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从问界M7看汽车智能化投资机遇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从问界M7看汽车智能化投资机遇

交运设备2022-07-05罗露、赵晋国金证券温***
从问界M7看汽车智能化投资机遇

- 1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罗露 樊志远 王倩雯 分析师 SAC执业编号:S1130520020003 luolu@gjzq.com.cn 分析师 SAC执业编号:S1130518070003 (8621)61038318 fanzhiyuan@gjzq.com.cn 联系人 wangqianwen@gjzq.com.cn 从问界M7看汽车智能化投资机遇 事件  7月4日,华为发布全新中大型SUV问界M7,售价31.98-37.98万元,新车预计8月开始交付。尺寸方面,问界M7的长宽高分别为5020/1945/1775mm,轴距为2820mm。动力部分,问界M7将会搭载1.5T四缸涡轮增压增程器+华为DriveONE电驱动组成的增程式动力系统。整车采用40 kWh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WLTC 后驱纯电续航165km,百公里油耗6.85L。此外,新车将配备全新鸿蒙OS智能座舱。 评论  华为引领汽车智能化发展方向,与生态圈伙伴共同做大蛋糕,加速汽车供应链国产替代。问界M5/M7主要展示了华为在整车设计、智能座舱以及三电领域深耕多年的成果,智能驾驶领域暂未采用自研的MDC自动驾驶平台。智能座舱内多模态的人机交互从感知(面部识别/手势控制)和信息显示(全液晶仪表/HUD)两方面改善驾驶体验,作为核心的电驱电控集成化多合一趋势明显。未来五年,我们判断智能驾驶仍以L2/L2+级为主,伴随着的是功能、场景的深化以及ADAS单车价值量的提高。我们看好华为引领汽车智能化产业趋势,凭借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软硬件集成能力,有效整合分散的产业链,加速供应链国产化替代进程。 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电子半导体大有可为。问界M7继续搭载华为鸿蒙OS生态,实现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在硬件、软件和应用生态等全产业链的无缝共享。华为电驱动系统经过结构集成向系统集成的演变,逐步实现高性价比的小型化与轻量化。M7搭载标配L2+级辅助驾驶,看好ADAS产品单车价值量的提高以及国产替代进程。未来我们继续看好新能源智能汽车受益产业链。传统燃油车芯片约为300颗/车,智能电动汽车芯片的数量在2000颗/车以上。预测2021年到2025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以10%的CAGR增长,2025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将达到73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我们持续看好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给电子半导体带来的机会,重点看好斯达半导、纳芯微、兆易创新、韦尔股份、舜宇光学、瑞可达。  从近期自主品牌的新车发布,我们看到了如下趋势:1) 算力不断提升,释放了更高阶的智能交互需求。目前智能座舱竞争趋于激烈,多屏交互及多维信息交互可能成为未来竞争差异点。具备多屏优势的德赛西威,具备车载多维交互能力的科大讯飞、商汤、虹软等公司有望受益。2)具备软硬件全栈能力的Tier 1可能更加受益。未来信息交互的维度可能更加复杂,这对各类传感器之间信息的快速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整体发展,共性的基础软硬件更可能由平台型tier 1提供,从而获得规模效应。基于此,我们认为德赛西威、四维图新等具备软硬件全栈能力的tier 1有望持续收益。 投资建议  建议重点关注小康股份(整车),均胜电子、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经纬恒润(ADAS),光庭信息(汽车软件),中科创达(软件架构), 斯达半导(IGBT)、纳芯微(车用模拟),(智能座舱)。 风险提示  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量产交付进度不达预期;国产化替代进程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 2022年07月05日 创新技术与企业服务研究中心 信息技术产业研究 买入 (维持评级) 行业点评 行业点评 - 2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一、从问界M7发布看华为引领的汽车智能化投资机遇 1.1问界M7智能化升级,有望延续M5市场热度 问界M5销量超预期,跻身万辆交付阵营, M7有望延续M5的市场热度。问界M5是华为智选赋能小康塞力斯打造的高端品牌AITO旗下首款车型,自发布以来,仅用时87天实现累计万辆交付,创造了单款车型最快的万辆交付记录,6月交付超7000辆。问界M5/M7主要展示了华为在整车设计、智能座舱以及三电领域深耕多年的成果,智能驾驶领域暂未采用自研的MDC自动驾驶平台。我们认为,这是华为当前阶段出于对量产能力、技术交付限制以及消费者诉求综合考量的战略选择。全新发布的问界M7细节彰显品质,低NVH、高空间转化率以及零重力座椅等配臵,带来超越百万豪车的舒适性体验,有望成为爆款车型。包括将在9月发布的纯电版本M5/7,预计AITO问界系列全年销量可达到10万辆。 图表 1:国内中大型新能源SUV车型销量对比 来源:公司官网,搜狐汽车,车主之家,国金证券研究所 鸿蒙座舱生态迎新成员,华为消费终端实力迁移至车舱内。问界M7搭载全新华为鸿蒙OS智能座舱,M5可通过OTA进行同步升级。 多模态交互:问界 M7 内臵 3D 人脸识别摄像头,能识别人脸登录账号并加载个性化的配臵;“小艺”语音助手免唤醒,可自动屏蔽无效指令,并实现多音区智慧感知和主动提醒。 车机系统:HarmonyOS打通了“人-车-家”之间的交互壁垒,通过一个华为账号即可激活控制中心,利用车机系统控制空调、电视等智能家居终端。鸿蒙座舱拥有更流畅的操作体验,首创车机多任务中心,多种应用可同时切换;与Babyfirst合作,带来可车机控制的儿童座椅。 鸿蒙应用生态:超级桌面利用鸿蒙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优势,实现手机生态上车。应用可自适应车机硬件。通过智慧分屏功能还可构建全屏、分屏、悬浮窗等丰富的窗口形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交互需求。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蔚来ES6 蔚来ES8 问界M5 理想ONE 红旗E-HS9 宝马ix3 行业点评 - 3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2:AITO问界M7智能座舱 来源:华为发布会,国金证券研究所 M7搭载DriveONE系统,华为Tier1生态圈进展显著。