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西南证券]:系统性红斑狼疮蓝海市场,生物制剂脱颖而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系统性红斑狼疮蓝海市场,生物制剂脱颖而出

2024-04-23杜向阳、汤泰萌西南证券淘***
系统性红斑狼疮蓝海市场,生物制剂脱颖而出

系统性红斑狼疮蓝海市场,生物制剂脱颖而出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2024年4月 分析师:杜向阳 执业证号:S1250520030002 电话:021-68416017 邮箱:duxy@swsc.com.cn 分析师:汤泰萌 执业证书:S1250522120001 电话:021-68416017 邮箱:ttm@swsc.com.cn 核心观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人数多,市场空间大,目前仍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生物制剂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下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人数达42万-98万人,根据《中国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群发病率为30.13~70.41/10万人,对应SLE患者达42.2万-98.6万人。根据2021年发布于《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的综述《Global Epidemiolog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北美SLE的发病率达3.7/10万人至49/10万人。2023年美国人口达3.34亿人,对应SLE患者达1.2万-16.4万人。 SLE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抗疟药和生物制剂,但传统疗法存在毒副作用、骨髓抑制、感染等不足。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性SLE患者,使用生物制剂能较为显著地增加患者的缓解率。目前获批SLE适应症的生物制剂较少,仅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和Anifrolumab。 尽管激素类药物起效快,但其缺乏特异性,容易产生毒副作用,长期使用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免疫抑制剂可导致骨髓抑制、感染、性腺抑制或增加肿瘤风险等不良反应。 随着对SLE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特异性免疫抑制剂面世,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从用药趋势的角度,SLE药物治疗是从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开始,逐渐过渡到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 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性SLE患者,使用生物制剂能较为显著地增加患者的完全和部分缓解率,降低疾病活动度、疾病复发率及减少激素用量。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包括靶向B细胞、靶向T细胞、靶向固有免疫系统、靶向细胞因子、靶向细胞内信号通路等。 临床上常用于SLE的生物制剂包括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泰它西普和Anifrolumab等,泰它西普疗效优势明显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SLE的生物制剂包括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泰它西普和Anifrolumab等。但利妥昔单抗并未获批SLE适应症,Anifrolumab 仅在美国上市,且仅适用于I型干扰素高表达的SLE。就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相比,贝利尤单抗每四周给药一次,泰它西普每周给药一次,贝利尤单抗给药频次更低;从疗效的角度,泰它西普52周SRI-4达82.6%,较贝利尤单抗的43.2%优势明显。 1 核心观点 重点标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国产替代将至,荣昌生物、恒瑞医药、康诺亚、智翔金泰、康缘药业、诺诚健华、药明巨诺等亦布局了这一适应症。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于2021年在中国获批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海外处于临床III期,凭借优异的疗效有望脱颖而出。 恒瑞医药:SHR-2001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2023年5月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SHR0302(艾玛昔替尼)是恒瑞医药开发的一种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于2023年12月获批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试验。 康诺亚:CM313是康诺亚旗下一款靶向CD38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M31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处于Ib/IIa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患者入组工作。 智翔金泰:GR1603注射液由智翔金泰开发的一种针对I型干扰素受体1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目前处于临床I期。 康缘药业:KYS202002A是康缘药业旗下一种全人源抗CD38单克隆抗体,于2023年8月获得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诺诚健华:奥布替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正处于IIb期试验,预计于2024年完成患者入组,进行中期分析,并与CDE进一步沟通下一步计划。 药明巨诺:瑞基奥仑赛注射液(CD19 CAR-T)于2023年4月获治疗中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风险提示: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药品降价风险,医药行业政策风险等。 2 3 目 录 01 02 03 04 05 我国SLE患者达100万人,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关系密切 SLE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疟药和生物制剂 风险提示 SLE国内领先企业:荣昌生物、恒瑞医药、康诺亚、智翔金泰、康缘药业等 SLE生物制剂在研格局:蓝海市场,泰它西普疗效优势明显 4 数据来源:《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0)》 ,西南证券整理 1.1 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呈隐匿起病,开始仅累及1—2个系统,部分患者长期稳定在亚临床状态或轻型狼疮,部分患者可由轻型突然变为重症狼疮,更多的则由轻型逐渐出现多系统损害。SLE的自然病程多表现为病情的加重与缓解交替。 SLE常见的症状包括: 1)全身表现:患者常常出现发热,疲乏是SLE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常是狼疮活动的先兆。 2)皮肤与黏膜:在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是SLE特征性的改变。SLE皮疹无明显瘙痒。 3)关节和肌肉:皮肤损害包括光敏感、脱发、结节性红斑等。 