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博览财经]: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2022-03-16天天博览财经从***
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影响中国政策*查看往期第2873期2022-03-16(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主编点评【本期主编】:天天《买!买!买!资本市场“双11+618”打折大促销......》:段永平先生这类“大鳄”是对血腥味很敏感的,这不,就在“连续几天打球,没时间看市场”之虞,“突然”发现Ten·cent跌成five·cent了,立马决定把抛售苹果得到的“盈利”全部用来买“鸟厂”(据说是连跌几天,已经把“我”跌没了),而且15日当天表态“明天就买”! 热点聚焦买!买!买!资本市场“双11+618”打折大促销......【研究员】:田文如果你认为官方公布的前俩月“暖意浓浓”的经济数据,“不过是‘数字维稳’”,那么,段永平中意的“血食”,你可能就吃不上了! 【政策解读】全球市场风险释放还在扩散。从原油到股市,乃至黄金,诸多投资人都开始减少多头头寸。一场大型的“资本献祭”活动,正在全球上演......博览财经分析认为——在A股这边,沪指逼近3000点,中丐股遭狙杀,一个大大的“坑”已经挖好,至于究竟是不是“黄金坑”,“坑”里有没有“黄 金”,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有关方面公布的前两个月经济数据了——●如果你相信“前两个月数据印证了中国经济‘确实回暖’”,那么,现在“坑里的”就是“黄金”;●如果你认为“这不过是‘数字维稳’”,纠结于“为什么水泥需求同比下降17.8%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还能大幅正增长”、“为什么专用设备增加值同比不到10%,制造业投资能有20%的增长”的疑问,等你“弄明白”了,“坑”也就填平了......段永平先生中意的“血食”,您就吃不上了!献祭与血食:全球政治格局与经济重构...... 打碎有个你,打碎一个我,再和和在一起,重塑一个你,重塑一个我。◆全球市场,是裹挟在大国/军事集团的政治势力版图“重构”画皮下的“经济、金融利益(仓位/配置权重)”的再调整;◆国内市场,则是包装在“稳增长”大旗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本力量的“驯化(去扩张的野蛮性,增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性/服从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A股‘看起来’要比美股跌得更凶”?除了“预期上的反差”:拉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持续下行但还算“稳健”;而且从指数上看,相较美股,A股确实也“没怎么涨”(个股就不比较了,谁还没几个“X年 N倍”的妖孽啊?只不过A股的稳定性太差,飙升之后往往就是老实不客气的快速割国内有限的韭菜,不像人家大老美,为了尽可能多的收割全球无限供应的韭菜,可以把“牛市”做得更大一点,更长一点,说白了,能够操控的金融资本范围、力量,不在一个数量级,反差太大,其实也没啥可比性);关键在于二者的“经济基础”不一样:美国的美股(金融资本市场),就是它的GDP,资产涨价(增加投资人的消费潜力与意愿),就能带动它的GDP;而中国的GDP,还是老老实实、稳扎稳打的靠“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打工、赚工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市场“事实上的割裂”——经济数据很好,但对不起,股市往往一直躺平、疲弱,甚至暴跌;或者股市、楼市,金融资本市场狂欢,但却不能“支持实体经济”,反倒是“抽血/脱实向虚”...... 现在,高层的政策架构、制度设计,是“让金融为实体经济‘输血’”,或者说,资本市场得“过一段‘紧日子’,苦一苦自己”,等待实体经济复苏、复兴,再来“反哺”资本市场,形成“新条件、新形势”下的“良性循环”;但显然,这个过程总会有人“付代价”,好在,在国内市场,这个过程不会太“让人难以承受”,也不会太长(太长的话,都被整嗝屁了,还谈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消费?);......这就是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的最新格局,也是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主旋律”。对A股市场的判断,我已经很明确的强调过:沪指3200以下,创指2500以下,慢慢 抄底、仔细捡漏,等待二季度/最迟下半年的“回报期”。