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IIAS]:2024年1月第一期《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2024年1月第一期《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2024-01-12-IIAS胡***
2024年1月第一期《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区域动态总第76期2024年1月第一期1区域动态(东南亚)【区域动态】彼得·杰克逊《资本主义·法术·泰国:附魅的现代性》|兴盛的法术市场,求发达的众生相;多面的世俗化,精分的现代性编者按:若稍加了解,鲜有人会质疑佛教对泰国社会的重要性。但每每讨论泰国语境中的佛教时,人们想到的多半是几种截然不同的图景: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认真研读佛教典籍,努力实践经文教诲;或是在郊野禅定,抛弃物质追求,追求内心宁静;或是在田间地头出物出力,在生老病死面前互帮互助;当然也可能是千万人在遇事时到寺庙祈求、膜拜,求请高僧赐福。随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期待在教义中寻得智识层面的满足、借助佛教组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有人在;但与此同时,年轻人中saimu(สายมู指遇事喜欢求神问佛的人)为数众多,精英阶层中也不乏醉心法术之人(如热衷请佛牌的、在牛津取得本硕学位的前总理阿披实),政界高层远赴他国寻求高僧术士开示更是公开的秘密。若以典籍的标准检视,这些或许都不能被称作佛教;但在实践中,无论是场所(佛殿)、器具(佛具)或是人员(佛僧),这些都借“佛教”的名义发生着。本书作者澳洲国立大学荣休教授彼得·杰克逊(PeterA.Jackson)敏锐地意识到,经典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即认为现代化之后人们会为宗教祛魅的论述未必总是成立;而理论失效的语境,也远非简单的城/乡、雅/俗、教化/愚昧的二分,这片土地上的多种形式的信仰体系似乎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共存着。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编外神灵”、明星高僧、佛牌、灵媒的讨论,为读者展现了在大众普遍追求财富的语境下,泰国的商业赞助、政治荫庇与精英支持如何推动“祈求发达的大众崇拜”(popularcultsofprosperity)日渐兴盛,大众崇拜又是如何借着社交媒体的东风进一步传播开来。上述过程中,一般被归类为印度教,或是万物有灵信仰的体系与上座部佛教共存,但共存的形式并非许多学者主张的“融合”(syncretism),本书作者主张借用“多本体”(polyontologism)来描述这种各体系有各自逻辑的混合形态(amalgam)。 区域动态总第76期2024年1月第一期2同时,凭借对已有研究脉络的熟稔,作者也反思了现有对泰国佛教的讨论。殖民时期以来的知识生产一方面倾向用现代理性讲述佛教教义,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形象;民族国家在标准化宗教教义与实践、塑造“官方佛教”的过程中也借用并推广了这种形象。不少学者将这种殖民时期建构出来的、自洽的“佛教”当作一种传统,并得出了“佛教主导泰国(社会)”的结论,讨论佛教的“现代性”也就成为了泰国现代化的一个注脚。另一方面人类学家们又注意到了泰国的宗教实践是高度混杂的,将一个没那么“现代”、“开化”的面向带入了讨论。对“现代性”的讨论时常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国家一边以现代理性论述佛教意识形态,一边又默许甚至参与到拜神的过程中,这种暧昧不清的状况也被作者敏锐地捕捉。虽然对世俗化、现代性的讨论已是老生常谈,对不同宗教实践、宗教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讨论也并不新鲜,但作者对经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使本书成为了近些年研究泰国佛教的专著中非常亮眼的一部。作者的讨论也不囿于泰国语境,其将新兴宗教放在新自由主义广泛传播、大众传媒普及的全球语境下来讨论,对宗教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或许多少能从其中获得启示。SoutheastAsianStudies于2022年8月发布了爱德华多·西亚尼(EdoardoSiani)评论彼得·杰克逊所著《资本主义·法术·泰国:附魅的现代性》一书的文章。SoutheastAsianStudies 区域动态总第76期2024年1月第一期3系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的英文姊妹刊。