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2023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制定、分析与评价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3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制定、分析与评价

2024-02-01陈汉文、董望、黄轩昊未知机构D***
2023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制定、分析与评价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23):制定、分析与评价 陈汉文 董望 黄轩昊 杨道广 一、引言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样突出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落实相关经济措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02万亿元,增速达5.31%,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面对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我国企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基业长青。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是促进企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得益于资本市场多方合力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稳步实施,内部控制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有所提升。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建设进程中,切实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于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并持续推动内部控制发展。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又于2010年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020年以来,我国又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通知》《关于强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强调内部控制在提升公司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 根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和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分类分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2010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指数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为政府监管、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参考。今年,我们持续第14年跟踪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发展状况,并对上市公司2022年度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期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助力企业行稳致远,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及样本 首先,我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审计机构治理机制与审计质量研究”(编号:71932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美跨境会计审计有关问题研究”(22JZD01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中美贸易摩擦对北京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及应对研究”(20JCB001)。 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44个四级指标的四级指标体系。其次,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平均即得到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其五个要素(一级指标)得分分别构成内部环境指数、风险评估指数、控制活动指数、信息与沟通指数和内部监督指数。该指数采用百分制,分值在区间[90, 100]、[80, 90)、[70, 80)、[60, 70)、[50, 60)和[0, 50)分别对应CICI I、CICI II、CICI III、CICI IV、CICI V和CICI VI六个内控等级水平(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详细介绍请参见2010年6月11日刊登于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制定、分析与评价》以及同日刊登于证券时报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相关内容还于2017年发表在《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第2期49卷(DOI:10.1007/s11156-016-0593-x)。 本研究对2022年我国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行评价。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2022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情况为基础,本课题组得到4956家上市公司样本。我们收集了上市公司截止于2023年4月30日的公开资料,包括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定期公告、临时公告、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处罚和重大事件等。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中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网站以及上市公司官方网站。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评价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 2022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继续提升,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如图1所示,2020-2022年三年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分别为49.24、53.51分和52.16分,连续两年均值突破50分。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来看,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指数较2020年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或持平,体现了上市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内部信息疏通,改善企业信息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内部环境的绝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位。 表1反映了内部控制整体质量分布状况。从内部控制指数来看,2022年内部控制质量处于V级水平的公司接近半数,处于VI级水平的公司数量较2020年明显下降,呈现了内部控制水平总体向好的态势。从五要素指数来看,内部环境仍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最为薄弱的环节,2022年只有极少数公司内部环境指数进入III级水平,且VI级水平的公司比重相比其他四个要素明显较多,但处于VI级水平的公司比重较之往年有所下降,处于第V级水平的公司比重较之往年有所提升。在风险评估方面,2022年上市公司风险评估水平有所提升,进入II级水平的公司比例明显提高,且VI级水平的公司比例较2020年有明显下降。在控制活动方面,I、II级水平公司继续上升,第V、VI级水平的公司占比连续两年降低;在信息沟通方面,相较于2020年,第I级至第III级水平的公司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且VI级水平的公司比重有所下降,上市公司信息沟通水平在近三年来有所提升;在内部监督方面,第I级至第V级水平的公司比重有所降低,第VI级水平的公司占比略有提高,但波动不大,且考虑到上市公司总数增加,基数增大,各水平层级的公司数量也是基本保持不变。 图1:2020-2022年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 表1:内部控制总体情况分布表 CICI CICII [90,100] CICIII [80,90) CICIIII [70,80) CICIIV [60,70) CICIV [50,60) CICIVI [0,50) 总体 内部控制指数 2020 0.00% 0.02% 0.83% 6.15% 42.09% 50.91% 4231 2021 0.00% 0.00% 0.84% 17.94% 52.84% 28.38% 4665 2022 0.00% 0.00% 0.77% 13.8% 49.06% 36.35% 4956 内部环境指数 2020 0.00% 0.00% 0.21% 0.99% 5.46% 93.33% 4231 2021 0.00% 0.00% 0.15% 1.26% 8.92% 89.67% 4665 2022 0.00% 0.00% 0.1% 1.21% 10.17% 88.5% 4956 风险评估指数 2020 0.00% 4.21% 12.86% 26.71% 17.96% 38.12% 4231 2021 0.00% 11.51% 12.07% 29.43% 16.23% 30.76% 4665 2022 0.00% 12.08% 10.39% 28.81% 15.82% 32.88% 4956 控制活动指数 2020 2.93% 18.20% 33.92% 24.53% 12.17% 8.25% 4231 2021 5.23% 23.39% 38.56% 18.52% 8.34% 5.96% 4665 2022 6.01% 27.05% 37.2% 16.87% 7.44% 5.41% 4956 信息与沟通指数 2020 0.09% 3.85% 18.93% 12.81% 33.73% 30.58% 4231 2021 0.28% 4.24% 23.82% 16.44% 30.63% 24.59% 4665 2022 0.2% 4.2% 20.6% 17.69% 30.24% 27.05% 4956 内部监督指数 2020 0.00% 0.28% 1.58% 4.77% 19.62% 73.74% 4231 2021 0.06% 1.09% 3.30% 14.17% 33.65% 47.72% 4665 2022 0.00% 0.18% 1.05% 3.33% 14.59% 80.84% 4956 (二)我国各省份内部控制整体状况 我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在各地分布不均衡,且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表2所示,从数量分布来看,广东806家、浙江649家、江苏612家,北京444家、上海412家,占据全国前五;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上市公司刚刚进入两位数,如青海10家、宁夏14家、西藏22家。上市公司数量与各个省份经济发01020304050607080内控指数 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沟通 内部监督 202020212022 展水平较为一致。对全国各省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表2),宁夏、内蒙古和北京内部控制水平位于前三,而辽宁、广西和西藏内部控制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由于各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差异极大,会对内部控制水平均值产生一定影响;第二,虽然上市公司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联,但内部控制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未发现明显关联,一定程度上表明往年内控水平东强西弱的格局正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表2:全国各省份内部控制指数 省份 公司数量 内控指数均值 省份 公司数量 内控指数均值 宁夏 14 56.27 浙江省 649 51.95 内蒙古 24 54.35 湖北省 136 51.84 北京 444 54.31 青海省 10 51.77 云南省 39 54.15 上海 412 51.66 福建省 165 54.05 陕西省 73 51.49 河北省 68 53.86 甘肃省 35 51.20 安徽省 162 53.42 吉林省 46 51.05 河南省 97 53.23 黑龙江省 39 51.05 广东省 806 53.01 江西省 78 50.64 天津 68 52.87 江苏省 612 50.62 湖南省 136 52.76 新疆 60 50.59 山西省 38 52.65 海南省 28 50.47 四川省 162 52.46 辽宁省 8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