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方证券]: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2016-05-10孙金霞、薛俊、曹海军东方证券花***
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HeaderTable_User 1139439906 1199170346 1048804895 1259939731 HeaderTable_Stock 股票代码 投资评级 评级变化 行业code HeaderTable_Excel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相关主管机关核准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据此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或将要与本研究报告所分析的企业发展业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对报告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证券研究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动态跟踪 【投资策略·证券研究报告】 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研究结论 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是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现身,把脉中国经济,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我们对此点评如下: “权威人士”文章可以说是中央经济思想的体现,代表最高意志。“权威人士”三篇文章对于问题的揭示、对于思路的阐释、对于工作方法和路径的显示越来越细化,操作性越来越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改革的预期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在对经济的研判上,与之前两篇文章比照,无论是逻辑还是结论,都呈现一贯性。此次“权威人士”着重强调的是, L型将是一个阶段,而不能指望一两年就能过去。进一步强调改革“进”度,“进”是“稳”的根基。 回归本原、回归功能定位。“权威人士”强调了股市、汇市、楼市等领域的政策取向要回归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未来股市的政策取向将沿着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展开,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从而实现股市的健康发展。 存量治理思维的进一步确认。以金融强监管思路为代表,各行各业都体现一种存量治理的思维,意味着高层对于各行业、各领域既有深层次矛盾的关注,。培育新动力的方向不会变,但培育需要时间,还没到顶大梁的时候;如果任由存量问题发展,等于在沙滩上建城堡,往往会酿成更大危机。 预期管理方式逐渐清晰。在这篇文章中,“权威人士”十分详细地展开论述了“预期管理”应当是什么样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演进的信号。通读三篇“权威人士”文章,我们认为, “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的预期管理和政策沟通方式,“权威人士谈经济”为代表的预期管理手段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手法。这对于祛除芜杂讯息、明确市场预期、凝聚各方力量与智慧到工作中,是大有助益的,长期利好中国经济和改革。 市场研判 1、政策与市场之间互相试探检验的态势预计还会惯性延续一段时间。从最近交易日的反应、“稳”与“调”之间“度”的把握难以朝夕可达平衡、以及改革本身的长期性和触及利益的广泛性来看,今年一季度以来政策和市场之间互相试探检验的态势或还会惯性延续一段时间。各地方、各行业领域的执行力,经济与社会对“短痛”的承受力,都还存在变数。 2、短期风险意识靠前。我们认为,二季度预计震荡盘整依旧,国内外风险点多,国外风险因素包括英国公投脱离欧盟,以及美国大选中出现的新变数。 3、长期效应:短痛长好,“在火中生莲”。 风险提示 政策沟通中或存在短期内难以全方位明晰的风险。 地方探索与执行中出现反复的风险。 报告发布日期 2016年05月10日 证券分析师 孙金霞 021-63325888*7590 sunjinxia@orientsec.com.cn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5070001 薛俊 021-63325888*6005 xuejun@orientsec.com.cn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5100002 曹海军 021-63325888*6111 caohaijun@orientsec.com.cn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5100001 联系人 王仲尧 021-63325888*3267 wangzhongyao1@orientsec.com.cn 相关报告 继续维持调整观点 2016-05-09 依旧需要警惕市场风险,做好防守 2016-05-09 战略研究专题:中外供给侧改革比较 2016-02-19 七问如何理解近期暴跌——东方战略团队谈如何从政策角度看市场 2016-01-14 投资策略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2 “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是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现身,把脉中国经济,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我们对此点评如下: 1、文章立意和胆识高,既没有回避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贴近社会的困惑,围绕最近几个月中经济和改革设计、思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理解的偏差(小阳春、U型等等)做了再一次的解释与明确,又在中长期的研判上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权威人士”文章可以说是中央经济思想的体现,代表较高意志。