AITO问界M7将继续搭载华为DriveONE多合一电驱+小康1.5T四缸涡轮增压增程器组成的增程式动力系统,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其中四驱版前驱功率130KW,后驱电机 200KW,CLTC百公里油耗低至 5.8L。华为电驱动系统经过结构集成向系统集成的演变,逐步实现高性价比的小型化与轻量化,进入赛力斯、ARCFOX、比亚迪、一汽等车企供应链。其中,与赛力斯深度合作的问界M5贡献了电驱系统配套量的98.6%,将华为推入电驱动系统前十五大供应商,市占率2.09%。预计随着M7的量产交付,将进一步提高华为电驱动系统的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华为表示,DriveONE已经与国内头部车企、新势力和合资车企等15家OEM达成合作,搭载超20+车型,未来目标进入国际顶级车企供应链。同时AITO车下充电网络建设逐渐完善,目前共18万+公共充电桩,覆盖全国300+城市。 图表3: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 图表4:多合一增程动力总成 来源:华为发布会,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华为发布会,国金证券研究所 问界M7搭载标配L2+级辅助驾驶,出于对技术交付限制、量产能力以及消费者诉求的综合考量,华为并未上车自研的自动驾驶平台。问界M7融合3个毫米波雷达、4个APA摄像头、12个长距离超声波雷达。可实现车道保持辅助(LKA)、自适应巡航(ACC)、碰撞警告(FCW)、紧急刹车(AEB)、盲区预警(BSD)以及360°全景自动泊车等主流辅助驾驶功能,拥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行业点评 - 4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5:问界M7智能驾驶感知系统配臵 来源:华为发布会,国金证券研究所 1.2华为赋能车企智能化转型,座舱、三电和自动驾驶是智能化发展主线 华为“Tier1+HI+智选”三种模式层层递进,赋能车企电动智能化转型。传统 Tier1模式下,华为向车企客户提供智能电动汽车的增量零部件;Hua wei Inside模式下,华为提供完整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智选模式则是华为支持车企打造其高端智能汽车子品牌,发布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系列车型。2021 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投资达到 10 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 5000 人的规模。 我们认为,华为ICT技术赋能传统车企,可以缩短整车开发周期,提升智能汽车产品力。同时,华为凭借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软硬件集成能力,在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和智能驾驶三大主要增量市场,将分散的产业链进行整合,加速汽车供应链的国产替代进程,带来国产供应链的投资机遇。 图表 6:华为三种模式赋能汽车产业 来源:华为,国金证券研究所 资本市场提前确认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趋势,按照科技股而不是汽车制造股给予造车新势力估值。2021 年整车销售量只有丰田8.8%的特斯拉,目前市值几乎是丰田的三倍。蔚来、小鹏、理想三家 2021年全年整车销量均在9万辆左右,但市值已超过销量132万辆的吉利、214万辆的广汽等车企。 行业点评 - 5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7:全球车企市值与销售对比 来源:Bloomberg,国金证券研究所 智能座舱核心产品渗透率提高,多模态交互引领座舱智能化升级。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以及娱乐性诉求提升,中控屏、液晶仪表、HUD等硬件设备加速渗透。目前舱内人机交互主要是触控+液晶显示,传统核心产品液晶中控屏(含车载信息系统)搭配率达到88.1%。未来多模态的人机交互从感知和信息显示两方面改善驾驶体验: 感知:2021年面部识别的搭载率仅有2.1%,其中国内车型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市场搭载率明显高于海外品牌。另一方面,目前手势控制能够增强交互体验,但应用场景较少,海外品牌搭载率经历了快速上升再回落的过程。根据《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2019年宝马品牌的上市新车型中手势控制标配率高达12.1%,但实际市场渗透率仅为2.8%。与之相反的是,手势控制在国内品牌渗透率上升,尤其是新势力车企,如新发布的理想L9搭配3DTof传感器实现后排显示屏的手势识别控制,后续销量仍需市场检验。 显示:当前全液晶仪表渗透率超过30%,HUD搭载率5.7%,HUD改善信息交互方式,有望成为智能座舱标配产品。目前W-HUD为市场主流,C-HUD被逐渐淘汰,AR-HUD是未来趋势。佐思数据库统计显示,2022年1-4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HUD上险量为36.95万辆,同比增长11.53%;其中,W-HUD搭载量为32.81万辆,已经成为市场主力;AR-HUD搭载量为2.26万辆,同比增长737.04%,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图表8: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核心产品渗透率(标配) 来源:盖世汽车,亿欧智库,国金证券研究所 0%20%40%60%80%100%中控屏 语音交互 OTA全液晶仪表 HUDDMS202020212025E 行业点评 - 6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9:面部识别市场渗透率 图表10:手势控制市场渗透率 来源:《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国金证券研究所 目前市场上电驱电控集成化多合一趋势明显。2022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电控累计搭载量为35.8万套,同比增长71.2%,其中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为19.6万套,同比增长77.8%,占到总配套量的54.7%。 图表11: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 来源:NE时代,国金证券研究所 未来五年,市场仍以L2/L2+级自动驾驶为主,伴随着的是功能、场景的深化以及装配率的提升。国家监管机构对于主动安全技术的推动以及消费者对驾驶体验的追求,将推动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提高。目前基于主动安全技术的预警类ADAS功能,如FCW/LDW,和主动控制类功能,如AEB,保持近45%的装配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