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社科院]: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

2022-03-03-社科院劫***
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2022年1月第50卷第1期Jan.,2022Vol.50,No.1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张 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选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作为案例,建立一个解释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的分析框架。“氏族”“部落”“部落群”等概念是具有不同外延的族群指称,在分析部落地区安全时首先应界定地区冲突主体为何者。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因素是部落地区暴力行为主体发起冲突的主要驱动力,但需要在部落社群结构视角下进行考察。当社群外的异质力量试图进入部落体系时,会刺激社群结构产生变化,促发地区冲突呈现新样态。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发生或被卷入的重大冲突事件证明了上述因果逻辑。关键词:普什图部落群;地区冲突;部落社群结构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22.01.005中图分类号:D8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20(2022)01-0036-07一、问题的提出“部落”与英文“Tribe”对应,指依赖血缘和亲缘关系而组织集体生产和生活的团体。在南亚国家,具有部落组织形态的地区的安全形势往往存在着不稳定性。那么,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冲突指发生在同一空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相互竞争、争斗、对抗的过程。按照拉尔夫·达伦多夫的“烈度”和“强度”指标,本文所指冲突是带有暴力行动特征的烈度最高的对抗形态,在强度上呈现不同维度。国外学术界对于部落社会生态以何种因果路径促发地区冲突一直缺乏系统解释框架。欧美学术界常将部落地区看作是失序的非文明体系和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带有明显价值观偏向。国内学术界关于南亚部落问题研究着墨不多。本文将以分析内生性成因为重点,试探讨整体性解释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选取巴阿边境地区作为案例,“杜兰线”两侧生活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部落群体——普什图人。19世纪以来,普什图部落地区接连发生或被卷入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继承人战争(集中于1773—1842年)、三次阿富汗反英战争(1839—1842年、1878—1881年、1919—1921年)、英印边境部落地区反英斗争(1849—1900年)、暴力普什图尼斯坦运动(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抗击苏联入 侵 阿 富 汗 战 争(1979—1989年)、阿 富 汗 内 战(1992—2001年)、阿富汗反恐战争期间的巴阿边境动乱(2001—2021年)等事件。①普什图人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当前中巴经济走廊正拓展为中巴阿三方合作,对巴阿边境部落地区安全进行评估,对于防范海外投资风险有现实意义。判别内生性成因的关键指标是指该因素应是独立导致暴力冲突发生的充分条件。本文将推动主体行为发生的内生性成因界定为“重要的需要”,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重要的需要”分解为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②同时,当研究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内生性成因与部落地区冲突之间的联系性时,需要界定因果关系在何种群体层面上进行讨论。因此,有必要首先对 部 落 研 究 话 题 所 涉 及 的 族 类 群 体 概 念 进 行界定。*收稿日期:2021-06-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巴阿边境部落地区安全研究”(19CGJ024)。作者简介:张元(1986—),女,贵州安顺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助理研究员,从事族群冲突、南亚地区安全研究。①普什图尼斯坦运动有两个支流,一是阿卜杜·加法尔·汗及其后人领导的温和主义政党运动,二是地方毛拉伊皮法齐尔发动的普什图部落区的暴力斗争。参照冲突的定义,这里特指普什图部落区暴力斗争。②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行为动机分解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参见〔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30页。【中亚·南亚研究】 第1期张元: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二、“部落”及其相关概念辨析“部落”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需要从“民族”概念的界定出发。“民族”的汉语意义一度兼具“Ethnic Group”与“Nation”之义,对“部落”概念造成了影响。随着当代欧美政治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英文中“Ethnic Group”与“Nation”有了明确区分。“Nation”指代主权性群体,“Ethnic Group”指不具备政治属性的族类社会群体。国内学术界采用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提出的“国族”一词,专门与 英 文“Nation”对 照,恢 复 了“民 族”与“EthnicGroup”的对应。目前学术界公认“部落”已经具备“民族”(Ethnic Group)的基本特征,并逐步放弃使用“部族”进行部落相关话题的研究,统一使用“部落”。氏族(Clan)则是部落的基本构成单位。嵌套(Nesting)是部落群体的基本组织形态,即多个家庭形成氏族,氏族(或包含胞族层级)构成部落,多个部落组成的部落群被外界识别为某个民族(或其中一部分)。①如果该民族具备建立政治实体的条件,可被称为国族。本文强调“部落群”(Tribes)概念。“部落群”是对多个亲缘性或地缘性较强的部落构成的大群体统称,可能是部落间的松散组织或带有军事联合性质的联盟(TribalConfederacy)。按照上述概念对普什图人进行描述,应称其为普什图部落群。