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汽车零配件动态报告:电动智能之风,助力自主汽车零配件崛起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汽车零配件动态报告:电动智能之风,助力自主汽车零配件崛起

交运设备2022-02-08倪昱婧光大证券温***
汽车零配件动态报告:电动智能之风,助力自主汽车零配件崛起

2021/10至今中信汽车零部件Ⅱ指数上涨约11.3%;我们判断,此轮上涨主要受益于4Q21芯片短缺改善驱动的行业补库、以及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抬升。结合国家“双碳”政策与汽车智能电动化推进路径,我们预计汽车零部件下阶段将继续围绕智能化+电动化+节能化三大核心主题,重点关注成长性。我们看好汽车零部件三大新兴领域:智能座舱、线控底盘、以及一体化压铸。 智能座舱或将加速落地:1)受益于政策端的有力扶持、消费者基于智能体验的需求升级、以及技术层面更强的兑现性,预计智能座舱或将呈现存量更新、增量渗透、以及功能部件持续升级的趋势;2)智能座舱产业链中,鉴于上游硬软件具有高技术壁垒、以及下游整车呈现竞争加剧态势,预计中游智能零部件或将具备更好定点释放前景;3)预计当前中游智能零部件核心难点或在于较高资金投入、较长车规认证周期、以及客户基础;其中,较早布局优质细分行业、以及加大技术储备力度的零部件厂商或将有更高成长空间。 线控底盘或将逐步过渡到大规模应用:1)线控底盘相比传统底盘具有轻量化、节能化、以及操控精准性优势,完美契合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2)线控底盘四大系统中,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尚处于应用待普及/技术待孵化阶段,或将具备较大增长空间;3)线控制动方面,鉴于集成性、轻量化、以及节能化优势,预计EHB one box或将为下阶段主流解决方案,看好在EHB one box领域具备技术储备的零部件厂商;4)线控转向方面,鉴于R-EPS设计结构与未来发展方向SBW最为接近,看好在R-EPS领域具备技术积累的零部件厂商。 一体化压铸或将改写“汽车制造四大传统工艺”:1)一体化压铸工艺在降本、以及轻量化方面相比于传统工艺(冲压+焊接)存在明显优势,预计各大车企(新势力与传统主机厂)或陆续将一体化压铸应用于全新智能电动车平台/车型,一体化压铸行业有望迎来需求增长点;2)鉴于一体化压铸工艺的较高技术壁垒与经验需求,预计一体化压铸行业或将高度集中;其中,在传统压铸行业耕植多年,并已经与整车厂商达成一体化铸件供货协议的零部件厂商或有望受益。 投资建议:1)智能座舱,看好中游硬件各细分赛道(中控、HUD、域控制器、以及天幕/天窗玻璃)优质标的,推荐福耀玻璃,建议关注德赛西威、华阳集团; 2)线控底盘,看好智能电动化推进驱动的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渗透率抬升趋势,建议关注伯特利、耐世特;3)看好一体化压铸全新技术工艺应用比例增加、以及具备核心技术的自主零配件公司,建议关注文灿股份、广东鸿图。 风险提示:芯片短缺缓解不及预期;行业补库不及预期;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 现有产品定点释放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新技术工艺渗透率抬升幅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风险与疫情反复风险。 1、汽车零配件板块梳理 2020年至今中信汽车零部件Ⅱ指数上涨约47.5%;其中,2021/10至今上涨约11.3%。当前指数TTM PE估值约50.9x(vs. 2020至今估值均值约49.6x)。 我们判断,1)此轮汽车零配件板块上涨主要由于4Q21芯片短缺改善驱动的行业补库、以及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抬升;2)智能电动化(尤其特斯拉/新势力)全新技术与工艺的投入、以及供应链格局变化有望带动板块估值中枢上移(2020特斯拉国产至今指数TTM PE估值均值约49.6x vs. 2018-2019约22.3x);3)鉴于特斯拉不同于传统主机厂的零配件供应商选取策略,预计自主品牌零配件供应商或存在更高成长性前景;4)看好具备较强新技术与工艺研发,以及在产能爬坡、保供、以及质量与成本方面具备优势的自主品牌零配件供应商投资机会。 图1:2020至今汽车零部件Ⅱ(中信)涨跌幅 图2:2018至今汽车零部件Ⅱ(中信)PE- TTM 图3:2021/1至今汽车零部件Ⅱ(中信)成分股涨幅TOP10 图4:2021/10至今汽车零部件Ⅱ(中信)成分股涨幅TOP10 1.1、4Q21库存回补驱动估值修复 2021年前三季受芯片短缺影响,汽车行业呈现被动去库状态;受益于2021/9-10开启的芯片短缺逐步缓解,4Q21厂商库存增加并陆续开启补库趋势。