书评作者系威尼斯大学亚洲与北非研究系助理教授。书评全文编译如下:顾客们在商场里挑选佛牌以求财源滚滚,僧侣们为商人念咒以助其揽客,灵媒们被神鬼附身,只求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熟悉泰国佛教社会的人都意识到了宗教实践与财富积累之间的交集。在《资本主义·法术·泰国》一书中,泰国佛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彼得·杰克逊着手研究了这些实践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更广泛的宗教社会环境。杰克逊聚焦物质文化和仪式,认为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张,资本主义以外的经济模式日益边缘化,加之视觉技术和数字媒体的进步重新激活了财富与宗教之间的联系。虽然作者强调了这种财富导向型宗教近几十年来迅猛扩张,就该现象有多新颖却着墨不多,只是用“百花齐放”(efflorescence)这样的表述来突出这类宗教实践的生命力。杰克逊的论述否定了马克斯·韦伯关于现代化社会逐渐“祛魅”(disenchantment)的预言,相反,他提出现代化本身会产生更多法术(magic)。本书志在为泰国佛教之外的讨论做出贡献,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在何种条件下会产生新的附魅形式(不仅限东南亚,也推广至全球)”的探索(原书第3页)。毫无疑问,杰克逊所研究的现象在泰国内外都并非毫无争议。批评者认为与财富积累有关的宗教实践危险地背离了应然的、本初的传统,至少在他们看来,本初的传统强调人要从物欲中解脱出来。杰克逊在书中避谈道德判断,但他表达了对学界的失望:学界往往拒绝认真对待泰国祈求发达的宗教(prosperityreligion)(译者注:指信徒通过信仰和祈祷求取财货或进步的宗教现象),并敦促读者“不要把泰国拜神求财的做法看作佛教的商业化,而应将其视作市场灵性化(spiritualization)过程的另一面”(第27页)。这是一个微妙而关键的转变。本书分7章,其中一些章节作者对自己前著中的理论探讨进行了大幅修改。第1章认为,现代性生产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宗教参与方式。用杰克逊自己的话说,一种是“讲求理性”和“改革主义”的,它要求人们恪守圣典;另一种则以仪式为基础,导致“法术”和“附魅”常做常新。第2章关注另一种二元性,它提出泰国佛教徒在宗教生活中讲究策略,将被认为有争议的做法归入私人领域,同时在公开场合遵从更为正统的佛教形式。第3章探讨了泰国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多样性,本章提供了一系列分析视角,其中最有用的是不同的时空语境(kalathesaกาลเทศะ)会带来不同宗教参与的观点。第4章讨论了以财货积累为共同目标的各种宗教实践和神灵崇拜。第5章详细介绍了泰国佛教徒如何通过佛牌和灵媒寻求神灵的恩庇以求取发达。第6章将“祈求发达的宗教”发展历程与现代泰国历史 区域动态总第76期2024年1月第一期4交织在一起,强调主要政治或经济进程与精英和中产阶级强化财富相关实践之间的联系。第7章详细探讨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附魅(enchantment)之间的关系,也阐释了媒体技术如何帮助国王、僧侣塑造魔法形象,实现“神秘氛围化”(auraticization)(译校者注:指某人或某物脱离常人语境获得神力色彩,并吸引信众创造神秘语境的过程)。在方法论上杰克逊通过细究二手文献收集到的数据,使其论证尽可能全面。同时,正如他在导言中所解释的,书中将那些同样也很兴盛但多少与求财无关的宗教实践“放入括号”(bracketout)避谈,以聚焦宗教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例如为家人保留附身灵体的非专业灵媒、求子的不育夫妇、以及校园里翻塔罗牌测桃花运的大学生,虽也可言因与其描述的语境相通而未出现在其叙述中。总的来说,作者选择与个体宗教行动者的声音保持距离,转投社会团体受世界和国家范围内政经变迁影响的叙事。这种鸟瞰式视角带来的分析类别十分简洁,乍一看也许过于简洁。在民族志工作中,我很难想象泰国的对话者有谁能被轻易归入改革派或法术式佛教的二分中:我所认识的“理性”佛教徒提出过令人瞠目结舌的主张,而那些更倾向于“法术”的佛教徒同样也会展现他们追求本初真理的一面。同理,我也不太愿意将特定的社会语境划分为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然而,一旦将这些二元性理解为一种理论模型而非描述性说明,就会产生一种无穷可能性的光谱,从而提供一个有效框架来驾驭实地发现的复杂现实。