从去年5月的《五问中国经济》到今年1月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这篇《开局首季问大势》,三篇文章对于问题的揭示、对于思路的阐释、对于工作方法和路径的显示越来越细化,操作性越来越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改革的预期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2、这篇《开局首季问大势》,在对经济的研判上,与之前两篇文章比照,无论是逻辑还是结论,都呈现一贯性。文章明确,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判断落脚于增速回落但经济基本面良好,潜力足,韧性强,L型走势。此次着重强调的是,这个L型将是一个阶段,而不能指望一两年就能过去。“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还进一步强调改革“进”度,在固有矛盾没缓解,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的背景下,“进”是“稳”的根基,也就是结构性改革是稳增长的根基。 3、回归本原、回归功能定位。这篇文章强调了股市、汇市、楼市等领域的政策取向要回归功能定位。“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结合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有关“股市要健康发展”的表述,我们认为,未来股市的政策取向将沿着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展开,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从而实现股市的健康发展。 我们在研究中跟踪注意到,回归本原、回归功能定位的思路,事实上已在更广层面、更多领域推进,包括近日明确共青团改革要正本清源、回归群团组织功能等等,都是一种厘清政策思路的方式。 4、存量治理思维的进一步确认。这篇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带头作为,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们观察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五大任务”方向明确之后,金融强监管思路的逐步清晰,消费环境治理,互联网环境治理,以及最近京沪等地开展的交通大整治,这些举措都体现一种存量治理的思维,意味着高层对于各行业、领域既有深层次矛盾的关注,以及从源头抓问题解决的思路。培育新动力的方向不会变,但培育需要时间,还没到顶大梁的时候;如果任由存量问题发展,等于在沙滩上建城堡,往往会酿成更大危机。 5、预期管理方式逐渐显现。此前“权威人士”在《五问中国经济》和《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都谈及“预期”(“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3 关重要”: “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在这篇文章中,十分详细地展开论述了“预期管理”应当是什么样子。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演进的信号。 在这篇文章中,“权威人士”说到,预期来自现实,又影响着现实,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点,中央从来没变过。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第三,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权威人士”还谈到了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必须实事求是,拿捏好分寸。“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通读三篇“权威人士”文章,我们分析认为,中国的决策机制中,正逐步纳入更多涉及政策与市场、与社会间沟通机制的设计。“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的预期管理和政策沟通手法、渠道,我们认为,在转型期、供给侧改革攻坚推进期,“权威人士谈经济”为代表的预期管理手段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手法。这对于祛除芜杂讯息、明确市场预期、凝聚各方力量与智慧到工作中,是大有助益的,长期利好中国经济和改革。 市场研判 1、政策与市场之间互相试探检验的态势预计还会惯性延续一段时间。从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反馈来看,市场一段时间以来痛苦的焦点,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1)预期不明,一些地方、一些政策呈现的情况是需求刺激。 (2)理念和政策思路应当是追求长期化,但市场的视角或更多习惯了落脚于短期成效。 (3)“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这是一段时间以来困扰市场的一个核心问题。正如“权威人士”所承认及深刻阐述,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但在短期内,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从最近交易日的反应、“稳”与“调”之间“度”的把握难以朝夕可达平衡、以及改革本身的长期性和触及利益的广泛性来看,今年一季度以来政策和市场之间互相试探检验的态势或还会惯性延续一段时间。各地方、各行业领域的执行力,经济与社会对“短痛”的承受力,都还存在变数。 2、短期风险意识靠前。长期的经济改革方向明确,但投资者围绕短期政策,关心的是如何化解风险。通读文章,风险是“权威人士”短期十分关注的,也是关系到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变量。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着力点在于控制风险,推进供给侧改革,从而意味着经济“稳增长”继续加码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允许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然而,这可能意味着投资者担心的短期流动性风险难以化解。 我们认为,二季度预计震荡盘整依旧,国内外风险点多,国外风险因素包括英国公投脱离欧盟,以及美国大选中出现的新变数。 3、长期效应:短痛长好,“在火中生莲”。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战略观察:“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经济,建构“中国式预期管理” 4 风险提示 政策沟通中或存在短期内难以全方位明晰的风险。 地方探索与执行中出现反复的风险。 HeaderTable_T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