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四大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比较研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观察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四大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比较研究

2024-01-08刘晨、温达涯、霍卓群中国银行记***
宏观观察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四大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比较研究

Ω 伦敦经济月刊(2013年1月) 2013年1月18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 《中银调研》 ● 《宏观观察》 ● 《银行业观察》 ● 《国际金融评论》 ●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刘 晨 中国银行研究院 温达涯 中银保险承保部 霍卓群 中银金科综合经营服务群 电 话:010 – 6659 4264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周景彤 梁 婧 联系人:王 静 刘佩忠 电 话:010 – 6659 6623 * 对外公开 ** 全辖传阅 *** 内参材料 2024年1月8日 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 四大城市群产业链 创新链融合发展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本质上揭示了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四大城市群建设持续深入,已经成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重要“范本”。本文通过梳理对比四大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特征,对未来强化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科创中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 1 四大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本质上揭示了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创新链将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产业链将产品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资金链和人才链将不同环节的资金和人才要素连接起来,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重点城市群建设持续深入,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源于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n)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1,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从全球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在拉动经济增长和驱动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城市群要素集聚效应充分显现。根据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全球一半的生产活动聚集在仅占全球大约1.5%的土地面积上。另一方面,城市群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从全球城市群发展历程来看,世界级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创新资源和活动加快集聚,内部创新发展统筹规划持续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东京集中了日本约30%的高校和40%的大学生,拥有全日本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和50%的PCT专利产出。英伦城市群中,伦敦拥有世界第三的希斯罗国际机场和英国第二大的盖特威克机场及其他3个机场,年吞吐量超过1.6亿人次。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表1),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强化城市群整体基础创新能力。包括搭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同时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例如,《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针对成渝地区,部署了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联合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合作建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2019年2月。 rYvWNApY8VlXcXqVaQ8Q7NtRpPoMrNjMpPnMiNpPxP8OmNmQuOoOnPuOnOxO 2 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 设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重点内容。二是整合各类创新主体资源,加大对关键领域的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例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建立政学产研多方参与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三是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培育重点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完善从科技研发到应用转化的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互联互通。例如,《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指出,鼓励引导创新主体在京津冀建立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建立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开展跨区域服务。 表1:部分支持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政策一览 区域 政策名称 时间和部门 主要内容 京津冀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 2015年9月 北京市科委 引导首都创新成果等在合作区域产业化,培育区域性高端产业发展,促进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在京津冀地区逐步形成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2023年5月 工信部 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协同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六条重点产业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 2023年8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 建立三地共享的分领域的企业需求库;发挥北京科创母基金、天津市天使母基金、河北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等三地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等 长三角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12月 国务院 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 2020年12月 科技部等 围绕产业创新链强化协同创新。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高端高新产业,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等 宏观观察 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 3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 2022年7月 科技部等 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 珠三角 《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 2014年11月 广东省政府 着力构建开放型、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7月 国家发改委等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构建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的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2月 国务院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等 成渝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2021年10月 国务院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 2022年1月 四川省政府 优化区域协同创新布局;协同打造重大战略创新平台;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 2023年3月 科技部等 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先行启动区,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网络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一、四大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基础持续夯实,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一)基础创新研发体系加快形成和完善 从基础研发情况来看,四大城市群集聚了国内最活跃的创新基础资源,创新链前端和中端优势明显。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北京(6.83%)、上海(4.44%)、天津(3.49%)、广东(3.42%)、江苏(3.12%)、浙江(3.11%)、安徽(2.56%)研发强度位列全国前7,且均高于全国研发强度(2.54%),而重庆和四川分别位列第10和14位,较其他三大城市群尚有一定差距(图1)。人才吸引方面,据智联招聘数据, 4 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 2022年,四大城市群内各区域人才吸引力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图2)。研发成果方面,2022年有效发明专利10强城市中,四大城市群内城市占据八席(图3)。 图1:2022年国内各省(区、市)研发强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2022年区域人才吸引情况 图3:2022年有效发明专利十强 资料来源:智联招聘;国家知识产权局 从创新应用效果来看,四大城市群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创新链与产业链保持良好的融合度。一方面,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产业基础持续巩固。截至2022年底,四大城市群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980家,占全国总数的50.2%2。截至2023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先后公布的10批次“灯塔工厂”中我国共计50 2 《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22年12月8日。 012345678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重庆陕西湖北辽宁四川福建河北河南江西宁夏吉林黑龙江甘肃云南山西海南贵州内蒙古广西青海新疆西藏0%5%10%15%20%25%30%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哈长北部湾辽宁中部呼包鄂榆兰西本地求职者留在当地比重外地求职者流入当地比重0%5%10%15%20%25%30%35%50000150000250000350000450000550000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件)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速(%) 宏观观察 2024年第4期(总第513期) 5 家入选,其中四大城市群占比高达62%。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GEI数据,2022年,四大城市群拥有占全国总数86.3%的独角兽企业3(图4)和超过九成的潜在独角兽企业4。同时,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根据工信部先后发布的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共有45个国家级集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京津冀分别占17个、13个、3个、1个,长三角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产业相对发达,珠三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家电、智能装备优势突出,成渝在电子信息、能源装备上竞争优势明显,京津冀产业拥有较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