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财通证券]:计算机行业投资策略月报:节后车市回暖,上汽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 - 发现报告

计算机行业投资策略月报:节后车市回暖,上汽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

信息技术2025-03-12财通证券小***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计算机行业投资策略月报:节后车市回暖,上汽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

多重利好共振下实现"春节后开门红"。随着2025年报废更新与置换更新政策的逐步启动,加之车企主动稳定价格预期,总体车市价格战相对往年温和。同时受益于宏观环境改善、春节营销延续及2024年低基数效应,零售表现显著强于上年节后走势。DeepSeek撼动了依赖算力堆砌的传统AI发展模式,使得大规模车端快速应用成为可能。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定位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增强了智能座舱和智驾等概念的消费引导。受节后复工和天气转暖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偏好发生转变,成为节后市场恢复主要驱动力。 智能驾驶大事件:上汽华为达成深度合作 ①上汽集团与华为达成智选车模式深度合作,鸿蒙智行或迎第五“界”。2025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及销售服务等全链条深度协同,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代表签约。 ②吉利生态重构智驾产业格局,千里科技以AI驱动智驾技术普惠化。2025年3月,吉利生态旗下千里科技发布“千里浩瀚”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覆盖15万至50万元级市场。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虹软科技、锐明技术、华测导航、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中科创达、经纬恒润、慧翰股份等在汽车智能化中具有优势地位且软件能力领先的公司。 风险提示: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速度低于预期的风险;政策法规的支持不及预期的风险;芯片等原材料短缺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的风险。 12月车市:节后多重因素利好,市场逐渐回暖 2025年2月车市在多重利好共振下实现"春节后开门红"。随着2025年报废更新与置换更新政策的逐步启动,加之车企主动稳定价格预期,总体车市价格战相对往年温和。同时受益于宏观环境改善、春节营销延续及2024年低基数效应,零售表现显著强于上年节后走势。DeepSeek撼动了依赖算力堆砌的传统AI发展模式,使得大规模车端快速应用成为可能。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定位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增强了智能座舱和智驾等概念的消费引导。受节后复工和天气转暖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偏好发生转变,成为节后市场恢复主要驱动力。 图1.总体市场-2025年2月乘用车销量分析 图2.总体市场-2021~2025年2月乘用车销量走势 2025年2月乘用车市场的特征: ①销量高涨:2月乘用车厂商批发和出口均创历史新高,厂商努力实现春节后的销量开门红; ②零售增长回暖:2025年1月乘用车零售同比下降24.5万辆,2月同比增长29万辆,实现2025年2月同期国内累计零售额1.3%的正增长; ③自主品牌乘用车突破:2月批发份额突破70%,国内零售份额突破65%,均较去年增长11个百分点左右; ④流通心态趋于稳定:2月厂商库存下降4万辆,渠道库存增长3万辆,总体下降1万库存,而去年同期厂商与渠道库存总体下降17万辆; ⑤新能源车强势增长: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回升到49.5%,主要是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拉动; ⑥燃油车仍是出口核心主力:2025年1-2月自主燃油乘用车出口42万辆,较同期的44万辆出现5%下滑,自主新能源出口增长111%,但新能源占自主出口35%。 图3.新能源市场-2025年2月产量、零售、批发分析 销量方面,中国车市呈现结构性分化。 ①自主品牌结构性增长动能持续释放:2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达9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51%,环比下降17%;国内零售份额攀升至65.6%,同比提升10.6个百分点,批发市场份额亦扩大至71%,新能源赛道与出口市场贡献显著增量。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车企凭借智能化与电动化转型持续巩固市场优势,品牌份额加速集中。 ②合资品牌阵营分化加剧,电动化短板拖累份额:2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33万辆,同比微降2%,环比下滑33%;德系、日系、美系品牌零售份额分别收缩至17%(-4.3pct)、10.7%(-3.7pct)和5%(-1.4pct),燃油车依赖度过高叠加新能源布局滞后,导致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③豪华车市场深度调整,传统品牌韧性凸显:2月豪华车零售量同比下滑8%至15万辆,环比下降30%,零售份额收窄至10.8%(同比-4pct)。尽管整体市场持续萎缩,但传统豪华品牌依托品牌积淀与产品溢价能力,仍维持相对稳健的份额表现。 