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5 Foresight2025 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5年度特别报告 序言 Preface 韧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范式—这不仅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进行灵活调整,还需要对管理方式和决策系统进行全面优化。 中国经济的深度转型 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长期且深刻的转型。尽管,中国市场在此期间面临着更多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持续下行。为构建长期竞争力、实现稳健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必须从过去依赖劳动力和大规模投资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由创新和技术驱动的新型增长模式。这一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使中国可以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 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过去的四十年,依托劳动力和资本等优势,中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然而,这些传统经济引擎正逐渐失效。同时,工业现代化、低碳转型、稳定内需与消费等新的动力引擎尚未完全接棒。加以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当下中国经济正承受着“转型的阵痛”。 当前的通缩压力反应了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自疫情结束以来,中国消费与市场信心仍显脆弱。房地产市场和就业率等关键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打击了人们的对未来的信心,继而降低了当下消费意愿,然而,疲软的消费又迫使企业不得不缩减产量甚至裁员。这样的状况持续越久,潜在的恶性循环就越难扭转。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美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疲软等国际因素,也为中国经济前景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策略并进,稳定向前 然而,我们无需过于悲观。近年来,中国的出口相对国内生产的比值,以及进口占贸易的比例均逐渐降低,这一趋势不 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商品被本土消费者所接受,也反应了中国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升级。曾经,很多产品,诸如汽车、电子设备、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产品,甚至如化妆品等消费品都大量依赖进口;如今,大量产品与技术已实现了“国产替代”。这样的改变并非受民族主义情绪所驱动,而是得益于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质量和实用价值上的持续提升,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疫情过后,中国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理念正在演变。现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实用”、“绿色”等理念。这一消费模式的变化为中国大众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可通过推出更优质、更令人放心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赢得市场。这意味着竞争不能一昧的“卷价格”、“卷成本”,导致企业让渡利润空间。 推动消费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引擎需要长期共同努力。目前中国近150万亿的居民存款,几乎接近中国股市总市值的两倍,这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的消费潜力,更代表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可信赖的消费环境,有信任才能安心,有安心才有信心。中国经济需要持续转型,生产重点必须从“追量”转为“追质”,通过提升价值来创造更多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信心,创造更多大众消费。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与企业都需要优化自己的决策体系,以适应不断演变的经济环境。采用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个转变无法一蹴而就,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主体需要快速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拥抱新的增长模式。 为了应对长期挑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须补齐社会保障制度短板,重铸消费信心。据联合国预计,204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2%,远高于2020年时的13%。这一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将带来许多长期挑战,包括攀升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金支付压力。2023年,法国与德国的 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比例均为22%左右,两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12%,而中国为5%左右,相当于法国与德国在1970年代早期的水平。这一差距暗示中国的医疗需求和压力将在未来十年内陡增。因此,政府应当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短板,在现有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速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扩大医疗保健系统的覆盖密度和服务质量等。 出海远航,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面对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局面,中国越来越容易受到全球动荡局势的影响。根据“全球贸易预警”(GlobalTradeAlert)网站的统计,从2010年到2024年9月,全球范围内共实施了14,797项贸易干预措施1,而且自2018年以来此类措施出台速度越来越快。政府干预的方式包括出口补贴、贸易保护措施、关税措施、贸易相关的投资限制等。其中,美国出台了2,164项措施,本身受到3,785项措施的限制;相比之下,中国出台了561项措施,但受到5,378项措施的影响,全球最多。 新一届美国政府预计将会采取更为激进的贸易与投资限制措施,尤其会针对中国。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偏离全球化的、制度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序。“美国优先”,“削弱美国最大对手的实力”等原则将会催生一系列单边组合拳,可能会导致中国商品遭遇更高的关税和更多禁令;技术出口禁令的范围也可能从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拓展到更大的领域。这样的场景将会加剧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态势,扰乱全球贸易网络,带来两国在技术和生产领域的“脱钩断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模式正在转型,主要围绕着三个维度展开:目的地、产品和贸易模式。 目的地转型:走向全球南方和欧洲市场 近年来,中国战略性地将贸易和投资重点转向了全球南方市场,未来全球南方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将不断显现。在逐年上升的贸易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对全球南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与建设,例如港口是重要的合作纽带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网络已覆盖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全球南方国家。