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宝城期货]:关税影响下,菜系市场如何破局 - 发现报告

关税影响下,菜系市场如何破局

2025-05-25毕慧宝城期货庄***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关税影响下,菜系市场如何破局

豆类|报告 1/8请务必阅读文末免责条款 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1】1778号 专业研究·创造价值 2025年5月26日菜系 菜系关税影响下菜系市场如何破局 姓名:毕慧 宝城期货投资咨询部 从业资格证号:F0268536投资咨询证号:Z0011311电话:0411-84807266 邮箱:bihui@bcqhgs.com 作者声明 本人具有中国期货业协会授予的期货从业资格证书,期货投资咨询资格证书,本人承诺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接收到任何形式的报酬。 专业研究·创造价值 请务必阅读文末免责条款部分1/24 川渝地区是国内菜籽的主要产区之一,菜籽压榨生产的菜油是本地供应的重要来源。目前国内现货库存高企等因素,川渝地区菜油价格承压明显,现货端的压力与远月偏强的预期下,产业矛盾突出。行业亟需通过深入调研理清市场脉络、探寻破局路径。为此,4月21-25日,宝城期货深入川渝地区对菜系三品种进行实地调研。 一、关税政策影响下菜籽油进口多元化 关税政策推动中国菜籽油进口从加拿大单一依赖转向俄罗斯、阿联酋等多渠道布局,同时刺激国内压榨产业升级和品牌创新。然而,供应链重塑仍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如俄乌冲突影响运输)、替代来源稳定性(如俄罗斯产能限制)及国内储备调控压力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并加强本土产业链韧性以应对不确定性。 1、进口来源调整。中国对加拿大菜籽油加征100%关税后,加拿大菜油因成本翻倍基本退出中国市场。俄罗斯菜油进口量快速上升,2024年达109.4万吨,占中国菜油进口总量的58%。俄罗斯通过扩大菜籽产量(近年增至400万吨以上)及调整出口政策(解除菜籽出口禁令),成为关键供应国。 2、其他新兴渠道补充。阿联酋、白俄罗斯等国家填补了加拿大退出后的空缺,2024年阿联酋菜油进口占比达17%。通过转口贸易(如越南、印尼)间接进口加拿大菜籽的尝试增加,但需解决产地认证问题。 3、长期替代路径探索。澳大利亚潜力:若中澳关系缓和,澳菜籽(年出口量超500万吨)可能成为重要补充。欧盟转口贸易: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可能通过转口向中国输出菜系产品,但需平衡本地压榨需求。 4、国产菜油品牌崛起。道道全:推出高油酸菜籽油(油酸含量75%),抢占健康食用油市场。鲁花:推动低芥酸菜籽油(芥酸含量<1.0%),提升产品竞争力。天府菜油:通过标准化建设(如包装、原料标准)强化品牌影响力,适应川菜市场需求。 二、川渝地区菜籽油库存偏高 川渝菜油库存短期承压,但中长期受供应缺口(进口政策、产区天气)及储备轮换驱动,去库预期较强。消费替代逻辑弱化下,未来行情核心仍取决于供应端变化。 库存总量,川渝地区菜籽油商业库存目前处于高位,综合估算约23-26万吨,其中四川 约16万吨,重庆8-10万吨。若包含储备库存(中央及地方),总量可能达30-35万吨。历 史对比来看,库存峰值出现在2023年11-12月(约19万吨),当前压力虽高,但低于2023 年初及2024年底水平。 库存压力原因在于,首先是移库集中:华东、华南港口库存持续向川渝转移,叠加俄罗斯非转菜油进口增加(月均约2-3万吨),导致累库。其次是进口政策影响:加拿大菜油加征100%关税后,市场转向俄罗斯、迪拜等替代来源,但短期内供应波动加剧。 去库预期与驱动因素。时间节点预计6-7月开启去库周期,主要原因有二:一为储备轮换,地方政府需在二季度完成储备入库,叠加中央储备补库需求,可能形成集中采购。二为季节性需求:6月花椒油生产旺季提货,支撑短期消费。 三、菜籽油的消费刚性为主 四川及周边地区菜籽油消费呈现刚性为主、替代有限的特点,家庭消费稳定,餐饮和加工领域受成本与政策影响较大。未来需关注储备调控、进口波动及消费习惯变迁对市场的影响。