2021/12,国内汽车/乘用车厂商库存环比+16.7%/+27.0%至84.5万辆/55.0万辆,我们测算乘用车厂商库存深度/乘用车总库存深度环比+15.0%/+6.5%至0.23x/1.69x。 我们判断,1)2021/9乘用车厂商库存已略有增加,但大规模限电及国庆假期等因素导致2021/10乘用车厂商库存有所回落;2)随着芯片供应逐步缓解,4Q21乘用车厂商与渠道库存陆续增加,行业逐步从被动去库切换至主动补库阶段。 图5:2021年汽车/乘用车/商用车库存变化 图6:2021年乘用车厂商库存及总库存深度 1.2、估值已修复,关注成长性逻辑 我们预计当前汽车零配件板块走势已相对充分反应补库趋势,业绩兑现性/可持续性、以及智能电动化对应的成长性或已成为逻辑主线。 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汽车渗透率迅速抬升至15.5%/13.4%(vs. 2020年约6.0%/5.3%);其中,2021/12新能源乘用车/汽车渗透率高达20.6%/19.1%。 从销售结构来看,2021年特斯拉与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合计销量高达59.2万辆(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约18% vs. 2020年约20%)。 我们判断,1)汽车智能电动化推进路径明确,下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抬升对应的相关汽车零配件定点释放呈确定性趋势。2)当前特斯拉引领全球智能电动化,新势力处于品牌定位/车型定价范围扩大阶段,传统车企尚处于智能电动车子品牌成立初期;预计由特斯拉引领的智能电动化全新技术与工艺或将树立行业全新标杆、叠加特斯拉不同于传统主机厂的零配件供应商选取策略,看好其相关产业链具备核心工艺研发、产能爬坡、以及保供与成本优势的自主零配件增长前景。 图7:2019年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及乘用车渗透率 图8:2019-2021年特斯拉及新势力销量占新能源乘用车比例 我们看好汽车零配件三大领域,1)智能座舱,HUD与域控制器等定点释放前景,推荐福耀玻璃,建议关注华阳集团、德赛西威;2)自动辅助驾驶,线控底盘执行端的技术兑现与陆续放量前景,建议关注伯特利、耐世特;3)一体化压铸,全新技术与工艺的兑现与推进前景,建议关注文灿股份、广东鸿图。 2、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以车载娱乐系统为主,将陆续从机械化切换升级至电子化、智能化、以及高度智能化。受到政策端的有力扶持、消费者基于智能电动车车机系统体验升级的需求增强、以及技术层面更高兑现性的推动,智能座舱呈落地加速趋势。 我们判断与智能座舱产业链的上游技术壁垒较高、以及下游消费电子入局对应的竞争加剧趋势相比,中游硬件市场确定性更强,预计2025E智能座舱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100+亿元(2021-2025E Cagr达22%);其中,预计中控屏、HUD、座舱域控制器、以及天幕/天窗玻璃为最值得关注细分硬件。 2.1、智能座舱三大驱动力 智能座舱呈现存量更新、增量渗透、以及功能部件持续升级等特点;我们预计其核心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扶持、用户需求增强、以及较强技术兑现性。 1)政策引导:2021/3“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集中资源攻关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等核心技术,有力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 2)用户体验需求增强:2021年智能座舱成为用户购车排名第三的考量因素(仅次于主动安全/被动安全)。根据J.D.Power统计,近80%消费者认可座舱配置价值并有望实现需求转化;根据IHS统计,约46%消费者表示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愿意为智能座舱付费。 3)较强技术兑现性:与自动辅助驾驶相比,智能座舱的车规级安全标准较低; 其中,中控屏与仪表盘仅需分别通过QM/ASIL A与ASIL B标准(vs .摄像头/雷达等自动辅助驾驶相关零配件需通过更高安全等级ASIL C/D标准)。 