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价值链治理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全球价值链治理

全球价值链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专题序言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推动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与重塑,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一国能否从参与全球化中获益,日益取决于能否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某一特定环节占据新的竞争优势。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网络效率下降,加之美国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全球价值链面临冲击。本期学科动态以全球价值链治理为主题,探讨了新冠疫情发生后围绕全球价值链效率和韧性的辩论;国际经济协定推动一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机制;中美经贸关系波动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以及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战略。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No. 1 Ismail Gölgeci, Harun Emre Yildiz, Ulf Anderss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27, No.2, 2020 “The rising tension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resilience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post-COVID-19 world” 《后疫情世界的全球价值链:效率与韧性之间张力渐生》 全球价值链(GVCs, Global Value Chains)使跨国公司得以提升经营效率,但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跨国公司依赖于全球价值链而面临的脆弱性。在此背景下,学界开始讨论将对价值链的关注重点由效率(efficiency)转向韧性(resilience)。本文探究了疫情发生后全球价值链中效率与韧性之间愈发紧张的关系及其对价值链的管理协调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在全球价值链中,效率与韧性短期来看可能龃龉,但长期来看未必互斥。 在传统认知中,全球价值链的效率与韧性是相对立的概念,在现实中需要进行权衡(trade-off)。“效率”指价值创造系统中的投入产出比,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扩展经营的优先考量,促生了分散生产、相互依存的全球价值链这一组织形态。全球价值链中的效率集中体现为细分各级生产活动至对应的最优产地;“韧性”则指的是供应链保持联通性和连续性、应对突发事件并从中恢复的适应能力。两者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有益于效率的相互依赖也在积累着有损于韧性的隐藏成本。当遭遇像大流疫这样突如其来的冲击,复杂的供应结构使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很难灵活应对。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本文创新地指出,效率与韧性之间的张力其实来源于全球价值链发展过程中的激烈竞争,跨国公司在权衡两者后偏重效率的主流选择也是在此背景下作出的。而在疫情过后,跨国公司同样需要面对新环境做出新选择,矫枉无需过正,那就是力图超越价值链中效率与韧性的内在张力、在长期内实现两者兼顾、既能应对市场竞争又能应对未知破坏。 为此,文中提出同时改善全球价值链的效率与韧性的五种社会机制(social mechanisms):一是筛选合作伙伴以减少控制成本和知识损耗;二是与非商业组织结成伙伴关系以扩展知识获取范围;三是分散决策权威以促进信息共享和能力共生;四是构建共同规范以创造社会资本;五是建立多边反馈机制以应对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通过形成有凝聚力的社会实体,全球价值链能够提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灵活性和协调力。其中的跨国公司也能够更好地规避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对价值链中各环节局部知识的了解。不过,这类社会机制的实现与生效需要大量时间,要求跨国公司在设计其全球价值链战略时采取一种长期视角。 文章的最后补充讨论了全球价值链在疫情背景下的另一现象:跨国公司将其在中国的生产活动迁往他国或迁回本国。外迁或回流是否有助于跨国公司提升其价值链的韧性呢?研究指出,相比于联通和流动的价值链格局,将生产活动“遣返回国”(repatriation)的做法可能造成对国内产出的高度依赖,从而使跨国公司更难侦测突发事件,并在未来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管制措施时更为脆弱。 编译:孙振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No. 2 Valentina De Marchi, et 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29, No.5, 2020 “Nurtur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through Global Value Chains literature: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futur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以全球价值链文献培育国际商务研究》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框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为理解国际分工和价值创造提供了更多理论工具。然而,一直以来,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商学领域的相互作用研究寥寥可数,全球价值链的相关文献在国际商学界也一直被忽视。本文通过对 1994-2018年间发表的1200多篇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分析,从产业和地理范围、治理、升级、制度背景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分别探讨了全球价值链研究和国际商学研究之间的关联与未来的可研究方向。 首先,在产业和地理范围这一角度上,文章指出,在产业方面,已有文献实证分析的重点发生了重要转变。对纺织品与传统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大幅下降,研究转向了其它更具有复杂性和附加值的行业,研究方法论也从对具体行业的深入分析转向了跨行业的定量分析。而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全球价值链学者们开始探究美国和其他西方公司在海外组织生产的方式,同时密切关注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的全球贸易动态,并将关注点向南南互动转移。