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探迹科技]: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洞察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洞察报告

交运设备2022-10-24探迹科技邵***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洞察报告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洞察2022-10-20 探迹观点近十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数量增长平缓,得益于传统车辆制造市场服务较为成熟、近年来的政策引导及资本加持、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等,整车及后市场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集中度明显,Top15省份贡献了80%左右的企业数,企业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并以广东省、江苏省为首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车身及其附件企业规模大、但后市场产业门槛低、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智能网联、锂电池等领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开专利数量最多,4个环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技术研发平均水平较高的环节,结合近年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倾斜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大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营收水平分化明显,包括以“后市场”为典型的12个产业环节,即以500万及其以下营收的企业为主、及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典型的4个产业环节,即具备成规模的亿元营收企业2 Content目录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企业数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分布情况010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十年增长0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水平分布04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利分布情况05 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企业数量关键原材料[58027]核心零部件[169316]整车及后市场[171868]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企业数量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在营企业公开数据;产业环节来源:探迹自研产业链图谱数据。1010219767258810860222806205415953182627011252149648522352525381624288812628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锂电池正极材料锂电池电解液燃料电池堆材料锂电池金属材料电机材料车身及其附件电机底盘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电子锂电池燃料电池后市场充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单位: (万元)•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有3个一级产业环节,分别为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及19个二级产业环节。一级产业环节中,整车及后市场企业数量最多,达17万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紧随其后,达16万多家,关键原材料领域企业数量偏少,达5万多家;其中,后市场企业数量最多,其次为车身及其附件企业,企业数量均接近16万家。后市场企业总数领先 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排名前15的各省公开企业数据;12%12%8%7%6%5%4%4%4%4%4%3%3%3%2%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河北省北京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四川省重庆辽宁省湖南省福建省单位: (万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分布全产业企业12%9%6%5%5%5%5%4%4%4%3%3%3%3%3%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河北省北京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四川省重庆辽宁省湖南省福建省单位: (万元)13%10%9%9%7%5%5%5%5%3%3%3%3%2%2%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河北省北京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四川省重庆辽宁省湖南省福建省单位: (万元)22%17%8%6%5%5%5%4%3%3%2%2%2%2%2%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河北省北京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四川省重庆辽宁省湖南省福建省单位: (万元)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Top15省份贡献81%的企业数Top15省份贡献87%的企业数Top15省份贡献86%的企业数Top15省份贡献76%的企业数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分布情况•在地域分布上,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以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为主,此外,无论是全产业链数据还是二级产业环节,Top15省市企业总数量均接近或超过总企业数的八成。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三地的全产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2%、12%和8%,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首选地。•同时,分析二级产业环节中的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产业,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三个产业环节的地域分布情况完全一致,以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合肥、北京、成都、武汉(排名不分先后)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为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集中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广东省为首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十年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十年增长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数据统计口径为企业公开数据;全量企业=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全量企业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11.01%6.75%8.92%16.15%十年复合增长率全量企业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整体数量增长平缓,整车及后市场发展迅猛•在地域分布上,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以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为主,此外,无论是全产业链数据还是二级产业环节,Top15省市企业总数量均接近或超过总企业数的八成。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三地的全产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2%、12%和8%,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首选地。•同时,分析二级产业环节中的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产业,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三个产业环节的地域分布情况完全一致,以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合肥、北京、成都、武汉(排名不分先后)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为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水平分布7产业链各环节营收水平分化明显•结合营收水平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营收水平分化明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营收结构达5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接近总企业数的50%,包括后市场在内的11个产业节点,分析可知,其特点或是附加值较低,如车身及其附件、后市场(包括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或是产业为新兴产业,且尚未形成典型的龙头企业,如充电设备、智能网联系统,或是产业本身经营性质为小体量为主,如一些原材料厂商。•第二类为营收结构达1亿以上的企业占比达总企业数的25%及以上,包含4个产业节点,电控系统、锂电池隔膜、电机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随着智能网联、充电设备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预估未来第二类营收结构的产业数量将上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精特新及高新企业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智能网联系统锂电池电控系统锂电池隔膜底盘燃料电池堆材料电机汽车电子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燃料电池锂电池金属材料锂电池电解液充电设备电机材料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车身及其附件后市场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企业占比专精特新企业占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精特新及高新企业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企业公开数据。智能网联、锂电池等产业平均技术水平或较高•产业链企业专精特新占比及高新企业数量占比可间接反映该节点企业的技术水平。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智能网联系统、锂电池、电控系统、锂电池隔膜的产业平均技术水平较高,其高新企业占比均达30%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5%以上。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飞速发展,预估后期优质企业占比将越来越多。•此外,底盘、燃料电池堆材料、电机、汽车电子、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等6个产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居中游,其高新企业占比居于20-30%、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5%以上。•而整体附加值较低的车身及其附件、后市场企业入驻门槛低、企业数量虽多,但专精特新企业、高新企业数量稀少。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利分布情况114 181 5 35 17 1 46 34 72 50 21 47 33 55 13 37 32 31 16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车身及其附件锂电池金属材料充电设备后市场汽车电子底盘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系统锂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材料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堆材料锂电池锂电池电解液专利企业专利均值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企业公开数据;企业专利均值=各环节企业专利总数÷各环节企业数量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开专利数量最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利分布情况•统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公开专利数量,探迹产业数据云发现,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开专利数量靠前,分别为2252662个、1831086个;专利数量均值上,锂电池负极材料居第一,企业专利均值达181个,其次为锂电池隔膜、电控系统等,产业节点企业平均研发水平较高。 报告说明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1)探迹大数据,源于探迹云服务平台的产业数据采集及探迹云服务平台针对各类企业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2)探迹调研数据,通过探迹调研平台进行网络调研;3)其他合法收集的数据。以上均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经用户合法授权采集数据,同时经过对数据脱敏后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统计口径:相关企业总量和增量统计全部状态的企业,其余维度均仅统计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的企业2.数据指标说明具体数据指标请参考各页标注。3.报告其他说明探迹大数据研究院后续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对各领域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解读和商业洞察,敬请期待。4.版权声明本报告为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所作,其版权归属探迹科技所有。报告中所涉及的文字、数据、图片、表格均受相关的商标和著作权的法律所保护,部分内容采集于公开信息,所有权为原著作者所有。未经探迹科技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报告中的任何内容用于任何商业化目的。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为探迹大数据研究院且不得对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减和修改。0 免责声明1.本报告仅供广州探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迹”)的客户使用,探迹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2.本研究报告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探迹。探迹是国内的智能销售服务提供商,具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可获取大量行业、企业的相关数据。3.探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来源均合法合规。探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信息,探迹仅对相关公开信息如实展示,探迹不对所获取的源数据进行任何编辑、控制或修改,仅通过算法模型得出深度的研究分析结果。对于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探迹不作任何保证。4.本研究报告的分析结果是基于探迹所获取数据以及一定的假设,并根据探迹的理解而得出的,由于所获取的数据、假设及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本研究报告探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也不应作为您判断和决策的唯一参考,且在依据本研究报告作出判断或决策前,请进一步核实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并自行承担使用后果。6.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观点及推测仅反映探迹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探迹有权更改。探迹亦可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7.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探迹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本报告版权仅为探迹所有,未经探迹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转发或引用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如征得探迹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广州探迹科技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8.广州探迹科技有限公司对本声明条款具有唯一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11 打造全球新商业连接平台关注探迹大数据研究院获取更多产业数据官网:www.tungee.com邮箱:research@tungee.com广州: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中二横路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