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估值修复的空间与方向
国央企估值修复特征分析
- 中字头强势领跑:年初至今,以中字头央企为代表,中特估概念吸引了大量资金关注,超额收益呈现阶梯式增长趋势。
- 行业表现分化:通信、建筑等行业内部的国央企表现出色,涨幅超过15%,即便在TMT板块中,计算机行业的国央企涨幅中位数也领先。
- 低波动属性显现:国央企的整体股价波动性较低,相比非国央企,最大回撤率更低,展现出稳健的估值修复态势。
后市展望与空间评估
- 估值修复潜力巨大:尽管已有阶段性修复,但立足PB-ROE视角,国央企的估值修复空间仍然广阔,多数行业还有30%至40%的上修空间。
- “内功修炼”推动长期潜力: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内生增长动力的增强,国央企的长期估值修复潜力将持续释放。
折价行业分析
- 特定行业折价显著:煤炭、钢铁、建材、交通运输、非银金融、建筑、传媒等行业估值折价较为明显,折价程度与行业内在价值相匹配。
- 多层次折价原因:从ROE-PB视角分析,多个行业内部存在明显的估值折价,这不仅体现在行业整体估值水平上,也体现在部分企业的估值水平上。
风险提示
- 宏观经济变动: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国央企的估值修复进程。
- 国企改革进展:改革力度不足可能限制估值修复速度。
- 中特估值体系发展:相关概念的发展不达预期可能影响市场对国央企的估值认知。
结论
当前,国央企估值修复进程正逐渐展开,尤其以中字头为代表。行业层面,不同领域国央企表现出不同的超额收益和低波动特性。展望未来,虽然已有一定修复,但国央企的估值空间依然广阔,尤其是那些在特定行业中折价明显的公司,具有较大的估值修复潜力。同时,需要注意宏观经济、国企改革和中特估值体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估值修复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