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军工|新劲刚近况交流 1、反无人机系统技术分类与手段分析 •军用探测手段:军用探测手段主要分为物理探索与信号探索两大类。物理探索以雷达和光 电为主,信号探索以电侦为主。雷达探测范围远、稳定性强,可在屏幕显示并追踪目标轨迹,但算法响应慢,受环境限制大。雷达分有源和无源:有源雷达主动发射电波,通过物体反射捕捉目标,多用于战场;无源雷达接收城市电信波,通过物体反射跟踪搜索,易受建筑物阻挡或低空飞行影响。光电可对雷达识别的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锁定,但受天气影响大,如广东阴雨天气下,光电设备对空中飞行物的识别能力会大幅下降。电侦可发现无人机信号电波,无需看到实物,但在俄乌战争中,部分通过光纤内网飞行的无人机信号无法被电侦探测。总体而言,单一探测手段无法应对复杂战场环境,需结合多种手段协同探测。 •军用防御手段:军用防御手段分为物理对抗与电子对抗两类。物理对抗包括实弹、撞击、 网捕。实弹方面,国内将航舰防空炮搬至车上用于防空;撞击要求无人机速度快于目标,超音速军用无人机仅实弹或激光等复杂手段可应对;网捕需通过多种手段预判目标轨迹,提前释放网或液体弹影响目标飞行结构。电子对抗主要包括诱骗和微波武器。诱骗通过电侦捕捉信号源后发送错误信号,但受限于战场上无人机每日变更频段,实施难度大。微波武器可烧毁区域内电子设备,战场效果显著,但会影响民用电子通信,仅限边防使用,是当前战场上较有效的手段。 2、民用反无人机技术适配特点 •民用与军用技术分类对比:民用反无人机技术大类与军用基本一致,探测手段均有雷达、 光电、电侦,对抗手段均含电子对抗和物理对抗。不同的是,民用雷达在军用基础上增加了 5G-A技术。 •5G-A雷达适配优势与成本:5G-A技术在民用市场适配性强,可依托现有铁塔设备加盖 信号,城市环境探测距离要求约150米,符合其探测距离特性;仅在大型公园、开阔区域等3-5公里探测距离场景,才以雷达为主。当前5G-A未大面积推广,成本高;国内雷达价格约10万元/公里。 •光电与电侦的核心作用:光电核心作用是目标识别,无论用雷达、5G通信或指针等技术,均需通过光电确认目标是否需防御。电侦方面,我国对无人机管控频段已覆盖2.4至5.8GHz。 •电子对抗手段的限制:电子对抗手段在城市应用受限:微波武器会干扰手机、WiFi、5G等 通信且辐射大,无法在城市使用;无线电诱骗枪曾在2018-2019年被公安、特警配备,当前设定过时,其针对频段集中在5.8至5GHz左右,而大疆等无人机已采用至少4个跳频频段防干扰,导致现役装备不实用。 •物理对抗中网捕的安全性:城市环境中,其他物理对抗方式禁用:激光可能伤民,射击因 无牌照不可行,碰撞会使无人机自由落体砸伤人员或财产。网捕是最可行的物理对抗方式,通过雷达、电侦、光电识别目标,由24小时待命的无人机释放网捕,捕捉后通过降落伞缓慢回收,避免对人员或财产造成影响。 3、国内反无人机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 •市场应用场景:国内反无人机市场应用场景分为军用与民用两部分。军用场景方面,新疆 边防对相关设备使用较多,未来无人化装备将逐步替代传统大型装备(如航母舰载装备),因传统装备灵活度低、目标显著、难以规避,无人装备在战场上的使用频率与数量预计将持续增加。民用场景属于低空经济范畴,分为探测与对抗两类。探测手段包括雷达、光电、电侦及5G-A技术:雷达与军用类似但增加5G-A技术,城市环境探测距离要求约150米(开阔区域如公园等为3-5公里),5G-A依托现有铁塔设备加盖信号,因探测距离符合需求且目标高度低,未来使用频率较高;当前国内雷达成本约10万元/公里,5G-A因未大面积推广成本仍较高;光电用于目标识别;电侦方面,国内对无人机管控频段为2.4-5.8。对抗手段包括电子对抗与物理对抗:电子对抗中,微波武器因影响城市通信及辐射问题无法在城市使用,无线电诱骗枪因针对频段无法应对新型无人机而过时;物理对抗中,激光、射击、碰撞因安全隐患不可行,网捕为主要手段,通过雷达、电侦、光电识别目标后,由24小时 待命的无人机实施网捕。民用能源口(水利、变电站等)多使用2018-2019年电侦设备,对新型无人机防御效果差。