表1:国家政策推动车企研发智能化 图9:智能座舱需求强劲 图10: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支付意愿较高 图11:安全完整性等级 图12:2020年后座舱设计案例 2.2、智能座舱产业链分拆 我们将智能座舱产业链分拆为上游硬软件、中游智能零部件、以及下游整车。 我们判断,1)产业链上游(座舱芯片、虚拟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以及软件/算法等)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其中,中间件/交互算法或为主机厂核心攻克方向。2)下游由于新势力/互联网厂商等新参与者进入,车型与新功能迭代速度或将加快,呈现竞争加剧趋势。3)中游硬件结合行业趋势具备较强的定点释放前景、叠加新势力/自主品牌相较于合资在智能电动化领域的更快速推进,看好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自主智能座舱中游硬件零配件公司的基本面改善前景。 图13:智能座舱产业链 2.3、智能座舱硬件市场规模 我们测算2025E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有望达人民币1,101亿元(2021-2025E Cagr约22%);其中,中控屏、域控制器、以及HUD为最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我们预计2025E中控屏市场规模有望达459亿元(占比42%);域控制器、以及HUD向高端化趋势有望带动量价齐升,预计2025E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人民币133亿元、以及95亿元(2021-2025E Cagr分别约64%、以及67%)。 1)中控屏渗透率接近饱和(2021年渗透率85%+),其产品结构改善(大尺寸、双联屏趋势)或成为市场规模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2)具备动态成像优势的AR-HUD将成为最终解决方案,并多配置于高端车型,拉动HUD均价抬升(vs.低价C-HUD逐步淘汰/W-HUD下沉至中低端车型)。 3)随着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式发展,域控制器渗透率将大幅提升,运用虚拟机技术的中高端控制器或成为主流(仅能集成中控和仪表的低端域控制器将被淘汰)。 表2:智能座舱中游硬件市场规模测算 2.4、全景天窗/天幕玻璃加速渗透 全景天窗/天幕采用全新的玻璃模压、以及包边总成技术,可通过扩大汽车天窗的玻璃面积、以及集成多项功能,改善用户的驾乘体验。 根据2021/8伟巴斯特发布的调研数据,天窗已成为越来越多用户购车的配置考量因素(意愿比例高达95.3%);其中,主要趋势包括1)可开启式(94.3%的用户倾向于可开启式vs.固定不可开启式仅约5.7%),2)大尺寸(2020年国内天窗渗透率70%+;其中,全景天窗占比50%+),3)遮阳系统/车顶氛围灯等需求增加(96.2%的用户配备遮阳系统,67.0%的用户倾向于车顶氛围灯)。 我们判断,2020年特斯拉国产Model3(配置天幕)开启放量,带动全景天窗/天幕成为行业必然趋势,1)可扩大汽车天窗的单车玻璃面积(全景天窗/天幕约1.5+平方米vs.小天窗约<0.5平方米,大天窗约<1平方米)。2)可抬升汽车天窗的单车玻璃价格(集成隔音、隔热、防紫外线、调光、氛围灯、以及太阳能等功能)。3)可助力车企提升设计与时尚感(除新能源车以天幕为主要配置外,传统燃油车也逐步接受设计感更强的设计)。 图14:可开启式全景天窗 图15:不可开启式全景天窗(天幕) 表3:配置天幕玻璃车型梳理 我们判断,1)智能座舱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在于中间件与交互算法(技术要求较高且零配件与主机厂都在加大投入),下游或呈现车型迭代速度加快/竞争加剧趋势;相较而言,中游硬件具备更强定点放量确定性。2)中游硬件的核心壁垒在于较高资金投入、较长车规认证周期、以及客户基础,预计较早布局优质细分硬件(中控、HUD、域控制器、以及天幕/天窗玻璃)、以及加大技术储备力度的零配件供应商有望受益。我们推荐福耀玻璃,建议关注德赛西威、华阳集团。 2.5、福耀玻璃(600660.SH/3606.HK) 福耀玻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之一,公司分别于1993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600660.SH)、以及于2015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3606.HK)。 2021年前三季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