总体来看大部分研究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分析背景,其中关于中国的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国际商学研究可从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探究跨国公司活动的国际范围结构,理解具体跨国公司的活动动机,或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区域化进行研究。 其次,从治理角度出发,文章指出,全球价值链文献集中体现了治理的驱动、连接与规范作用。对治理驱动力的研究聚焦于大型零售商与品牌供应商,其中对领先企业的关注减少,“崛起大国”与一线供应商集团受到的关注增加;对治理连接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尤其受到关注,聚焦于全球价值链协调的不同机制;对治理规范化的研究则侧重于主要公司、国际组织和决策者在公共治理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认证标准在生产协调中所发挥的作用。国际商学研究学者可以参考全球价值链中权力不对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企业在跨国治理中的控制机制,并将大型供应商、电子商务参与者及平台、民间社会组织和决策者等行为体纳入研究模型。 第三,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文章指出,全球价值链研究多集中在微观层面,通过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探讨国家、地区和利益相关方向先进技术链或产业的转移、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如何从全球价值链中收益、以及治理与升级如何进行相互作用。近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明显增多。国际商学研究可对区域联系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跨国公司面对潜在竞争者控制升级的战略选择、以及全球价值链下行为体的主动选择和被动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第四,基于制度背景,文章指出,全球价值链研究在国家层面侧重于探索最有利于特定行业发展的体制条件,如工作条件、竞争规则和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力政策、税收和劳动监管、创新和教育政策等;在集群层面则关注促进本地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举措、网络、培训等方面的体制条件。近年来,在环境与经济方面,诸如工会或社会活动家这类利益攸关方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了特别关注。国际商学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研究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如何利用跨国制度的异质性实现套利机制、不同地理背景如何成为企业的潜在优势、以及跨国公司形成的过程与制度环境。 本文通过四个核心维度,不仅梳理了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的已有研究和研究趋势,而且为有兴趣使用全球价值链框架的国际商学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于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编译:杨 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No. 3 Ka Zeng, Yue Lu, Ya-wei Li Economics & Politics forthcoming “Trade agreements and Global Value Chain (GVC)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es” 《贸易协定和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来自中国企业的经验证据》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依托,特惠贸易协定(PTAs)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则是这一时代的突出特征。特惠贸易协定是一类旨在通过给予参与国某些产品优惠关税待遇来促进成员国间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协定。协定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区域贸易协定(RTAs)、自由贸易协定(FTAs)和关税同盟。由于贸易协定有助于改善和稳定成员国之间的市场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2021年第2期 · 全球价值链治理 |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发布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准入,它们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截至2020年9月2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全球共有496份区域贸易协定,其中306份处于生效状态。 与特惠贸易协定全球扩散大致平行发展的,是全球价值链(GVCs)的形成和迅速扩张。在全球生产网络加快构建,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快速推进的共同作用下,全球价值链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不同生产环节和阶段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完成最终产品和服务提供之前,这些中间环节和阶段需要多次跨境流动,最终体现为中间产品跨境流动的迅猛发展。据统计,大约四分之三的国际贸易如今由中间环节供应商和承担者完成。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前向联系(forward GVC participation)和后向联系(backward GVC participation),前者指东道国厂商为跨国公司提供成品生产或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后者指东道国厂商为跨国公司提供成品市场销售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断深入,中国凭借要素禀赋和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成为了全球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中国企业深度后向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中。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贸治理体系出现深度调整,中国的传统增长模式逐渐式微,为了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中国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