4)肾脏损害:又称LN,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乃至肾功能衰竭,50—70%的SLE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肾功能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WHO将LN病理分型为;I型正常或微小病变,II型系膜增殖性,III型局灶节段增殖性,IV型弥漫增殖性,V型膜性,VI型肾小球硬化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 5 数据来源:《协和医学杂志》,《系统性红斑狼疮:从发病机制到新型靶向治疗》,西南证券整理 1.2 遗传、环境因素和雌激素与SLE发病关系密切 SLE确切病因未知,与多种因素有关: (1)遗传:SLE是具有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背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常需要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SLE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异常有关:1)补体因子,如补体C1、C2和C4;2)参与核酸内源性代谢的酶;3)直接参与I型IFN(干扰素)途径的蛋白;4)参与调节T、B淋巴细胞自我耐受的基因。 (2)环境因素:日光、紫外线、药物、微生物病原体等;此外,吸烟者发生狼疮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7倍,但早期被动吸烟并不增加女性成年后发生SLE的风险。 (3)雌激素:SLE与雌激素关系密切,在SLE患者中,育龄期女性的患病率比同龄男性高9~15倍,而青春期前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发病机制 密切关系 遗传 SLE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常需要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单一基因(如补体C1q和C4)的缺陷仅见于极少数病例。 SLE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主要位于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非编码区。研究发现:①一些基因如STAT 4和PTPN22同时参与SLE、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的发病;②CD3-ζ和PP2Ac基因多态性导致的表达产物改变能够引起SLE患者T细胞功能异常;③TNIP1、PRDM1、JAZF1、UHRF1BP1和IL-10是SLE的易感基因;④C4、FCGR3B和TLR7基因拷贝数改变与病情相关。 环境因素 多种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细小病毒B19、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可能与SLE发病相关。 药物也可以诱发狼疮。有报道认为药物性狼疮与药物的乙酰化水平和剂量有关。此外,药物还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诱导红斑狼疮发生。目前已有多种药物报道可诱发SLE,高危类药物有:普鲁卡因胺、肼屈嗪(肼苯达嗪);中危类药物:奎尼丁、异烟肼、柳氮磺胺吡啶;低危类药物:甲基多巴、卡托普利、醋丁洛尔、氯丙嗪、米诺环素、卡马西平、丙硫氧嘧啶、D-青霉胺、氨苯磺胺和5-氨基水杨酸。 雌激素受体(ER)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现活动期患者ER容量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也有报道示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Er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升高。 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鉴定超过100个与SLE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对这些易感基因位点的进一步分析揭示出与SLE最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为T、B淋巴细胞,易感位点主要涉及的转录因子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1、核因子-κB (NF-κB)、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5A、IFN调节因子4以及EB病毒核抗原2。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关联最强的易感基因位点,对HLA区域以外的易感位点进行富集分析提示,参与SLE最主要的通路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IFN-α/β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以及T、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 这些发现揭示了SLE发病机制的关键细胞及通路,亦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针对这些关键细胞/通路开发的靶向治疗药物约20余种,其中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阿尼鲁单抗以及伏环孢素已获批临床应用。 分类 靶点 代表药物 靶向B淋巴细胞 CD20 Rituximab(利妥昔单抗) CD22 Epratuzumab(依帕珠单抗) BAFF Belimumab(贝利尤单抗) Blys和APRIL 泰它西普、阿塞西普 靶向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 CD80 阿巴西普 CD40L Dapirolizumab Pegol(达比罗珠单抗聚乙二醇) 靶向浆母细胞/浆细胞 CD38 Daratumumab(达雷妥尤单抗) 靶向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BDCA2 Litifilimab 靶向细胞因子 IL-6 Sirukumab(西鲁库单抗) IL-12/23 Ustekinumab(乌司奴单抗) IL-17A Secukinumab(苏金单抗) IL-23 Guselkumab(古塞奇尤单抗) 靶向细胞内信号通路 TNFR 依那西普 TLR7/8 Enpatoran(恩帕托兰) I型IFN受体 Anifrolumab JAK 乌帕替尼、巴瑞替尼、托法替布 靶向细胞代谢 mTOR Sirolimus(西罗莫司) 靶向补体通路 C3 Pegcetacoplan C5 瑞利珠单抗 数据来源:《系统性红斑狼疮:从发病机制到新型靶向治疗》,西南证券整理 1.2 SLE生物治疗不同靶点的作用通路 SLE生物治疗不同靶点的作用通路 6 7 数据来源:《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中国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西南证券整理 1.3 我国SLE患者近100万人 根据2022年10月14日发表于期刊风湿领域顶级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的文章《Global epidemiolog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全球SLE的发病率估计为5.14/10万人/年。SLE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有很大差异。我国每年新诊断的SLE女性患者约11万人, 每年新诊断的男性患者约2万人。现有存量女性SLE患者约62.2万人,存量男性SLE患者约7.7万人,患者人数位于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群发病率为30.13~70.41/10万人,对应SLE患者达42.2万-98.6万人。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2020中国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