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 (2021)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2016年至2020年是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五年来,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落实2030年议程,将这一工作同“十三五”规划等中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统筹谋划,成立由45家政府机构组成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推进2030年议程各项任务,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积极进展,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1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其中,2015年底以来减贫5575万人。脱贫人口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对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至2019年,中国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6.6%,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百万亿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二是在经济结构优化中不断提质增效。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20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持续保持和巩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2016年至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6.14%,由20.95万亿元增至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28%左右。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贸易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2016年至2019年,货物贸易年均增速达7.5%,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重要支撑。2016年至2020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增加值相当于GDP比重由15.4%提高到17.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2.4%增至54.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十三五”期间,高速铁路覆盖近95%的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公路覆盖近100%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三是中小微企业不断壮大。2016年至2020年,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从8705.4万户增加到1.38亿户,年均净增1247.7万户。同期,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合计超过7.6万亿元。四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复工复产,抓好“六稳”“六保”2,快速实现了经济恢复,在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同时,也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作出贡献。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韧性会进一步增强,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居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比2015年名义增长46.5%,2016年至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6%。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834元和171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6年的2.72收窄至2020年的2.56,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十三五”期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20年分别为29.2%和32.7%。“十三五”期间,移动电话普及率从95.6部/百人增加到112.9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从53.2%提升到70.4%。千人汽车保有量从2016年的133辆增至2020年的195辆。三是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国民主要健康指标稳步提高,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截至2020年,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逾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2016年至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0万降至16.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2‰降至7.5‰,婴儿死亡率从7.5‰降至5.4‰。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6.34岁提高至2019年的77.3岁。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最严格最彻底防控措施,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坚持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筑牢常态化社会大防线。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关键在于发展的包容性和共享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奋斗标。生态环境总体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全国地表水优良比例提升至83.4%,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90%。二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良好。“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公顷,荒漠化沙化面积和程度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2015年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从21.66%提高至23.04%,森林蓄积量由151亿立方米提高到175亿立方米。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和五分之一的土地恢复净面积。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大熊猫、朱鹮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三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进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各项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增至24.3%,光伏和风能的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约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将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2030年议程协同增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把支持落实2030年议程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各国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和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8月,中国政府与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通达23个欧洲国家的170多个城市,有效提升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水平。二是持续推进正确义利观下的南南合作。相继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成立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机构,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体现大国抗疫的责任和担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对外提供了2900多亿只口罩、35亿多件防护服、45亿多份检测试剂盒。中国践行承诺,将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加入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陆续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为全球抗疫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将始终站在全球繁荣的高度,承担大国责任,共享发展机遇,贡献智慧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各国落实2030年议程受到巨大冲击,多个目标的全球进展面临倒退。在此特殊背景下,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编纂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全面回顾2016年以来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取得的进展、成绩,总结分享经典案例与经验,希望助力全球落实2030年议程的进程重返正轨,为国际社会疫后复苏提供有益借鉴。展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重视落实2030年议程,并将其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告的撰写得到外交部的指导和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协调机制45家部级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谨表衷心感谢。报告中的数据和资料如没有单独标注来源,均来自相关部委或其他中国官方公开资料。2021年9月 2016年至2020年是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五年来,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落实2030年议程,将这一工作同“十三五”规划等中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统筹谋划,成立由45家政府机构组成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推进2030年议程各项任务,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积极进展,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1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其中,2015年底以来减贫5575万人。脱贫人口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对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至2019年,中国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6.6%,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百万亿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十三五”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