未来市中心可能多用5G-A加光电,开阔区域加光电,反制需看防护类型,公共厂区可加网络补盲。 •市场规模与竞争:当前国内反无人机市场中,电侦相关公司业绩最佳,因布局较早(约5 年),其收入规模为1-2亿元/年。出口方面,国内对反无人机设备出口管控严格:电侦设 备出口需审批且频段受限;雷达出口限制5公里以内,超过5公里需特批(军用雷达除外);光电设备出口限制较少。 4、新劲刚业务布局与研发进展 •技术布局方向:在技术布局方面,公司正利用探索的技术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网布产品, 产品研发完成后将投入使用,目前正与特警及部分地方洽谈业务,预计城市场景使用频率较高。电侦业务方面,公司刚进入民用领域,主要参考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的成熟模式,这些地区电侦业务开展较好。电子战设备方面,两年前的电子战设备已基本过时,防御效果仅约20%,若模块优化较好,此类设备防御作用将难以发挥。 •市场拓展情况: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雷达产品的开发源于此前为客户做方案PK项目, 项目虽搁置但雷达已研发完成,并通过出口验证。国内市场拓展上,公司与边防、战区合作进行设备PK,近期已赢下一个项目;同时重点布局大湾区,因广东、浙江两省拥有低空立法权,试验区模式成熟后可快速复制至其他城市。三平方公里范围的低空防御方案费用约200-300万。当前民用市场进展较慢主要因各地政府在探索商业模式,未来可能通过对300米以下低空进行可视化监管并出租空域使用的方式,形成经济效益,例如在演唱会、体育场等公开场合防御非法无人机。 5、公司未来展望与订单情况 •增长方向与目标:公司当前业务围绕传统方向展开,未来若低空飞行器业务起量,其收入 规模将超现有业务,但利润低于特殊领域业务,且研发投入等开销更高。公司希望未来三年内使民品与特殊领域业务收入规模相当。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最后一年,公司处于保交付阶段,需在现有产能下完成客户需求的交付。 •订单与低空板块:2025年,订单主要来源于机载数据链业务,弹载数据链业务占比较少。 低空板块意向订单已超千万,有待落地落实。关于城市管理系统合作,公司主要提供硬件设备,使其与现有系统无缝对接,不替代原有系统;系统升级主要由甲方主导。 •网捕系统技术细节:网捕系统工作流程为:通过雷达与光电锁定3公里范围内目标,预测 航路靠近防御区域时启动无人机追踪,最后300米到100米由无人机自主通过图传锁定系 统锁定目标。网具展开约3米,盖住无人机一个发动机即可使其失去飞行能力。对比激光武器,网捕系统不会误伤民用设施,反制后无人机通过降落伞缓慢降落,避免二次损伤,且可重复使用、成本较低;而激光武器可能造成民用设施损伤和二次损伤,还受阴雨、烟雾等天气影响较大。 Q&A Q:当前市场上电侦业务收入体量相对较大,主要参与主体有哪些?公司在该领域的布局情况如何? A:电侦业务当前市场收入规模约1-2亿元,主要参与主体集中在北京、南京、成都三地,其业务重点围绕发电站、变电站等关键民用基础设施开展防御布局。公司目前刚进入民用电侦领域,通过军用技术转化实现民用应用,该领域在上市公司中仍属少数。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的电子战设备已基本过时,防护效果仅约20%,面对高级攻击时难以发挥作用。Q:特种领域中,观察到近期中东及印巴冲突中无人机应用较多,此前激光打击效果良好,但微波领域公开报道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何预期微波武器系统用途应更广泛? A:主要原因是当前微波武器基本禁止出口。 Q:军特种领域中,微波与激光技术哪种用途效果更好? A:军特种领域中,微波技术的用途效果更好。 Q:公司在特种领域的微波相关是否有相关布局? A:目前公司在特种领域仅提供相关器件。 Q:公司在该领域的主要供应产品类型包括传统的功率放大器、器件、系统级产品,还是有新增产品? A:目前公司主要供应的仍为传统产品,以TI等客户的需求为主。 Q:公司在民用或低空领域的系统级或装备级业务是否以民用或低空领域为重点? A:公司当前在系统级或装备级业务中重点聚焦民用或低空领域。