本书研究范围之广、理论之前沿都值得称赞,对任何研究佛教及从文化角度讨论东南亚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人而言,《资本主义·法术·泰国》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料。杰克逊仍是东南亚内外宗教研究中最发人深省的思想家之一。(本文作者西亚尼曾于2020年12月15日在地区院讲座,详情请见:https://iias.tsinghua.edu.cn/info/1205/2614.htm,书评仅代表作者观点。英文原文见Siani,Edoardo.(2022).PeterA.Jackson.CapitalismMagicThailand:ModernitywithEnchantment.Singapore:ISEASPublishing,2022.(Bookreview).11.10.20495/seas.11.2_333.)泰国的档案记录报(newspaperofrecord)《曼谷邮报》(BangkokPost)于2022年1月刊载了知名历史学家克里斯·贝克(ChrisBaker)就彼得·杰克逊所著《资本主义·法术·泰国:附魅的现代性》一书所作书评。书评全文编译如下:在2016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泰国总理巴育扯开上衣,露出胸前挂着的十几个佛牌,并解释说这些佛牌将为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谈判提供精神支持。全球化泰国的这位 区域动态总第76期2024年1月第一期5领导人在国际外交中大肆宣扬着佛牌的功效,这些佛牌使用神秘物质制作并由以精通法术闻名的僧侣加持。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彼得·杰克逊等人开始撰文探讨当时那几年在泰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求财崇拜”(cultsofwealth)。他们倾向于将人们日益热衷崇拜先王、挑选佛牌、咨询灵媒和供养术士僧人与当时经济形势大起大落所造成的迷惘联系起来。但经济的起落已成为过去时,这些实践仍蓬勃发展。其规模和种类成倍增加,通过散居世界各地的泰国人传播开来,并从边缘走向主流——主流到被总理挂在胸前公开展示。在新书《资本主义·法术·泰国》中,杰克逊解释了这些实践是如何成为泰国向城市化、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的一部分。这是“法术式资本主义”的时代。杰克逊聚焦4个领域。一是对佛教“编外”神灵和历史人物的崇拜。1956年,爱侣湾酒店修建了梵天神坛(校者注:即当今为游客所熟知的“曼谷四面佛”),信徒们将其变成了商业区的第二根城柱(校者注:即หลักเมือง一译“国柱”,泰国各地供奉的城市守护神),不久,印度教诸神纷纷在其他各商业综合体露面。20世纪90年代,朱拉隆功的骑马雕像成为人们日常朝拜的热门地点。很快,来自大乘佛教的观音菩萨开始流行,她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佛教寺庙中。二是因苦行而获神通之名的僧侣,包括过去的名僧,以及名字里带钱、银、发等字听起来吉利的当代僧侣。当中最出名的是呵叻当地农村的僧人龙婆坤(LuangPhorKhoonหลวงพ่อคูณ)(译校者注:被视作“活财神”,其制作的招财佛牌极受欢迎;在流行文化中,歌手Carabao创作的同名歌曲在泰国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在全球都广为人知。三是佛牌,通常由上述僧侣制作。整个20世纪,因为其顺应现代人的着装和生活方式,佛牌取代了许多早期用于保庇的器物。佛牌最初在警察和军人中流行,后来普通百姓也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巨大的佛牌市场。四是灵媒,他们沟通来自冥界或神界的大人物,为普通人提供建议和帮助。杰克逊认为,出现这种爆炸式增长的部分原因是20世纪下半叶(校者注:随着佛教国家化、本土化的进程)官方不再像过去那样警惕佛教势力,同时僧团的声誉受到性丑闻和财务丑闻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新形式宗教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世界法术将让位于理性,但全球资本主义和地缘政治的现代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难以捉摸且充满威胁,以至于理性完全应付不来。就像人们曾指望超自然力量来应对疾病和天气的变化无常一样,他们现在也在寻求类似的帮助来应对市场和日常生活。不过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 区域动态总第76期2024年1月第一期6从前人们向神灵和佛牌求助,主要是为了获得保庇;如今人们只想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