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北大汇丰商学院]:2024年第二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析报告-北大汇丰商学院 - 发现报告

2024年第二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析报告-北大汇丰商学院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年第二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析报告-北大汇丰商学院

投资和消费放缓,GDP增速低于全国 我们的测算显示,二季度大湾区“9+2”市GDP增速约在3.6%,略高于广东省(3.5%),低于全国GDP增速(4.7%),也低于大湾区一季度的GDP增速4.68%。大湾区上半年GDP增速约为4%,略高于广东省(3.9%),但低于全国增速(5%)。 具体来看,二季度,多数城市工业生产增速在4%以上,广州和佛山接近零增长;过半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负增长,惠州降幅超过1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均大幅下滑,但肇庆外商投资连续24个月正增长;社消增速持续回落,广深增速均不超过2%;进、出口总体高增长,深圳增速超过20%,贡献近五成。香港方面,旅游平稳运行,约恢复至2019年同期60%,楼市“撤辣”效应递减,商品贸易修复。澳门方面,旅游业恢复至2019年同期79%,博彩业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横琴封关效果初显。 展望2024年三季度湾区经济形势,本文认为:(1)专项债集中发行将为投资托底,工业技改仍值得关注;(2)暑期效应或带动旅游消费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收入预期是促消费关键;(3)全球降息预期增加将推动外需走强,可聚焦优势产品出口和国际贸易港群建设。 一、2024年二季度湾区经济形势分析 1.珠三角九市:生产平稳运行,投资和消费放缓,出口保持韧性 (1)多数城市工业生产增速在4%以上,广州和佛山接近零增长 2024年4月、5月,珠三角九市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虽较一季度前两月有所回调,但相比去年各月仍处于高位,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分城市看(图1),1-5月,深圳、东莞、惠州、珠海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达到12.3%、11.5%、10.3%、11.1%,远远超过全省(6.5%)和全国平均水平(6.2%);中山、江门、肇庆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7.4%、6.1%、4.7%,相比较2023年各月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广州和佛山的工业生产形势尚不明确,广州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仅有0.7%,2023年的负增长局面有可能重演;佛山年初公布1.2%的增长后便再无数据发布。 深圳、东莞、惠州、珠海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主要与消费电子行业的持续火热有关。AI赋能手机/PC端产品创新,催生新的需求,下游电子产品需求增加提升上游电子元器件景气度,自去年四季度开始的电子行业复苏趋势在今年二季度持续巩固,预计2024年全年将保持强劲增长。受次拉动,深圳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 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4%,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2.4%。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智能手表、路由器、集成电路、5G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85.2%、115.7%、65.0%、42.6%。惠州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13.3%,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等产品产量分别增加75.8%、51.1%。珠海集成电路、智能家电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1%、20.7%。 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低迷(-3.5%、-14.2%、-7.9%,广东数据),拖累了广州、佛山的工业生产增长。广州1-5月的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9.9%,龙头企业广汽集团5月汽车产量为139,994辆,同比下降37.62%。佛山的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泛家居产业和装备制造受房地产的拖累明显,金属制品业、陶瓷压机等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增加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龙头企业科达制造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6%。 (2)过半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负增长,惠州降幅超过18个百分点 2024年4月、5月,珠三角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面下滑。深圳、中山、东莞、广州从年初的13%、17.1%、6.5%、3.8%分别降至9.1%、6.3%、0.7%、1.2%;惠州、珠海、江门、肇庆则大幅下滑,进入负增长,增速从年初的3%、4.6%、0.6%、3.7%降至-15.2%、-6.4%、-8.9%、-6%;佛山延续2023年4月以来的负增长,增速进一步下调至-12.2%(图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跳水与二产投资增长放缓和三产投资全面负增长有关,前期珠三角城市的二产投资一直保持高歌猛进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三产投资下滑的影响;但进入二季度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并无明显改善,在去年同期低基数(负增长)的基础上,全国只有3.4%的增长,广东虽增长了27.7%,但下滑趋势明显,影响了企业投资的信心和预期。3月起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开始下调,6月已跌至荣枯线以下。在此情况下,二产投资增长相比一季度步伐放缓,广东全省增速下降6.9个百分点,珠三角城市均有不同下调,其中惠州和珠海甚至转入负增长(图3)。与此同时,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60%的三产投资在二季度迎来全面下滑,广州、珠海分别为-2.8%、-3.9%,降幅相对可控;佛山、惠州、江门、肇庆的增速分别为-26%、-22.2%、-20.3%、-14.4%,降幅较大(图4)。 导致三产投资不景气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去库存阶段,新增投资意愿不大。房地产投资约占三产投资的5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0%,影响广泛。2024年5月,广东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降至-16.7%,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10.1%),珠三角各市的房地产投资延续负增长走势,降幅进一步扩大(图5)。二是专项债支撑有限,基建投资增长乏力。基建投资约占三产投资的三分之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0%,对三产投资的影响仅次于房地产。