。1985年日本第一产业占名义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不足5%,第二产业占比降为35%左右,而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超过60%。整体出口结构中钢铁、化学品等重化工业商品占比下降,技术及知识密集型的机械产品出口份额则明显抬升。 •该阶段产业的转型基于较为复杂的现实背景,既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因素的驱动;既是短期冲击下的被动调整,也是中长期结构升级需求下的主动选择。地缘冲突、石油危机、贸易摩擦、日元升值、通胀压力以及落后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均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此前高速增长的土壤不再,旧有产业结构亟需革新。该阶段日本产业发展重点聚焦于能源依赖度更低、技术密集型、设备轻量化、投资回收周期相对更短的组装加工业,比如汽车、家电、半导体等,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日本产业结构几多变迁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高附加值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占比居前。 •80年代中后期《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升值及美日贸易摩擦升级等导致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向海外开启新一轮的转移。同时在“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指引下,日本产业结构向现代化迈进。•表现在产业占比上,一方面创造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势头旺盛,占比抬升,比如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同时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稳步扩大。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21世纪初在1%左右低位趋稳),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整体上则呈扩张态势,对于就业人员的吸纳效应也有走强,20世纪90年代就业份额上涨至60%左右。从出口结构上来看,高技术产品的优势也相对明显,其出口额的增长幅度高出整体。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美日贸易冲突的视角理解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 ➢除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政策之外,美日贸易摩擦同样可以作为日本产业结构转型的观察视角。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美日贸易冲突围绕的行业沿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方向而转变。 ➢战后日本经济很长时间都呈现出“外需主导型”的特征,对外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是其经济奇迹的重要驱动。但日美之间的贸易失衡对于美国的产业发展以及就业都构成了一定挑战,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历经多次发酵,直至90年代中期才有所降温。每次贸易冲突的模式也都类似,先是部分特定产品对美出口快速增长引发美国制造企业有关倾销以及不公平的投诉,后由两国政府进行谈判,最后就价格或数量推出解决方案。鉴于日本出口的优势产品与支柱产业高度重合,美日贸易冲突焦点的演变与日本产业的转型,两者方向往往呈一致性。通过梳理二战后美日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也可侧面了解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变迁。 01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美日贸易冲突的视角理解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日摩擦整体范围不断扩张,冲突焦点也有所升级。与前文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相似,摩擦行业的调整同样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及服务的方向,陆续就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电信及建筑、金融等服务业爆发多次贸易冲突。 02产业政策的演变 ➢作为产业政策概念的起源地,日本较早便干预了产业的资源配置。广义角度理解,日本的产业政策可视为政府采取的关于产业的一揽子政策的组合,既涉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要素协调,也包括产业内部各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引导。日本的产业政策是整体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目标服务于总体的经济目标,因此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及海内外形势下,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撑理论及手段也有所区别。梳理二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可将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总体上由政府主导、大力干预向放松管制、开放自由逐步转化。 02产业政策的演变 重建及追赶期1945-1960,政府主导产业保护和扶植 ➢1945-1950,倾斜式生产方式,政府直接计划调控。•战后短缺经济供需矛盾突出。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及工业生产严重受损, 而通胀却加速上升。人均GDP骤降,1946年生产指数仅为战前峰值的五分之一,近25%的国家财富在战争期间损失。通胀则飙升至100%-200%的水平,此外国际贸易也受到联军的严格限制,外汇储备及物质资源缺乏。•集中资源向基础产业倾斜。政府面临重建经济的艰难任务,其中煤炭与钢铁这两类基础材料行业被视作关键,政府试图恢复并扩大两者的产能继而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为此,官方确定了“优先生产政策”,集中将原材料、劳动力和财政资源分配给钢铁和煤炭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特点,政府直接调控私营部门的生产活动。具体而言,官方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Reconversion Finance Bank)(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直接向日本银行出售债券),向对恢复煤炭和钢铁生产至关重要的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实施价格补助金制度,当消费者价格低于原生产者价格时,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负担。•资源的倾斜促进了重点扶植产业的复苏。1949年日本煤炭行业与战前 相比恢复超八成,钢铁则超出了战前水平。不过政府主导式的产业保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政府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国家统制型的政企关系中私营企业也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 02产业政策的演变 重建及追赶期1945-1960,政府主导产业保护和扶植 ➢1951-1960,经济发展转型,直接与间接干预并存。•经济转换发展方向,产业政策重心随之调整。“道奇计划”的出台推动日本转向 市场化经济。为对抗恶性通胀,道奇指示日本政府严格控制预算,因此很多政府管制、新发贷款以及补贴被取消,也为日本经济转向市场化、国际化提供契机。在整体经济发展方向调整的背景下,产业政策的重心不再聚焦于战后国内产能的恢复,而是向追赶国际水平、获得国际竞争力靠近,扶植的重点由上一阶段的“瓶颈”产业转向“支柱”产业以及“出口先导”产业。1950年初期官方确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除钢铁、煤炭外,还包括造船、电力、合成纤维和化肥等;50年代末又进一步发展石油化工、机床及零部件、电子等新兴产业。•引入间接控制手段,“定向”扶持重点产业。不同于战后恢复阶段单一的直接调 控,“追赶”期政府使用的干预手段更为多元,还设计了一些间接的调控方式。一方面对基础产业推出了装备升级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对暂时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但具有高增长潜力或规模报酬递增的“成长型行业”提供保护扶植。具体政策手段包括重要机械特别折旧、重点产业技术设备进口税收减免、研发补贴、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等。•以具体产业为例,针对钢铁行业设备落后的问题,日本通产省通过日本开发银行 贷款和分配外汇进口轧机来支持设备更新;面对欧美汽车在日本市场的绝对比重,通产省先以海外技术投资推动合办企业设立,后严格限制海外汽车的进口,最终确定汽车国产化的体制。 资料来源:USITC,太平洋证券研究院 02产业政策的演变 经济腾飞期1961-1972,放松进口限制适应自由化,鼓励企业合并减少过度竞争 ➢经济高速增长,外汇及贸易自由化逐步推进。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平均增长率超12%。整体工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点,由农业、轻工业急剧转向制造业、重工业。在这一鼎盛发展阶段,外界对于日本实施外汇、贸易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也认识到放松管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难以避免,于是分别在1960年6月、1967年制定了“贸易外汇自由化大纲”、开启“资本自由化”。 资本自由化 02产业政策的演变 经济腾飞期1961-1972,放松进口限制适应自由化,鼓励企业合并减少过度竞争 ➢政策兼顾开放与战略产业扶持。•随着自由化逐步推进,日本产业政策重心也有所变化。 1963年日本发表《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将发展重化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自由化之前,外贸及外汇的严格管制是日本政府保护扶植重点产业的重要手段,许多幼稚产业、成长型产业相关进口产品均受到许可证及外汇配额的限制。自由化启动之后,对于汽车、彩电、计算机等行业的进口限制陆续取消,1960年至1964年采取自动审批制度的进口比例由42%增加至93%,发展至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