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信息技术2021-11-15偏***
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1年11月阮芳、何大勇、李赟铎、周瑾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目录内容概览 11. 创新驱动中国发展 32. 中国创新体系:历史 42.1 主体:有为政府,共建生态 42.2 落地:央地联动,打造集群 62.3 资源:国企占优,混搭共生 83. 中国创新体系:现状 93.1 创新投入 93.2 创新产出 164. 中国创新体系:未来 195. 中国创新体系:启示 205.1 如何看待中国经验 205.2 发展规律与成功要素 206. 结语 23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内容概览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帮助近9亿人成功摆脱贫困。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快速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成就的背后也有担忧。公共投资回报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外部环境复杂化等挑战都促使中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中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创新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已成为决策层与社会各界的共识。为什么创新对于中国如此重要?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中国创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创新的背后,有哪些共性规律和中国特色?中国创新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企业应如何搭乘中国创新的东风,谋求更大的发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全面理解中国创新的内核。乌卡时代(VUCA,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全面到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世界需要中国经验的启示。本报告作为“解码中国创新”系列的开篇之作,旨在对中国创新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系统梳理,并提炼中国创新背后的一般规律与特色之处,以飨读者。本报告的核心观点如下:创新是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愈发难以单纯依赖要素红利(资本和劳动力)实现发展,未来需要通过创新带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肇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从创新主体来看,中国逐渐明确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角色从“主导者”逐步转向“赋能者”;从创新方式来看,中国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创新集群,集聚创新资源,保障创新落地;从资源分配来看,中国的国有企业仍具有系统性优势。中国在创新领域已经快速崛起。从创新投入来看,中国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但政府在其中的影响不可忽视;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较低,并且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同时流向传统工业与新兴数字化产业,呈现出工业化数字化并行发展的特征。从创新产出来看,中国在创新数量上已成为“创新大国”,但在创新质量上离“创新强国”仍有差距;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观察到,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将围绕三大主题展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区域/行业、提高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比例、提高前沿尖端创新水平。中国的创新历程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共性规律。创新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创新具备聚集性和开放性,会激发带动新的创新;创新并非先发者的独享盛宴,后发者可利用低破坏成本优势实现赶超。同时,中国还具有特色的优势禀赋,包括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中产阶级人口、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储备与超强的适应性及包容态度。我们认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领导者可从中国创新发展经验中借鉴六点启示:让“创新”成为优先议程;对创新持续充足投入;制定长期规划以保持战略定力;对创新进行集中式管理;借力外部资源以提高创新效率;积极寻找跳跃式发展机会。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31. 创新驱动中国发展自改革开放起至今,中国展现了一个后发国家通过技术追赶,实现收入跃升的成功案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于2025年前后步入高收入国家1行列。回顾1978年—2018年,40年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达到了9.5%。然而,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所依赖的要素红利(即资本与劳动力)正不断减弱。从资本角度分析,衡量单位增长所需投资的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从1993年的2.4升高至2019年的7. 2,意味着GDP增长每提高1%,投资占GDP比重需提高7.2%。对标高收入国家近五年的平均数据,预计中国到2035年的ICOR将达到10左右,资本的投资效率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劳动力角度分析,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2将呈长期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中等生育假设3,至206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下降1.03亿,劳动力人口下降可达2.6亿人。在资本与劳动力难以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通过使用全要素生产率4(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作为衡量创新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标,可以发现,2019年中国的TFP仅为美国的44%,亦仅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0%。中国的创新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需求,并提出了明确的创新国家建设愿景。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目标在2030年研发投入占GDP总量比例达到2.8%,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正在从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未来可期。1 假设国民收入年增长5%,人口增长率基于联合国中等生育假设。2 指15—64岁的人口。3 中等生育假设指根据预测的10万种可能路径的中位数可能性假设,总和生育率假设在1.70—1.75之间逐渐上升。4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转化为产出效率的指标,常被视同技术进步率,它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42. 中国创新体系:历史中国创新体系建设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参阅图1)。政府:建立创新生态企业:创新主体商业模式、技术、管理创新等高校科研机构资金、项目产品服务收入资金回报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政策法规引导基金基础设施来源: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1 | 中国创新体系2.1 主体:有为政府,共建生态过去四十年,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脉络经历了五个阶段:科技活动恢复期、科研体制改革期、科研体系调整期、创新体系建设期、创新驱动发展期。• 第一阶段(1978—1985)科技活动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启动改革开放,中国科技和教育活动全面恢复,并大幅增加科技投入。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之一。• 第二阶段(1986—1994)科研体制改革期。此时,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活动各自接受政府指令完成任务,彼此割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重点聚焦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投入,改革科研体制“简政放权”和建立科技计划体系等方式保障基础研究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人员走向社会和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此期间,中国开始探索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著名的中关村科技园就诞生于这一阶段,日后世界知名的联想、中兴等科技企业也相继成立。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5• 第三阶段(1995—2001)科研体系调整期。在前两个阶段,中国创新体系呈现出单一关注科学技术的特点。199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将创新从之前点状关注科研体制改革,转向全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日后中国互联网领域著名的“BAT三巨头”先后于1998、1999和2000年成立。• 第四阶段(2001—2011)创新体系建设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正式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中国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根据WTO的要求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启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决定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并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战略落地的核心。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第一次提出“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标志着政府逐渐走向幕后,专注于创新战略蓝图绘制与生态建立。• 第五阶段(2012年至今)创新驱动发展期。从2012年开始,中国GDP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迫使中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倡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同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的专项投入,力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中国政府已正式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关村科技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中国硅谷”。其前身为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中关村企业总数已超过2万家,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联想集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84年投资20万人民币创办。经过30余年的发展,联想集团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排名第159位。中兴通讯成立于1985年,创始人侯为贵曾任中国航天部691厂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中兴以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起家,现在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