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2010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

2011-10-15-中国金融出版社小***
2010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

责任编辑:黄海清 责任校对:李俊英 责任印制:裴 刚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 2010(Zhongguo Jinrong Biaozhunhua Baogao. 2010)/中国人民银行.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0 ISBN 978 - 7 - 5049 - 6053 - 5 I. ①中... II. ①中... III. ①金融—标准化—研究报告—中国—2010 IV. ①F832 - 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62188号 出版 发行 社址 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2号 市场开发部 (010)63266347,63805472,63439533(传真) 网 上 书 店 http://www.chinafph.com (010)63286832,63365686(传真) 读者服务部 (010)66070833,62568380 邮编 100071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松源印刷有限公司 尺寸 210毫米×285毫米 印张 14.75 字数 251千 版次 2011年10月第1版 印次 2011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价 180.00元 ISBN 978 - 7 - 5049 - 6053 - 5/F. 5613 如出现印装错误本社负责调换 联系电话(010)63263947 《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10)》编委会主 任 委 员:李东荣副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永红 吴晓军 李文辉 李晓枫 杨淑琴 杨 杨瑞茂 邵国伟 徐光贤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小青 王 梅 刘义龙 李伟华 李曙光 杨富玉狄 刚 陆书春 姜云兵 郭永强 程 立 詹 浩潘润红统 稿:潘润红 杨 倩 赵志兰执 笔(以姓氏笔画为序):于伟林 王 悦 王 刘守文 刘志刚 刘 运曲维民 邢增辉 张 炎 张剑桥 张翰林 李同勋李 洁 李 宽 杜 宁 杜 鹃 杨 倩 沈一飞周永坤 郑燕峰 赵 伟 赵志兰 赵 鹏 栾 欣贾树辉 郭 斯 曾 玉 熊 涛 潘绪东 潘曾云魏德智 China Financial Standardization Report 2010Editorial CommitteeChairperson: Li DongrongVice Chairpersons: Wang Yonghong Wu Xiaojun Li WenhuiLi Xiaofeng Yang Shuqin Yang HongYang Ruimao Shao Guowei Xu GuangxianMembers:Wang Xiaoqing Wang Mei Liu YilongLi Weihua Li Shuguang Yang FuyuDi Gang Lu Shuchun Jiang YunbingGuo Yongqiang Cheng LiZhan Hao Pan RunhongEditors: Pan Runhong Yang Qian Zhao ZhilanLead authors: Yu Weilin Wang Rui Wang Chong Liu Shouwen Liu Zhigang Liu Yun Qu Weimin Xing Zenghui Zhang Yan Zhang Jianqiao Zhang Hanlin Li TongXun Li Jie Li Kuan Du Ning Du Juan Yang Qian Shen Yifei Zhou Yongkun Zheng Yanfeng Zhao Wei Zhao Zhilan Zhao Peng Luan Xin Jia Shuhui Guo Si Zeng Yu Xiong Tao Pan Xudong Pan Zengyun Wei DezhiProof-reading: Pei Zhaoxu Qin Rei Zeng Yan Wang Tao Tao Xueshen Liu Qibin 序 言实施金融标准化战略 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标准已成为现代国际经济竞争和沟通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技术纽带,成为一国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工具。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立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标准化水平是衡量其对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部署,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责,并不断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把实施金融标准化战略作为提高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协调组织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成立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金标委),扎实推进金融标准的研制、发布和实施。实践证明,金融标准的应用在金融系统互联互通、规范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金融业技术与管理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规模经济效应,为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十一五”期间金融标准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由分散走向集中,“数据集中”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时期,金融标准逐渐渗透到经济金融活动的各个层面,我国金融标准化也呈现跨越式发展,2006年至2010年,共发布实施金融国家标准29项,金融行业标准52项,分别占全部出台的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70.73%和64.2%,是金融标准化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 (一)金融标准化显著推进了金融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加强了信息技术手段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密切合作,认真征集各金融机构的需求和建议,组织金标委不断研制和发布了一系列与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内容涉及基础数据元、代码、接口规范、术语、报文、数据、金融工具设计、印刷技术参数等标准。其中,相关标准在银行卡、网上银行、会计、统计、国库、信息安全、征信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印制行业应用的标准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金融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技术支持。(二)金融标准化有效促进了金融业务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金融标准在征信领域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2006年,金标委发布《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3项系列行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信用评级业发布的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和风险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信用依据,为评级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力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2006年至2009年,金标委先后发布《征信数据元 个人征信数据元》等3项行业标准,促进了不同途径数据的整合和信息共享。