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湖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湖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3-05-20-未知机构简***
湖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 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推进“十四五”时期湖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湖州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出台《湖州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万物智联”推动湖州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入围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德清县成为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会址并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德清县、长兴县成为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吴兴区获2020年省政府数字经济发展督查激励。 2.特色核心产业实现突破。2020年,全市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4.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2.1%;培育规上企业354家、上市企业12家,其中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家、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2家、全省电子信息百强企业13家,形成了地理信息、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 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7.74件/万人,集聚343家创新服务资源,累计引进77个大院名校,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绿色智造品牌享誉全国。2020年湖州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95.83,排名全省第四,所辖各区县全部进入第一梯队。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6家、上云标杆企业59家,省级工业互联平台26个。诺力智慧物流工业互联网APP应用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天能、吉利长兴和欧诗漫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实现企业上云20362家,铸就“绿色智造名城”金名片。 4.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近30%,成功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培育天畅、超威和美欣达3家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数字生活新服务总指数115.78、位居全省第二。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试点24个,德清县获批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县,长兴县获评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5.数字化治理走在前列。城市数字大脑实现150余个场景上屏,金融、出行、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不断深化;湖州市和德清县获批全省首个“企业码”综合应用试点。电子政务水平稳居长三角城市前列,1840余个市本级事项实现网办、掌办,51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机关内部95% 以上非涉密事项实现网办,“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建设成效显著。 6.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布局。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突破4000Gbps,光纤接入用户127.1万户,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建成5G基站4028个,实现湖州中心城区、区县中心城区、重点乡镇及重点公共区域有效覆盖。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全省领先,骨干支撑网络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中国联通德清云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8个,已建机架12712个,具备10万台服务器运载能力。 虽然湖州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仅列第七,短板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数字产业规模较小,结构不优,新兴领域集聚发展态势尚未形成。二是发展路径特色度低,专业化平台较少,缺乏影响力大、辨识度高的品牌战略。三是数字创新能力不强,双创活力不足,本地化的专业服务机构欠缺、支撑力量不足。四是产业数字化不平衡,新业态发展较慢,传统产业集群、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慢。五是数据应用尚待挖掘,创新要素支撑不足。 (二)面临形势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全球来看,数字 技术仍处于群体性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时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数字产业布局迎来新一轮调整机遇。从全国来看,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部署,数字经济已成为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重要路径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从区域来看,数字长三角建设深入推进带来区域协同发展新空间;我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有力支撑数字经济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提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对消除数字鸿沟,推动数字产业协同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湖州发展数字经济既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也处于爬坡过坎、逆水行舟的关键时期。要发挥好数字化改革引领作用,按照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要求,利用好独特区位优势,明确数字经济特色发展路径,引聚更多创新创业资源,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增强产业生态粘性和产业链集聚性,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优势,使数字经济真正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转型升级主动能、创业创新主阵地、共同富裕主战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快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四化”协同发展为导向,着力构建数字产业新体系,抢占产业转型新赛道、变革数字治理新模式、集聚数字经济新要素、构建创新发展新生态,建成全国万物智联强市、全国绿色智造名城,为湖州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发展路径 以万物智联为品牌,特色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万物智联强市”建设,加快打造“创新驱动、特色引领、核心多元”的万物智联产业体系,明确差异化、品牌化、集聚化突围路径,提升湖州数字经济品牌辨识度,开启跨越加速度。 以数智赋能为路径,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将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主阵地,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系统推进治理数字化。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总抓手,以数字化方法推进制度重塑、流程再造,破解发展瓶颈与难题,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产城融合为支撑,推进发展环境生态化。深刻认识城市能级对数字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聚焦“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全面提升湖州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开创产城融合新格局。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核心,以共同富裕绿色样本为愿景,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城乡资源共享、设施共建、服务均等,赋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跻身全省第二梯队,形成湖州特色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模式。 数字产业量增质优。数字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若干特色优势集群。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保持在8%。 数字转型深入推进。一、二、三产数字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到202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3.5万元/人,创建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0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600亿元。 数字治理提效贯通。数字赋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惠企便民服务持续升级,公共数据开放、政企数据共享、数据创新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安全保障不断强化。到2025年,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0%,公共数据开放率上升至3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落实率达到90%。 数字设施加快部署。网络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升级,新一代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支撑有力。到2025年,5G基站数量突破10000个、基本实现网络连片优质覆盖,数据中心总机架数超1.5万个。 到2035年,全面进入繁荣成熟的数字经济时代,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全面实现数字化变革,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构建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建成全国万物智联强市,形成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发展、产业数字转型的湖州方案,为实现共同富裕和高水平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表 1 湖州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表 序号 类别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备注 1 数字 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1 7** 2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745.2 800** 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亿元) 37.6 90 4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 9.1* 8 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件) 2057* 3000 6 数字经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98** 120** 7 产业 数字化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7.5 23.5 8 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累计)(家) 27 100 9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上制造企业比例(%) —— 80 10 网络零售额(亿元) 821.9 1600 11 数字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 280 12 数字农业工厂(个) 24 100 13 治理 数字化 掌上办公比例(%) —— 80 14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85 90 15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落实率(%) — 90 16 公共数据开放率(%) 4 30 17 数字 基础 设施 5G基站数量(个) 4028 10000 18 数据中心总机架数(个) 12712 15000 备注:*为2019年数据。 **数字产业化规模2025年指标按《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国家统计令第33号)口径预测。 三、壮大“新产业”,打造“万物智联”特色产业体系 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以打造全国万物智联强市为抓手,做大做强以北斗及地理信息品牌为核心的空天互联网,特色发展智能装备物联网及应用服务,强化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三大基础产业支撑,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星”产业群,构建以“一品牌三基地”为引领、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万物智联特色产业体系。 (一)以北斗及地理信息品牌为核心,布局空天互联网产业链 1.做大做强地理信息产业。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和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双重效应,构建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完整产业链。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突破多源采集数据验证、多时相异构数据处理、遥感影像特征智能提取、空间可视化、时空信息挖掘分析等关键技术,开发RS数据处理、三维GIS和移动GIS等软件和系统平台,提升发展高精地图、室内定位等基础服务,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应急救援、生态治理、工业互联网等应用领域。 2.培育发展北斗应用产业。推动浙江省北斗产业园建设,优化芯片、模组器件、终端到系统应用的产业链集聚水平。夯实北斗技术产业化制造能力,发展高精度通用导航芯片和模组器件、高性价比导航终端、智能授时终端等,探索开展 专用领域地面增强基站、接收机和天线等系统建设;提升发展授时高速高精准定位服务,拓展发展城市交通管理、电力巡检、地质灾害预警等“北斗+”场景应用解决方案,争创全国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3.探索发展空天智能设备。结合北斗及地信产业发展,加快德清通航智造小镇建设,协同余杭航空科技小镇,谋划发展低空、通用航空、低轨道等多时空智能设备。重点突破无人机整机制造及光电吊舱、飞行控制系统、实时通信数据链系统、导航定位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交通、物流、植保、电力、地勘等专用无人机。加强与北京、上海等领先地区创新合作,探索发展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