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商产业研究院]: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2022-04-15中商产业研究院机构上传
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首页 >招商政策 >正文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22-04-15 17;18一、主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要求(一)“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全省物流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快速涌现,在物流标准、社会物流统计、A级企业评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物流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2590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0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35.3%、16.1%,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6.2%、3.0%。2017年以来,全省物流景气指数保持在52%较高区间,行业活动活跃。全省物流总额中,农产品物流总额1878亿元,占比5.8%;工业品物流总额19471亿元,占比59.7%(其中,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总额占比接近九成);外省流入货物物流总额为8280亿元,占比25.5%,推动形成以大宗商品流通全过程为主的供应链服务供给体系。2.质量效率稳步提升。我省获批全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探索煤炭物流降成本措施。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7.3%,纵向比2015年降低5.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均增幅3.3%,明显低于全国同期7.3%的年均增长,并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运输组织方式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累计完成货运量19亿吨,比2015年增长17.3%。以高价值产品为主的航空物流得到发展,民航2020年货邮吞吐量达到5.9万吨,比2015年增长18%。为适应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邮政快递物流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业务量达到5.4亿件,比2015年增长350%(其中,异地和境外快递占比为88%),快递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农产品流通、工业品下乡等形成良好支撑。 3.基础设施得到完善。2020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47公里,高铁动车全覆盖,与京津冀、西安、郑州形成三小时高铁圈;公路里程达到14.4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44.6公里,覆盖11个市和112个县(市、区),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圈;形成“一干六支”机场布局,通航城市国内69个,国外18个,建立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和3条洲际航线网络,在省内基本形成以干线机场为基础,以支线机场为支撑的航空物流网;中欧(中亚)班列2019年开行107列,比2018年翻一番,辐射至10个国家23个城市,2020年中欧(中亚)班列开行206列,比2019年全年增长92.5%。太原成为首批国家物流枢纽,作用逐步显现,晋中获批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省建成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200多个,大秦、瓦日、侯月和朔黄线晋煤外运主通道运力不断增强,“太原-集宁-二连浩特”中蒙通道、“太原-中卫-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际物流通道助力山西企业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基本建立内外联通的骨干物流网络。4.市场主体集聚壮大。2020年底,全省有A级物流企业69家。其中,5A级3家,4A级47家,3A级17家,2A级2家,全国优秀物流园区4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家,初步体现物流企业大型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涌现出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代表性物流企业。实践中形成多种创新发展模式。一是积极开展物流供应链管理创新。太原市在快消品多仓共配、医药领域单元化配送、家居领域标准化智能化物流等方面,依托新零售、医药、大宗商品、网络货运、跨境电商等物流园区打造供应链。制造业物流方面,太钢不锈实施以基地建设为核心、战略伙伴培育为重点的供应链战略,与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强化战略伙伴关系,探索基于物联网、依托物流企业构建工业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二是积极开展网络货运平台创新。网络货运新业态快速起步,建立集全方位卡车后市场消费服务、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全流程金融风控等为一体的大宗商品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三是积极开展城乡共同配送创新。太原入选首批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依托供销网络开展农资电商运营服务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积极开展物流+新业态。晋城市全域构建了“城际+城市+城乡+镇村+旅游”五级公交体系及乡村物流、旅游运输服务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物流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提升;煤焦钢物流占比大,存在重出空回问题,物流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规模小,集聚度低;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快;物流服务以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功能为主,需加快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全面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二)新阶段面临的良好态势和发展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拓展现代物流发展新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将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在城乡间、区域间、国内国际间实现新的均衡布局。山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处于“一带一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流通要素交汇,发展潜力巨大。迫切要求现代物流顺应市场供需空间格局变化,优化调整要素布局和流向组织,拓展网络化发展新空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求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省积极打造十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现代物流与制造、农业、商贸等深入融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现代物流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将产生规模扩张和品质升级的庞大消费需求,迫切要求建立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撑和引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连接商品生产、消费全过程,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现代物流加快技术创新和业态升级。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智能装备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深入推进,为现代物流组织方式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迫切要求现代物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二、精准聚焦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物流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积极构建“1359”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设施网络化、平台智慧化、产业融合化、内外一体化,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水平,培育集陆空合作、铁海联运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新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北方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融合联动共享。以多式联运为切入点,强化物流枢纽建设,健全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物流与交通融合联动发展新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为途径,促进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等联动协同发展。——坚持短板查补导向。突出项目支撑,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完善、智慧物流设施建设、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等为重点,实施物流提升工程,促进物流高效、绿色、协调发展;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业物流,提升全省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坚持业态模式创新。全面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积极推动物流业迭代更新,大力发展“六新”物流;加快推进物流适应新型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物流管理创新,切实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绿色安全发展。坚持树立低碳环保、绿色安全发展观,全链条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维护物流安全,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定位重要生产资料流通中心:发挥我省地处黄河(青银)物流大通道与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交汇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煤炭、钢铁、焦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流通基地,积极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工业品山西分拨中心。特优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我省特优农产品产地优势,叠加国家农高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山西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和平台优势,布局建设“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专业物流基地,打造覆盖全国的特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特优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一带一路”重要集散中心:发挥山西至二连浩特、霍尔果斯、满洲里通道优势,建设装备制造、铸件等十大出口基地,持续扩大明斯克、莫斯科等固定班列开行规模,开通乌克兰固定班列,“十四五”末力争实现中欧班列本省产品发运超800列。(三)发展目标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互联网+”新业态,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到2025年,力争在物流降成本、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成效,基本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成为物流强省和物流创新发展示范省。——物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省物流总额达到5万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物流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确立。——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基本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货物周转量突破8000亿吨公里,航空货运吞吐能力突破10万吨,培育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推荐优秀园区成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物流组织效率全面提升。全社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公铁联运量达到5.6亿吨,铁水联运量达到3.5亿吨,快递业务量达到9.5亿件。——物流服务品质显著增强。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物流国际化运营组织水平和通关便利化程度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立“全链条、大平台、树标准、创模式、优环境、促民生”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创新、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创新、陆港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四大创新领域,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通汇聚,山西现代 物流实现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建成立足山西、引领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物流发展标杆省份。三、优化空间结构,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适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扩大内需战略和流通体系重构要求,积极构建内外联通、高效协同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向以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海陆空统筹布局方向转变。(一)优化物流空间布局聚焦双循环战略需求,实现省内物流通道与国家物流通道有效衔接,精准布局物流枢纽,以信息化为抓手,构建“1359”物流新格局。“1”是建设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3”是建设大同、临汾、长治三大区域物流枢纽,“5”是布局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品五类专业物流基地,“9”是畅通九条物流大通道。1.打造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突出数字经济引领,鼓励“互联网+”物流创新,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中枢。加快物流枢纽设施群建设,实施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新建国际监管场所、国际邮件互换局扩容升级等重大项目。依托太原市、晋中市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山西综改示范区“2+9”千百亿产业集群,以及陆港、空港、口岸、保税、跨境电商等资源和集聚优势,增强物流服务新兴产业能力。运用大数据提升物流中转集疏、分拨配送能力,形成快速响应的城市配送物流枢纽。2.建设三大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大同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统筹朔州物流发展,强化陆港、空港、口岸、铁路、高速公路、管道等物流设施联网协同,加快构建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