图4.2025年2月厂商排名 2月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2025年3月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显示,2025年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9%,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4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2月车市有效销售天数较少,且春节前购车需求集中释放,透支影响较大,市场处于淡季调整阶段。尽管以旧换新政策提前落地对车市形成一定支撑,但节后厂商密集降价促销及3月新车上市预期进一步抑制短期需求释放,终端客流与成交率同步走低。经销商层面,节前清库策略与进货节奏调整缓解了库存压力,但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价格倒挂现象仍普遍存在,经销商现金流承压、经营风险尚未根本改善。当前车市呈现“政策拉动与消费观望”双向角力特征,结构性矛盾仍待后续政策与市场增量消化。 图5.2024-2025年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2网联化指数小幅下调,上汽华为达成深度合作 2.1网联化指数较上月小幅下调 2025年1月智能化指数与上月持平、网联化指数较上月小幅下调。2025年1月新四化指数为48.0。其中电动化指数为41.5,智能化指数为4.3;网联化指数为26.1。 图6.2023年12月~2025年1月乘用车智能化指数、网联化指数 多家新势力品牌1月推送OTA升级频次放缓。1月,共9家新势力品牌推送了OTA升级,其中其中蔚来、理想、小鹏和问界品牌均推送了重要版本升级;蔚来品牌时隔2月推送了Banyan 3.1.0版本相较于2023年,升级频率有所放缓。自主品牌中,2025年1月共16家自主品牌推送了OTA升级,升级品牌数量与上月持平,但大部分为中小型OTA版本,仅岚图和阿维塔推送了重要版本升级。 图7.一年内各品牌OTA频率概况-新势力、自主品牌 合资和豪华品牌相比新势力OTA频率仍低。本月没有合资品牌推送OTA升级,近一年来除别克品牌外,其余合资品牌推送OTA的频率差异并不大,处于较低水平。豪华品牌本月没有豪华品牌推送OTA升级,当前豪华品牌的OTA频次未见明显提速。 图8.一年内各品牌OTA频率概况-合资、豪华品牌 2.2智驾大事件:上汽华为达成深度合作 上汽集团与华为达成智选车模式深度合作,鸿蒙智行或迎第五“界”。2025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及销售服务等全链条深度协同,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代表签约。此前上汽已注册“尚界”商标,与华为持有的“尚界”运输工具类商标形成呼应,鸿蒙智行或由“四界”扩容至“五界”。此次合作标志上汽态度转向——从2021年“灵魂说”抵制第三方技术主导,到2024年销量被比亚迪超越、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近90%后主动拥抱华为,其转型压力可见一斑;而华为则借赛力斯等合作案例(2024年赛力斯营收超1442亿元/净利55亿元,单车利润达1.4万元)验证智选车模式商业潜力,进一步扩大车企“朋友圈”,推动智能汽车生态重构。 图9.上汽官方宣布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 吉利生态重构智驾产业格局,千里科技以AI驱动智驾技术普惠化。2025年3月,吉利生态旗下千里科技发布“千里浩瀚”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覆盖15万至50万元级市场,推动智驾平权普及战;其联合吉利、路特斯及重庆产业基金组建的“车企+AI+资本”生态联盟,打破传统主机厂与Tier1的线性博弈模式,通过数据闭环与算法复用实现技术迭代与规模化装机。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该系统首次打通OEM闭环,助力L2+车型下沉至15万元以下市场,预计智驾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14%快速提升。技术层面,“千里浩瀚”基于分层策略(H1-H9)构建全场景能力,依托AI大模型与吉利智能制造体系形成“算法-场景-量产”飞轮效应;战略上,千里科技以“双轮驱动”(智驾开放平台+多元化产品矩阵)整合工程化能力与全球化生态,瞄准“AI+车”标准制定与产业协同,或将重塑智能汽车竞争规则,引领行业从硬件内卷转向生态化能力输出。 图10.千里浩瀚安全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苹果突破自动驾驶训练范式,自博弈AI模型实现低成本高效模拟。苹果最新公布的自研强化学习框架GIGAFLOW,通过纯模拟环境下的自博弈训练,仅需36元人民币/百万公里的极低成本,即可在10天内完成16亿公里(等效9500年驾驶经验)的自动驾驶策略训练,其核心创新在于构建高度并行的3.84万虚拟环境集群,使智能体在无真实数据输入条件下自主演化出拥堵并线、环岛协调等复杂驾驶行为。研究显示,GIGAFLOW在CARLA、nuPlan等主流测试基准中零样本泛化能力超越专家模型,事故率(1750万公里/次)显著优于人类驾驶员(82.9万公里/次),但尚未解决感知噪声适配与实车验证等现实瓶颈。此举表明苹果虽终止造车计划,仍通过AI底层技术持续渗透汽车产业,为自动驾驶训练范式提供“低成本替代现实”的新路径。 图11.GIGAFLOW的不同驾驶风格 3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虹软科技、锐明技术、华测导航、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中科创达、经纬恒润、慧翰股份等在汽车智能化中具有优势地位且软件能力领先的公司。 4风险提示 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速度低于预期的风险:智能化渗透率提升需要车厂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政策法规的支持不及预期的风险:政策法规的支持会影响L3等级智能驾驶进化/落地速度,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芯片等原材料短缺风险:芯片等原材料的短缺会影响汽车的生产,进而影响到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迭代。 宏观经济形势的风险:宏观经济波动会带来全球技术迭代降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