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放贷款、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参考设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标准在银行卡领域的应用为中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先后制定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等20余项银行卡业务、技术和服务标准,指导各金融机构对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业务系统、终端机具和卡片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优化了金融机构业务系统,提高了银行卡交易质量,降低了交易处理的复杂程度,整合了各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在网络覆盖面、受理市场资源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台阶。2010年,银行卡跨行交易成功率达99%以上。特别是金融IC卡标准的发布实施,极大提高了银行卡交易的安全性,满足了一卡多用的迫切需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国人民银行选择宁波作为我国首个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的城市,应用范围涵盖医疗、交通、商贸等多个民生领域,目前发卡量达70多万张,并带动了其他城市金融IC 卡业务的迅速发展。同时,金融IC卡标准为行业之间的服务和监管融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促进了手机等移动支付工具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金融标准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应用促进了金融电子支付工具的规范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新的业务、产品、服务领域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的相互竞争与相互依存程度迅速提高,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要求日益迫切。自200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力量开展了电子支付术语、代码、数据元、数据格式等标准的研究并陆续制定了相关标准,这为有效加强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提高各参与方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强主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的监管提供了基础支持。(三)金融标准化对宏观审慎监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标准在会计、统计及相关领域的应用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改进金融会计和统计工作,加强跨行业标准的研制和发布实施,如适应银行、证券、保险业务融合需要,先后发布《银行保险业务人寿保险数据交换规范》、《银行保险业务财产保险数据交换规范》、《证券期货业与银行间业务数据交换信息体机构和设计规则》等金融行业标准,降低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互联互通的市场成本,为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获取准确、完整的金融统计数据提供了技术标准,并为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奠定了基础。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并相应建立了金融机构名录库,为后续的监管标准设定提供了前提。(四)金融标准化有力地保障了金融业安全稳定运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金融业面临的技术风险隐患在逐步增加。为防范此类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通过设计和实施信息安全标准,对于衡量、评估、降低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起到积极的作用。在2004年金标委发布《金融业星型网间互联安全规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此项标准的落实,规范了金融业星型网间互联涉及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物理环境与人员安全、安全运行与管理。2008年又发布了《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明确了落实国家关 于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的方针、政策,对促进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工作,有效防范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规范灾难恢复应急管理和日常运维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发布的《保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对于提高国内保险业安全管理技术水平,防范金融信息安全风险起到积极作用。(五)金融标准化缩小了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为顺应标准国际化的大趋势,我国金融业加大了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2004年,中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金融服务技术委员会(ISO/TC68)、个人理财委员会(ISO/TC222)的国家成员体参加成员,为提升我国在金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地位和争取国际话语权迈出了重要一步。截至2010年年底,金标委累计跟踪分析了ISO/TC68和TC222发布的标准85项,并结合我国国情转化形成28项涉及金融业务报文、信息安全、金融交易卡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形成研究报告23项,目前已基本实现了金融国际标准的同步跟踪转化。结合具体业务需求,金标委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其他标准化组织发布标准的跟踪转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我国金融业标准化水平,缩小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二、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快金融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较好地发挥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规模大幅增加,金融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就金融规模而言,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地位。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金融业资产总额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