下半年消费旺季(8-9月)可能带动需求回升,但需关注储备轮换节奏及进口到港量。菜籽油占我国食用油总消费量的近20%,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四川地 区的小包装菜籽油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企业(如中粮、益海嘉里)占据主导地位,小企业掺混行为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 川渝地区消费来看,四川菜籽油年消费量约70万吨,重庆和贵州消费量相近(约70-75万吨),其中家庭消费占比约30%,餐饮占40%,食品加工占30%。四川作为传统菜籽油消费大省,家庭消费具有刚性,尤其偏好浓香型菜籽油,价格敏感度较低。 川渝地区国产菜籽年压榨量约100万吨,但受种植成本高、进口低价菜籽(如俄罗斯非转菜籽)冲击,压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特香工艺的普及减少了对传统浓香菜籽油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国产菜籽消耗。 今年消费刚性分化。家庭消费保持稳定,但餐饮和食品加工领域可能因成本压力转向豆油或其他低价油种,导致菜籽油消费量缓慢下降。另外,食品安全监管趋严(如严查掺混)或利好正规品牌,但小作坊违规操作仍存隐患。 四、菜粕在水产饲料中配比渐进式下调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进步及消费者对水产品品质要求提升,菜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但增速受养殖模式及环保政策影响。华南与华东水产养殖密集区域对菜粕需求较高,而北方地区因豆粕供应充足,菜粕消费占比相对较低。菜粕消费呈现季节性波动,8-9月为水产养殖旺季,需求显著增加;而2-5月为淡季,叠加储备释放,市场供应宽松。 关税政策影响下,进口加拿大菜粕被封锁。中加贸易摩擦导致加拿大菜籽进口受限,企业转向俄罗斯、印度等替代来源,但进口菜粕质量(如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影响其使用比例。 水产饲料中菜粕添加比例受配方稳定性限制,大幅调整可能影响动物生长,因此企业多采取渐进式调整策略。在菜粕供应紧张或价差劣势时,饲料企业优先使用棉粕、花生粕及DDGS (酒糟蛋白饲料)作为替代,但需平衡营养指标(如蛋白含量与适口性)。五、菜籽油的储备通过三级结构和轮换机制平衡供需 中央与地方三级储备体系,储备分为中央储备、省级储备、市县级储备三级体系。中央储备以散油为主,地方则包含中小包装应急储备,需满足10-15天消费量的法定要求。中小包装储备因轮换亏损较大,扩储难度较高,但政策仍鼓励增加应急储备量。四川菜籽油地方储备规模约20万吨,包含省级、市级及县级储备。例如,成都龙泉驿区区级储备量达2000 吨,反映出基层储备的分散性。重庆、贵州等地的储备规模与四川接近,其中贵州储备量甚至超过年度消费量的1/3,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储备对价格波动的平抑作用。2025年四川通过抛储缓解供应压力,但区域库存分布不均 (华东库存占比61.4%)。 进口受限下的储备补充。中加贸易摩擦导致菜籽进口受限,转而依赖俄罗斯、白俄罗斯等非传统来源,但月度进口量仅约10万吨,难以完全替代加拿大份额。若进口持续受限,储备需承担更大补库责任。例如,2025年预计通过轮入采购09+100基差的菜油,吸引贸易商参与。 储备扩容压力。多地计划三年内增储(如贵州增30万吨、安徽增10万吨),但受财政和库容限制进展缓慢。中小包装储备因亏损问题难以扩增,需政策扶持或优化轮换机制。 区域供需失衡风险。沿海港口库存高企(如华东库存占比超60%),而内陆依赖储备调节,可能加剧区域供需错配。 菜籽油储备体系通过三级结构和轮换机制平衡市场供需,但面临进口波动、区域分布不均及扩容压力。未来需关注政策调整(如中加贸易关系)与储备动态对价格及基差的影响。六、菜籽油基差走强后面临去库存压力 通过走访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头部贸易商通过背靠背基差交易(买入远期合约+锁定现货销售)控制风险,同时利用进口成本与盘面价差套利。