军用领域较少,研发投入大且周期长,主要由国家队承担,公司规模暂不适合该领域;民用领域对成本要求低于军用,因此公司集中精力发展民用业务。军用业务仍维持原有模式,以供应器件、组件为主,不涉及整机。 Q:公司当前民用业务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放量阶段,其市场空间如何?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 A:当前民用业务市场空间暂未明确具体规模。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原先从事军用或特殊行业的企业,如纳睿雷达、国睿、航天南湖、四创电子、九州集团等,此类企业现均向民品领域拓展。 Q:民用低空防御市场的市场空间如何?最大爆发的下游领域是要地还是政府、机场等重点下游? A:民用领域中,机场已率先布局光电、雷达及无人机驱赶设备,进展较快;城市内部能源领域需推进相关建设。当前市场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各地政府正探索商业模式,避免单纯投入而缺乏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针对300米左右的低空防御场景,未来公安等部门将在 政府部门、体育场、演唱会等要地建立防御体系,通过监管可视化页面短期出租空域使用的模式实现收入,解决政府投入无回报的问题。 Q:公司此前主要从事上游器件级业务,雷达业务经验较少,切入低空防御雷达赛道的契机 是什么?当前在该赛道的客户资源储备情况如何? A:公司切入该赛道的契机源于早期为某客户定制方案并进行实体PK,虽项目最终搁置但已完成雷达开发,后续通过出口验证确认技术可行性。客户资源储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军用领域,包括边防、战区等客户;二是城市应用领域,重点推进大湾区商务对接。此外,公司现有雷达、光电等设备相关项目正在洽谈,三平方公里范围的整体方案费用约为2万至3 00万,可据此估算未来市场规模。 Q:出口业务与大湾区项目的市场空间哪个更大?两者的盈利能力如何? A:国内应用整体市场规模更大,出口业务单笔订单量更多。 Q:出口业务的盈利能力是否高于国内业务? A:出口业务的价格高于国内业务,因此盈利能力更高。 Q:特殊行业配套领域当前是否存在需求上行趋势?除原有器件业务外,是否与配套厂商合作开发价值量更高的产品? A:公司当前已开展特殊行业配套业务。由于行业更新迭代较快,产品若无法上型号则数量与金额有限;若能上型号则需配合客户配套,无法单独完成。目前国内特殊领域多地采购需求较大。 Q:国内特殊领域业务目前是否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收入体量?当前处于预研、小批量试生产还是大批量生产阶段? A:当前处于小批量试生产阶段。 Q:公司防务及特殊行业领域当前需求是否处于大批采购阶段,是否受甲方进度影响? A:当前防务及特殊行业领域需求尚未进入大批采购阶段,主要受甲方进度影响。涉及的电子对抗、侦测、电侦等防御手段仍处于讨论阶段,国外战场的变化促使国内对防御手段评估多种方法,当前更倾向于通过发现遥控者而非直接打击无人机或电子侦察设备。 Q:当前主要聚焦微波技术,如何看待该技术在未来航空航天体系中的市场占有率及行业格局?是否存在应用场景有限导致需求一般,或单一应用占比达80%-90%的可能性?其在防务体系中的未来地位预计为高、中还是低? A:从攻击与防御系统的费用比例看,攻击方投入1000万时,防御方需至少投入1亿,防御费用将成为主要开支。激光等物理打击技术因技术难度和门槛极高,在总费用中占比较大。 Q:如何评价微波赛道?其在区域冲突中未亮相的原因下,与激光赛道相比,两者的重要性如何? A:微波与激光赛道在作战中是配套关系,无法单独解决所有问题。微波武器存在局限性,例如战场上使用的无人机若在机体外包裹锡箔纸,则微波武器会失效。 Q:公司接下来预期增长的方向是什么?2025年全年机载、弹载数据链业务的发展近况如何? A:公司当前业务围绕传统领域展开,预计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