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国际货币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94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国际货币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94期)

国际货币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94期)

12014年 第5期 总第21期RUCIMI 国际货币评论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view国际货币评论QWHUQDWLRQDO0RQHWDU\5HYLHZ主编:张 杰 2021年 第1期 总第94期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下) 李若谷 国际基准利率替代适用性分析与商业银行的应对 陈卫东、钟 红、边卫红等 “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 李小帆、蒋灵多 经济周期长度测算:基于投资乘数-加速数模型和中国经济数据 宗 良、时 圆、郝 毅 政府债务、货币政策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 张雪莹、王聪聪、向丽锦 刊发日期:2021年1月15日 2IMI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of RUC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顾问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Edmond Alphandery Yaseen Anwar 陈雨露 陈云贤Steve H. Hanke 李 扬 李若谷 马德伦Robert A. Mundell 任志刚 潘功胜 苏 宁王兆星 吴 清 夏 斌编委会主任:张 杰编委会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贲圣林 曹 彤 陈卫东 丁剑平 丁志杰 鄂志寰 郭庆旺 焦瑾璞 Rainer Klump IL Houng Lee 刘 珺 陆 磊David Marsh Herbert Poenisch 瞿 强 Alfred Schipke 涂永红 曾颂华张晓朴 张之骧 赵锡军 庄毓敏主 编:张 杰副 主 编:何 青 苏 治 宋 科编辑部主任:何 青编辑部副主任:赵宣凯 安 然 责任编辑:邓欣雨栏目编辑:韩美娟 陈 婷美术编辑:包 晗刊 名:国际货币评论刊 期:月 刊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出版单位:《国际货币评论》编辑部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605室邮 编:100872网 址:www.imi.org.cn电 话:86-10-62516755传 真:86-10-62516725邮 箱:imi@ruc.edu.cnכ޿থڧӅءભगஐ国际货币ৡ http://www.imi.org.cn/ 32014年 第5期 总第21期RUCIMI 国际货币评论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view顾问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Edmond Alphandery Yaseen Anwar 陈雨露 陈云贤Steve H. Hanke 李 扬 李若谷 马德伦Robert A. Mundell 任志刚 潘功胜 苏 宁王兆星 吴 清 夏 斌编委会主任:张 杰编委会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贲圣林 曹 彤 陈卫东 丁剑平 丁志杰 鄂志寰 郭庆旺 焦瑾璞 Rainer Klump IL Houng Lee 刘 珺 陆 磊David Marsh Herbert Poenisch 瞿 强 Alfred Schipke 涂永红 曾颂华张晓朴 张之骧 赵锡军 庄毓敏目 录【卷 首】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下) 李若谷 01 国际基准利率替代适用性分析与商业银行的应对 陈卫东、钟红、边卫红、郝毅、李梦宇13 “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 李小帆、蒋灵多27 经济周期长度测算: 基于投资乘数-加速数模型和中国经济数据 宗良、时圆、郝毅 58 政府债务、货币政策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 ——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张雪莹、王聪聪、向丽锦 74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 兰晓梅、杨胜刚、杨申燕 92 人民币汇率定价的逆周期因子: 启用时间、驱动因素与实施效果 张明、陈胤默 110 1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下) 李若谷1 七、 影响TFP拉动GDP增长的若干因素 TFP对GDP增长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拉动的具体过程和影响机制却是复杂而难以量化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因素,体制、机制和偶然性因素都会造成对TFP影响GDP增长机制的干扰,这也是造成政策选择困难,尤其是中短期政策选择困难的重要原因。而从中长期看,在全球化加速和经济结构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快速变迁的同时,由于TFP增速以及对GDP增长的贡献,都是从统计数据反推的结果,而无论是数据本身,还是对反推之逻辑基础认识的多样性,都可能会造成长期中对TFP影响机制的认识差别、错位。 (一)信息技术(ICT)的影响与局限:以美国为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ICT)及信息产业,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常识出发,ICT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有“增值化”贡献的。那么ICT的投入是不是必然形成TFP的增长,以及GDP增速的提高呢? 在冷战结束以前的40多年中,美国的ICT投资增速一直远远高于总投资增速,当然也高于非ICT投资的增速。但是从统计出发,这种增速并没有直接反映在TFP的增长上。在ICT投资增速最高的1966年,29.6%的增速,带来TFP的增速1.8%;到了1967年,23.7%的ICT增速,带来TFP的增速却是0(见图1)。 1 李若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顾问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 第 1 期 总第 94 期 2 图1 美国战后TFP增速与ICT投资增速的波动(单位%) 数据来源:TheConferenceBoard 在1979-1990年间,1979年和1980年的ICT投资增速均为25.5%,但TFP增速为-0.2%和-1.3%。在TFP增速最低谷的1982年,-1.8%的TFP增速伴随的是19.3%的ICT投资增速。这三个年份的GDP增长趋势是由衰退转向萧条(1979年为3.3%,1980年为0,1982年为-1.7%)。尽管1984年的GDP增长和ICT投资增长都达到了80年代的高峰,但是随后的下坡路,表明了这种现象不可持续。 在1991年以后的统计中,1999年是一个拐点,当年美国的ICT投资增速为30.5%,相当于当年总投资规模增速7.4%的4.2倍。此后,美国的ICT投资增速从相对于总投资规模增速的高峰逐渐回落了7年。到2007-2018年,美国ICT投资的增速尽管下降到了10.3%-12.9%的区间,但是仍然远远高于总投资增速3倍以上,最高为5.4倍(2009年)。这期间,美国的TFP增速为正的只有3年,为0有2年,为负的却高达7年。这种情况,难以用ICT相对于TFP增速的滞后性来解释(见图2)。 3 图2 冷战后美国TFP增速与ICT投资增速的波动(单位:%) 数据来源:TheConferenceBoard 不管这些ICT投资增速高速增长的情况持续了多久,在绝大多数年份中,ICT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 这种现象在日本也是一样的。日本ICT投资增速在经历1985年41.6%的投资增速高峰后,逐渐放缓;至1997年再度回升达到24.6%的峰值之后,尽管增速降到了20%以下(2015年降到了5.7%),但是依然维持着相当于总投资增速3-4倍左右的态势。然而,在1997-2018年的22年中,有11年的TFP增速为负值,1年为0,包括ICT投资增速最高的1997年(当年TFP增速仅为-0.7%)(见图3)。 图3 1997-2018年日本TFP增速与ICT投资增速的波动(单位:%) 数据来源:TheConferenceBoard 第 1 期 总第 94 期 4 这种情况在其他发达经济体中也是类似的。而从统计数据上分析,以美国和日本以及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疑是信息技术最先进,信息产业最发达,信息化程度最高,对信息投资最大的国家。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ICT和ICT产业价值的很大部分,往往是依附于其他产业中,因此在统计上有错漏。 二是对ICT的投资并不完全用于ICT本身的发展,这点可以从某些ICT行业巨头的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情况窥见端倪。大量ICT巨头往往凭借充裕的现金会成为“投资中心”,它们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经常大规模投资于包括金融业和新兴产业在内的其他行业,而这点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经常没有确切体现。 三是ICT行业存在大量的过度投资和低效、重复投资,泡沫化严重。这种原本可以归于市场失灵的现象。在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伴随着美欧日资本市场上货币泛滥,表现得愈发明显。特别是美国的ICT行业巨头甚至周期性成为避险和投机资本的重要选择。 四是生产效率和技术层面的问题。ICT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状况有关,一方面逐渐面临“天花板”:即在基础科学储备基本耗尽后,由于商业化应用进展愈发缓慢,以往那种“革命性”成果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着“ICT洼地”被逐渐填平,以及ICT产能过剩,呈现愈发“红海化”的市场本身,使得ICT投资所能带来的对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的边际递减效应愈发凸显。 最后一个影响实际上是深层次的。在很多领域,人们正逐渐认识到,在基础性的信息化问题解决后,很多进一步的创新与其所耗费的资源,对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有限,或者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因而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投资。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突破可能带来的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前,ICT对经济效率,特别是对TFP的提升可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对ICT的过度关注、ICT自身的发展相对于期望值的落差、过度投资和低效应用,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