巴阿边境的普什图部落群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阿布达里(Abadli)/杜兰尼(Durra-ni)部落群,包括波帕尔扎(Popalzai)、巴拉克扎(Barakzai)、阿里克扎(Alikozai)、阿查克扎(Achek-zai)等部落;二是吉尔扎(Ghilzai)/加尔吉(Ghalji)部落群,包括霍塔基(Hotaki)、卡洛蒂(Kharoti)、纳西尔里(Nasiri)、苏莱曼(Sulaiman)等部落;三是以白沙瓦谷地为中心的部落群,指巴基斯坦境内的优素福扎(Yusufzai)部落;四是山地普什图部落群,如阿弗里迪(Afridi)、瓦济尔(Wazir)、马苏德(Ma-sud)、谢兰尼(Sherani)、莫赫曼德(Mohmand)等部落。普什图人与巴基斯坦或阿富汗的其他民族组成国家,曾建立阿富汗杜兰尼王朝。②三、中心假设与论证(一)关于社群结构视角的假定部落相关群体的组织具有嵌套特征,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内生性成因在决定主体暴力行为时,会以群体层次结构的约束性为前提。部落相关群体的结构指的是群体的层次性、构成每一层级系统的单元的排列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树敌是冲突关系成立的前提,构成社群中每一层级系统的单元定位和单元间的相互关系不同,敌手认定的情形就会不同。我们通过普什图人的组织结构来探讨,并将其与俾路支人对比。普什图人群体结构具有多重层级,群体规模按从小至大进行排列依次为家庭、氏族、部落、部落群(部落群形成民族)。在家庭层级,普什图人是父权制家庭形式,内部关系呈现等级制特征,家庭系统稳定性较强。俾路支人也如此。在氏族层级,普什图人遵循父系血缘关系,在氏族领袖的选择方式上遵循完全的自由竞争制。俾路支人也以父系血缘确定氏族网络,但以长子继承制为基础选择氏族领袖。因此在普什图人氏族内部,家庭之间(即有资格的成年男子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俾路支人氏族内部关系稳定。在部落层级,普什图人的自由竞争原则仍然适用于部落领导人的选择,同时领袖的地位除了来自他自己的宗谱关系和实力外,还须说服本氏族成员和其他氏族服从。俾路支部落领袖在实力最强的核心氏族中选择,遵从父系权威基础上的大致顺序继承,且部落成员的集体服从意识强。因此,普什图部落是自下而上的结构,俾路支部落是自上而下的结构。在部落群层级,普什图各部落内部奉行平等原则,部落首领的选择需要经历自由竞争与民主选举的过程,各部落首领对其部落难以保持长久领导,也就更别提进行有效的部落间合作了。俾路支部落首领对所在部落有严格控制,各自独立,不接受超越其权威之上的领导,无法形成超部落组织。普什图与俾路支部落群内部都呈现派系主义(Factionalism)特征,部落①这里指核心家庭,即只包括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小家庭,并非扩展家庭的概念,下同。②菲利克斯·格罗斯将国家分为两种类型——公民国家和部落国家(译著译为部族国家),后者保留了传统部落集合体的遗留。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即是部落国家的典型代表。这是本文要将阿富汗王朝继承人战争和阿富汗作为国家行为体的三次反英斗争纳入部落地区冲突的原因,其可被看作普什图部落群的内部冲突,以及普什图部落群与英国殖民主义者之间的冲突。参见〔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6页。37 2022年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之间的关系不稳定。①无等级关系等级关系 部落氏族成年男子部落氏族成年男子成年男子氏族部落成年男子氏族部落平等关系平等关系图1普什图部落社群结构(上)与俾路支部落社群结构(下)比较资料来源:笔者自制。综上,普什图人在家庭层级呈现等级制,在氏族、部落、部落群三个层级呈现平等主义特征;俾路支人在家庭、氏族、部落三个层级呈现等级制特征,在部落群层级呈现派系主义特征(图1)。俾路支人容易出现以部落为中心的集团化的对立对抗模式,表现为部落与他者之间的冲突,部落内部相对稳固。普什图人呈现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个体化对立对抗模式,表现为家庭中的成年男子(或其松散联合)与他者(成年男子、氏族、部落、其他民族、非本国族)之间的冲突。普什图人的这种个体化对立对抗模式导致普什图部落地区所发生的典型冲突有其发生规律,可归结为三种类别:一是同一民族内部(如氏族内部、氏族之间、部落之间)的冲突,包括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的王位竞夺导致的波帕尔扎部落萨多扎氏族内部矛盾、巴拉克扎部落穆罕默德扎氏族内部矛盾、波帕尔扎部落与巴拉克扎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阿布达里/杜兰尼部落群与其他普什图部落之间的冲突;抗英、抗苏战争时期普什图部落群的内部矛盾。二是部落群构成的民族与同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的其他民族,或者与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中央执政者之间的冲突。例如,边境普什图人与巴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普什图部落群对抗塔吉克和乌兹别克军阀。三是部落群构成的民族与同一政治共同体外的其他群体(非本国族)之间的冲突。例如,普什图部落群的抗英、抗苏和反美运动。这里的集团对抗可看作是普什图人松散的联合体与他者之间的对抗,他们在其集团内保持自主性。我们将阐述部落地区冲突的内生性成因来对社群结构视角做进一步说明。(二)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冲突的内生性成因探讨1.权力逻辑权力指精英人物(部落相关群体中的领袖、潜在的领袖竞争者、宗教权威)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或控制事物发展的结果而施加的影响或施加影响的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来自抱负和野心的驱动,即精英人物主动地争夺权力或试图对权力分配实施影响。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继承人战争、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阿富汗战争中惨烈的王权争夺是典型例证。阿赫迈德·沙去世后,王朝陷入激烈的继承人战争。波帕尔扎部落萨多扎氏族出现内讧,争权主要在阿赫迈德·沙的两个儿子之间,以及四个孙子之间展开。由于王权部落与其他部落有广泛政治联姻,权力争夺过程伴随阿布达里/杜兰尼部落群与其他普什图部落之间的斗争。舒贾复辟后,遭到以巴拉克扎部落为代表的阿布达里/杜兰尼部落群以及其他普什图部落群的反对。多斯特·穆罕默德重新登上王位后,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孙辈陷入王位争夺战。这些竞争主要表现为普什图民族内部(如氏族内部、氏族之间、部落之间)的冲突。二是来自对自身地位的关切,即遭到外部威胁或侵夺时,精英人物为预防和阻止权力的受损或丧失而实施防御性或报复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