2024年5月广东全省基建投资增速降至-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与年初9.9%的增速相比下滑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止6月,广东专项债发行进度已超过60%,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专项债剩余额度有限及使用效率是影响基建投资的重要因素。 (3)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均大幅下滑,但肇庆外商投资连续24个月正增长 民间投资信心不足,未能延续增长趋势(图6)。2024年4月、5月,珠三角城市民间投资急转直下,深圳由3月的10.8%降至5月的-5.8%,惠州增速大幅降 至-25.4%,江门、肇庆增速分别为-0.8%、-5.4%,广东省民间投资增速则降至-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图8)。 外商直接投资同样情绪不高,2024年4月、5月,多数珠三角城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持续负增长,且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扩大(图7)。其中,广州和深圳下降明显,特别是深圳,自去年8月进入负增长后,降幅持续扩大,目前增速已跌至-47.8%。佛山、东莞、惠州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样持续下滑,增速分别为-56%、-45%、-7.6%。上述城市占广东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分别为30.4%、39.3%、3.9%、4.5%、5.6%,其全面下滑情况下,广东全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也难有起色,增速仅有-34.1%,比全国平均水平-28.2%更低(图9)。 但肇庆的外商直接投资却呈现出逆势增长局面,自2022年3月至今已保持24个月的正增长,2024年4月、5月的增速分别为19.5%、22.8%,在珠三角城市中独树一帜。2024年初肇庆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还排在珠三角城市末尾,仅有0.59亿元,到5月已增至7.14亿元,超过中山、珠海和江门。广阔的腹地、相对低廉的成本赋予肇庆天然优势,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的建设、数据中心等大型基建配套的完善、小鹏汽车和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入驻更是增强了肇庆的吸引力。 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 (4)社消增速持续回落,广深增速均不超过2% 2024年4月、5月,珠三角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延续一季度下滑趋势(图10)。5月,除惠州以4.1%的增速领先全省平均水平(2.1%)、与全国平均增速(4.1%)持平外,其余城市社消都呈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中山和佛山分别以2.6%和2.4%的增速勉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广州、东莞、深圳、肇庆、江门、珠海的增速分别为2%、2%、1.8%、1.7%、1.1%、0.9%,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广州、深圳长期以来都是广东省消费的主要贡献力量,占广东消费的比例分别达到24%和21%,其增长的放缓对于广东整体消费的影响不可忽视。珠海和江门对广东全省消费的贡献虽然不到3%,但其消费不景气也会拖累广东整体的增长,再加上其当前消费远没有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促消费的任务更为艰巨。 从消费的结构来看,珠三角社消增速的下滑具有普遍性,不管是占社消总额比例超过80%的商品零售,还是占社消总额比例10%左右的餐饮消费,都呈现一致性下调(图11、图12)。这说明影响消费的原因不再是结构性的,而是系统性的。我们观察全国CPI的数据发现,年初以来,CPI和核心CPI均持续增长,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猪肉价格和鲜菜价格在二季度迎来显著增长,猪肉价格4月和5月分别增长1.4%、4.6%,鲜菜价格4月和5月分别增长1.3%、2.3%。而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并无明显增长,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38城企业平均招聘薪酬10313元/月,与上季度相比基本无增长,同 比去年二季度也仅增长0.5%。其中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仅有微弱增长,佛山则有所下降。 (5)进、出口总体高增长,深圳增速超过20%,贡献近五成 2024年4月、5月,广东的进、出口累计增速延续年初以来的反弹趋势(图13、图14)。出口方面5月累计增长10.7%,进口方面5月累计增长19.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6.4%)。 其中,深圳是主要的贡献力量。5月,深圳出口累计增长37.2%,达到1.16万亿元,占广东全省总出口的比例增长至49.8%;进口累计增长29.4%,达到6525亿元,占广东全省总进口的比例增长至51.7%,包揽了广东外贸的半壁江山(图15、图16)。 广州、佛山、东莞是广东省各市中仅次于深圳的外贸出口重地,占广东出口的比例分别为10.8%、7.1%、14.1%,但其出口下滑明显,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9.5%、-35.6%、-3.4%。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的出口增速分别为8.9%、13.6%、13.4%、13.6%、8.7%,对广东出口起正向拉动作用,不过其规模还比较小,占广东出口的比例分别为惠州3.7%、4.2%、3.8%、2.7%、0.5%,合计不到15%。 广州进口增速仅-4.7%,负增长状态已持续13个月,占广东进口的比例已经下降2.2个百分点至13.7%,被东莞赶超。东莞、惠州进口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3%、69.1%,占广东总进口的比例分别为15.1%、5.5%。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的进口规模还较小,合计占比约9.0%(其中佛山3.7%、珠海2.8%,其余在1%左右),进口增速分别为14.6%、-0.2%、3.5%、-6.7%、-7.4%。 影响各城市外贸进出口表现差异的原因除了外需,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于各城市自身产业结构的差异及竞争能力、城市功能定位及其辐射带动能力。首先,深圳产业结构中计算机通信相关产业占比约60%,因而全球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对其拉动作用格外明显,不仅计算机通信行业生产保持18.4%的高增长,相关的机电产品出 口增速也高达21.7%。其次,为适应全球贸易规则变化,深圳企业通过出海设厂来动态调整产业布局,东南亚、南亚、中东、拉美成为重要目的地,由此带动相关零部件出口的增长(电子元件增长31%)和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增长(对印度、墨西哥、巴西进出口增速均超过40%)。再者,深圳近年来聚焦建设“高水平国际中转贸易港”,以全面优质高效通关服务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报关进出口。例如,深圳的纺织服装业和家具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6%和0.2%,营业收入分别只有236亿元和89亿元,但其出口金额却达到485亿元和239亿元,增速分别为77.9%、141.5%。超出本地生产的部分显然是来自其他地区,这在我们实地调研中也得到印证。 广州、佛山、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但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对其拉动作用远没有深圳强,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