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罗戈研究]: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交通运输2022-04-25罗戈研究从***
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2 0 2 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 创 新 发 展 报 告/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罗戈研究2022/04 /2 0 2 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 创 新 发 展 报 告/第一部分碳中和与低碳供应链物流第二部分供应链和物流碳盘查与核算第三部分供应链物流碳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第四部分低碳供应链物流运营图谱与实践第五部分罗戈碳管理方法论和碳核算工具第六部分附录目录/Contents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罗戈研究 /2 0 2 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 创 新 发 展 报 告/•迈向碳中和-中国双碳发展目标•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碳中和对供应链&物流企业的影响•供应链物流企业碳中和路径第一部分碳中和与低碳供应链物流罗戈研究目录/C o n ten t s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LOG202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4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三个阶段和主要目标中国双碳发展目标能源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2060排放量2025奠定基础阶段2030碳达峰阶段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能耗行业能源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60碳中和阶段增长期:迅速或平缓峰值平台期:长或短下降期:快速或平缓碳排放达峰示意图:净排放量为零4 /LOG202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5中国碳中和路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双碳发展目标中国现在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国家,如何在短短40年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是各界的焦点,中国的碳中和路径将会直接影响未来全球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方向,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不仅关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同时也牵动着一系列领域转型升级。碳中和全景图能源供给侧能源需求侧电力碳中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储能技术非电力碳中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生物质能利用钢铁行业•消除过剩产能•发展电弧炉炼钢•探索氢能直接还原铁•部署高炉CCUS技术交通行业•道路交通全面电气化•发展智慧交通•完善绿色出行系统•航运与海运燃料替代建筑行业•建筑用能电气化改造•寻找采暖新方式•降低建筑能源内耗•节能电器和环保建材•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水泥行业•提高能源效率•采用替代原料•发展水泥窑碳捕集•建设绿色矿山化工行业•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原材料使用效能•降低生产过程产能•生物基材料替代服务行业•发展绿色低碳快递运输•推动信息通信行业低碳•发展低碳零售模式•倡导低碳日常办公•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支撑体系碳交易体系碳负排放技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完善交易市场政策•企业制定碳排放交易战略碳税•目前国家尚未征收碳税,碳税作为国际社会通用的一种碳排放定价机制,是碳交易体系的重要补充,跨国经营的企业需要考虑碳税影响。森林海洋发展碳汇技术发展CCUS技术发展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碳的“负排放”技术发展绿色金融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5 /LOG202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6首个履约周期完美收官中国碳市场中国自2011年开始探索碳交易市场,先后启动八地碳交易试点。2021年7月-12月,首个履约周期完美收官,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2011.11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七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2.06发改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提出CCER 交易2013.06中国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在深圳正式开市2014.06中国七个试点地区碳排放交易所完胜开启碳排放权交易,纳入企业综述2,000余家2014.12发改委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五统一”原则,初步统一了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基本框架2017.01新增福建碳排放交易市场,福建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2020.122021.01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加速落地2021.07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2021.12.31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结束累计成交额达76.61亿元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碳市场的第二个履约周期开启探索期建设期拓展期首个履约周期2023-第二个履约周期2011-20182019-20202021.07-122022.03-122023--中国先后在八个地区进行碳交易试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预计2022年出台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第三履约期将纳入新行业,未来水泥、电解铝、钢铁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将加入配额履约和市场交易6 /LOG202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7各省市交易试点与全国碳市场协同,扩大行业覆盖,渗透不同规模企业中国碳市场深圳706家工业:电力、水务、制造业;非工业:建筑、公共交通;工业≥0.3万吨公共建筑≥2万平方米机关建筑≥1万平方米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碳均价3倍×超额排放量控排单位纳入标准配额发放惩罚金额上海313家工业: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和化纤;非工业:航空、机场、水运、港口、商超、宾馆、商务办公建筑和铁路站点;工业≥2万吨非工业≥1万吨水运≥10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5-10万北京831家工业: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他工业;非工业:事业单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0.5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碳均价3-5倍×超额排放量广东245家电力、水泥、钢铁、石化、造纸、民航;≥2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5万天津113家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造纸、航空和建筑材料;≥2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责令限期改正,3年内不享受激励政策湖北373家电力、热力、有色进入、钢铁、化工、水泥、石化、汽车制造、玻璃、陶瓷、供水、化纤、造纸、医药、食品饮料;能耗≥1万吨标准煤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碳均价3倍以上×超额排放量重庆180家电力、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2万吨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碳均价3倍×超额排放量福建269家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和陶瓷能耗≥1万吨标准煤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3万全国2162家发电行业2013至2020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2.6万吨基准线法<3万全国发电行业2020和2021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2.6万吨基准线法<3万2021年2022年纳入标准无特殊说明为年度碳排放量,除全国市场外,纳入企业数量均为2020年度控排单位数量,数据来源:各地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门,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华西证券研究所交易所及纳入企业数量从交易规模来看,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现货最大的碳市场,从交易机制看,全国碳排放交易所仍将采用和各区域试点一样以配额交易为主导、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补充的双轨体系。 /LOG202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8交通运输行业:部分子行业被纳入地方碳交易市场中国碳市场试点城市上海深圳北京政策法律明确交通主管部门职责明确交通主管部门职责未明确交通主管部门职责管控范围对象机场、港口、航空公司公交出租企业重点交通企业固定源纳入碳交易平台,覆盖公交、轨道、郊区客运、路政四个子行业,并逐步拓展至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客运等移动源配额分配原则行业基准线法分配,充分考虑历史减排贡献存量配额和增量配额,考虑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固定设施:包括既有设施配额、新增设施配额、配额调整量移动实施:基于历史强度排放配额核算方法发布航空和运输站点核算指南发布公交出租核算标准方法发布交通运输企业核算方法抵消机制限制相对较小优先使用清洁交通CCER项目抵消机制项目类型开发特点率先纳入民航港口领航创新机制推广能源汽车先后纳入交通固定和移动源国内碳交易试点纳入交通运输行业情况总览与特点企业类型细分行业相关业务强制碳市场自愿碳市场代表企业公路客运公交集团、轨道集团、高速公路集团通过安装各种智能交通设施、配置新能源车辆、实施节能举措等多方面减少交通碳排放北京、深圳两地公交、轨道企业参与部分参与CCER项目共享出行出行平台类企业通过共享车辆、单车等方式、引领用户转向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个体出行碳排放不参与部分参与碳普惠项目公路货运快递、零担、整车等运输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升级运输运输及业务模式、利用减碳技术等减少碳排放不参与部分企业正在探索自愿碳减排项目开发,中国邮政表示2025年碳金融取得明显进展航空运输航空客运、航空货运等企业通过可持续航空燃料、机场减排降低飞机燃油能耗和机场自身能耗上海将航空公司纳入碳交易市场,部分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不参与铁路运输从事铁路客运及货运的企业发展多式联运,优化铁路货运布局、用好货运大通道等进行碳减排不参与不参与水路运输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等企业上海将水运、港口纳入碳交易市场不参与国内交通运输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概况8 /LOG2022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9物流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影响巨大且持续增长碳中和目标对供应链物流企业的影响交通运输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23%,是继工业和建筑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根据2019年国际交通论坛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速度,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全球物流碳排放量到2050年将翻一番,从2015年的2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至2050年62亿吨,而我国的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碳排放总量(亿吨)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9092.440%电力201188.2201081.4200977.12020年我国主要行业/领域碳排放占比92.491.991.493.095.198.398.99101.520202021E2009-2021中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单位;亿吨)14%钢铁11%水泥10%交通运输9%其他6%建筑5%石化化工4%煤化工1%铝冶炼注:各行业/领域碳排放量包含消费和工业过程的直接排放道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