例如,进口迪拜菜油后,若交割利润高于100元/吨,则选择交割而非现货销售。 下游需求分化。中小包装企业:因食品安全监管趋严,掺混比例下降,刚性需求集中于头部品牌(如金龙鱼、鲁花),对高价基差接受度较高。餐饮与食品厂:对豆菜价差敏感度较低,因菜油风味不可替代(如川菜红油),但高价差下可能小幅调整配方(如增加三级豆油比例)。 华东地区基差走强。近期华东地区菜籽油基差显著上涨,毛菜油现货已从贴水转为升水 20元/吨左右,甚至需平水或升水才能成交。主要原因是进口成本高企(如迪拜菜油到港倒挂)、货权集中(仅少数进口商掌握货源),叠加中储粮持续高价采购(挂价09+100元/吨),进一步支撑基差。 川渝地区基差与库存压力。四川及重庆地区菜籽油库存较高(约20-23万吨),但下游分装厂采购意愿低迷,未执行合同量处于近年低位。尽管现货基差报价坚挺,但实际成交受限于渠道库存积压和终端需求疲软。 进口对基差的影响。俄罗斯菜油进口量月度约15万吨,但供应稳定性不足,且后续增量有限,难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预期。迪拜菜油进口成本倒挂,贸易商采购意愿受抑制,进一步加剧现货供应偏紧的预期。 政策对基差的影响。加拿大菜籽反倾销调查未决,导致远期进口不确定性增加。若政策持续收紧,可能进一步推高基差;反之,若中澳协议落地(澳大利亚菜籽进口替代),或缓解供应压力。 储备对基差的影响。中央及地方储备(如四川省级储备约20万吨)通过轮换采购和抛售,显著影响基差波动。例如,中储粮高价收购入库行为直接抬升现货基差,而储备轮换周期(如四季度补库需求)可能压制远期基差。 从市场预期来看,短期基差或维持高位:进口成本支撑+储备采购托底;中长期需关注加拿大政策动向及新季菜籽到港情况。若9月前进口增量有限,基差可能突破500元/吨(09合约+500)。需要关注政策风险和替代情况:若加拿大反倾销调查取消或中澳协议超预期落地,可能导致基差快速回落。豆菜价差若突破1700元/吨(当前约1200元/吨),可能触发餐饮端替代需求,压制菜油基差。 七、豆油对菜籽油的替代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 豆油与菜籽油价差是替代的核心驱动因素。当价差扩大至一定区间(如1600-1800元/吨)时,豆油对菜籽油的替代效应会增强。例如,调和油生产商可能提高豆油掺混比例以降低成本,餐饮企业也可能转向豆油以压缩成本。但是不同场景下替代的价差阈值不同。例如,四川地区家庭消费对价差不敏感,而中包装和餐饮用油在价差超过800元/吨时即可能调整配方。市场预期未来价差可能走阔,豆油替代潜力将提升。 从区域消费惯性来看,在川渝等传统菜油消费区,家庭和餐饮对菜油的风味依赖较强。即使价差扩大,菜油消费占比仍稳定在55%-60%,葵花籽油等低价油种也难以撼动其地位。尤其是四川小榨菜油因独特的浓香工艺,成为川菜烹饪的刚需,即使豆油更便宜也难以完全替代。 品牌与标签限制。头部企业(如益海、中粮)的小包装油品牌集中度高,且需遵守标签法规,掺混空间有限。小企业虽可掺混豆油(10%-15%),但市场份额较小,对整体消费影响微弱。 供应格局变化对替代的影响。2024年国内菜籽油供应预计下降,而豆油供应增加,加剧价差走阔预期。此外,加拿大菜籽进口受限(如反倾销政策)可能进一步减少菜油供应,间接推动豆油替代。 储备调控对替代的影响。中储粮及地方储备通过轮换和应急储备平抑价格波动。比如2022 年菜油供应紧张时,储备释放缓解了市场压力,抑制了价差过度扩大。 替代的局限性。工业用油(如食品厂)因配方调整成本高(需更换标签、设备),一旦切换为豆油后难以回调,导致替代效应具有单向性。而食品厂因客户习惯豆油烟点低、颜色稳定的特性,即使价差收缩也不愿重新使用菜油。 替代存在滞后性。价差变化传导至消费端存在时滞。例如,2022年极端价差下,企业通过储备违约“熬过”短缺,而非立即调整用油结构。 整体来看,豆油对菜籽油的替代需综合价差、区域消费习惯、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短期价差波动可能刺激调和油和餐饮用油调整配方,但家庭消费和品牌小包装油的替代空间有限。未来需重点关注进口政策(如加拿大菜籽)、储备轮换节奏及区域性消费韧性。 八、豆粕对菜粕的替代增量受限 豆粕的蛋白质含量(43%)高于菜粕(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