中国承担了众多港口的建设工程,并获得一些重要港口的经营权。这些工程包括 从融资、设计、建设到运营等多项服务。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成为了中国的出口市场,不仅帮助中国减少了对传统贸易市场的依赖,还可以让中国在国际事务方面具备更大灵活性。 虽然最近几年里欧盟对中国的态度日趋强硬,但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在货物贸易方面,尽管欧盟在尝试降低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但中国仍然是欧盟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与此相反,在服务贸易领域,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欧盟始终对中国保持顺差。此外,随着美国即将高举“美国优先”大旗,孤立主义势必重新兴起,中欧经贸合作可能会获得新的推动力,机会窗口将重新打开,让中国与欧盟继续保持相互之间的吸引力。 产品转型:从“老三样”到下一代“新三样”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设计与制造的高价值、高科技产品得到全球认可,推动中国向价值链的上游迁移。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逐渐取代服装、家具、家电这“老三样”,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在2024年前三季度里,“新三样”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海外收入7578.3亿人民币,占同期出口总金额的4.1%,远高于2020年时的1.5%。我们可预计这一模式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过渡到下一代“新三样”,如与能源转型、半导体、高端制造相关的产品。中国出口目的地重心将由全球北方传统市场逐步转向全球南方国家。随着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超越“全球工厂”的定位,成为全世界创新与科技驱动领域的领导者。 然而,在短期内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措施。例如美国将大概率提高中国商品关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开征高额关税,后续还可能开展对中国风力发电机的调查,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也开启了对中国电商平台的限制等。此外,一些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也可能放缓。进入2025年,上述因素可能会对中国出口形势构成挑战。 模式转型:新全球化路径 随着传统的出口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全球化模式。在很多情况下,这意味着在国外建设生产与物流基地,服务海外市场。在2023年,中国的境外绿地投资金额较前一年翻了三倍,达到了160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总数的11.6%。现在,中国的全球化拓展已经 1)“全球贸易预警”网站(GlobalTradeAlert)将“政府贸易干预措施”定义为某国政府针对外国商业利益采取的歧视性举措。 在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落地生根,例如越南、墨西哥、沙特、埃及、摩洛哥、哈萨克斯坦、阿根廷和塞尔维亚。 当前,面对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绿地投资可通过创造本地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方式,缓和贸易所带来的冲突。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并不是近些年的新发明,1980年代日本汽车行业发展同样面临了这样的问题,本田、日产、丰田等日本汽车企业通过到北美和欧洲落地建厂,以投资的方式减少了贸易摩擦。当下,欧洲的“技术民族主义”和绿色转型需求正在吸引更多的中国绿地投资,许多中国企业在努力融入本地化的电池和电动车产业链。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企业在西半球建立起了横跨欧洲和非洲的电池生产流程,顺畅覆盖从原材料开采加工、生产到终端市场销售的全部环节。这一变化将建立起一条与现有的路线完全不同的产业链和贸易路线,它将揭开世界贸易发展的全新篇章。 对企业的启示 对中国企业 面临放缓的国内经济,升温的地缘政治摩擦和高科技领域的艰巨挑战,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所遇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被整合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企业必须顺势而为,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 •分散与降低风险: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以难以满足企业生产能力,加以地缘政治因素所造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中国企业需要制定清晰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目标市场,通过海外投资来分散和化解风险。 •通过合作建立共赢关系:中国企业可考虑通过在海外市场建立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自身技术、产品等优势换取当地渠道、品牌资源,依赖合作伙伴在当地市场的资源与积累,快速打入当地市场,实现双方共赢。 •运营优化与绩效提升:中国企业亟需全面提升运营水平和优化成本,包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成本效率,改进运营方式,创新产品优化渠道,进行重组/整合等方式。 对在中国的跨国企业 随着中国步入深度转型阶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在华跨国公司必须适应中国市场的双面性:一方面,它是经济基本面具有强大韧性的巨大市场,另一方面,它也进入了充满挑战的转型期。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将成为企业运营所面临的新常态。与中国企业一 样,在华跨国公司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运营水平。对应不同的情况与企业背景,我们系统性梳理出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可能采取的四种战略选项:退出、减少依赖、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对于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来说,在不同程度、层面上将“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相结合,可以为企业增强本地竞争力,化解风险提升韧性。 •降低风险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商业模式、分散供应链、加强知识产权(IP)保护,以及通过建立本地合作关系抵御风险——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资源或参与方,例如采用本地金融、加强本地决策、提高本地所有权等 •加码中国市场的方式包括在某些领域增加投资服务中国市场,应对本地对手的竞争;强化本地化发展,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采用更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与渠道;充分掌握中国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及时适应越来越有本地差异化的标准和规范等。 罗兰贝格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洞悉中国和国际市场变化,优化企业发展战略与运营策略。我们拥有对中国和国际市场商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和工具,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充满生机和变化的全球市场上收获可持续的商业增长。 戴璞 DenisDepoux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 目录 Contents 热点话题 HotTopics 驾驭复杂形势,掌舵全球化新航程 10 Globalization–NavigatingtheComplexity 14 人工智能加速渗透,企业蓄力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