但当前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观察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大撤退”尘埃落定、风险出清——●投资人既不必恐慌:拜登要避免“三战”,中国要争取“廿会/5.5%”,长期看,都还是“有底”的;●也不要盲动:各路资本纷纷减少“风险头寸”,这个过程还得“宣泄”一段时间,抄底得一点点来,逐步加;段永平先生这类“大鳄”是对血腥味很敏感的,这不,就在“连续几天打球,没时间看市场”之虞,“突然”发现Ten·cent跌成five·cent了,立马决定把抛售苹果得到的“盈 利”全部用来买“鸟厂”(据说是连跌几天,已经把“我”跌没了),而且15日当天表态“明天就买”!【热点评论】新华社、统计局、段永平,都来“维稳/救市”了...虽然中国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制造业主导”,稳增长的核心就是稳住实体经济,但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期与信心”。在房地产市场已经“服软”,开始需要“政策呵护”之际,权益市场就不能再生乱!沪指3000点,虽然没啥“技术含量”, 但却有着“预期标杆”的潜在影响力,于是乎,各方力量的“稳定性”动作开始呈现......新华社:破“美式迷信”,走中国金融之路!15日,新华社客户端发文《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据新华社报道,该书摘编自《本原与初心》,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道路丛书,作者张云东,系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此文并非“针对如今某些热点事件、新闻”的“应时之作”,而是“有关方面”对全球金融大格局、中国经济/金融未来路劲等“大是大非”的宏观判断(如批判“经济金融化难以为继”、中国应该坚持“制造业立国”等)。但新华社“选”在如今这个“热点当口”予以刊登,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如该文作者所言“我们必须来一场思想解放,破除金融发展路径上的‘洋迷信’、‘洋八 股’”;而类似的声音,也出现在1、2月A股“离奇的比美股跌得多”之际,彼时“有关方面”就有“国内机构过度传递了海外市场负面情绪”的言论。而该文“鲜闻有人因使用衍生品而躲过了风险劫难,却屡屡看到欧美金融巨头因衍生品交易被断送或遭受重创”的经验总结,显然对刚刚经历“青山妖镍”风波,又陡遭“中概股”冲击的国内金融市场而言,仍然是“苦口良药”:在享受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红利+美国资本高杠杆红利”加倍的宠溺之后,要支付的成本也必然是倍增的!统计局“绝非仅仅是维稳”!财政发力、基建大涨!或许是A股持续的崩跌、沪指逼近3000点,与统计局“中国经济呈现出‘真正的暖意’”,给投资人的情绪反差太大,坊间甚至出现了“有统计局在,央妈可以歇歇了(央行15日增量平价续做到期MLF,并未降息)” 的调侃。但如果你仔细端详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再想想“从政策出台-落实-见效”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有关方面“能够努力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承诺,绝非仅仅只是“释放暖意”的维稳之言。前两个月的数据当中,投资中基建贡献大幅提升;工业生产景气依然在上游;消费受到油价上涨支撑。尤其是,此前一直偏弱的基建投资,终于出现了大幅提升,显然,“提前2个月发力”的财政,已经进入了“政策效果证实期”;而“拖后腿”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以3月初“郭主席强调‘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根本扭转’”为标志,大约1-2个季度之后、也即最早在下半年,会看到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企稳/回升”。至于“为什么水泥需求同比下降17.8%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还能大幅正增长”、“为什么专用设备增加值同比不到10%,制造业投资能有20%的增长”的疑问,相信不久就会有“权威人士”来给你解盘...... Ten·cent跌成five·cent:段永平“明天就买”!15日腾讯控股收跌5.42%,从最高点至今跌幅也基本“腰斩”,恒生科技指数近一年内的跌幅已接近60%。此时,段永平开始抄底了:14日表示“本周五加仓腾讯”,15日则急不可耐的宣布“明天就买,不等了”!更多机构则坚称“坚信优质互联网个股的长线投资价值”!诱发腾讯重挫的,既有中丐股腰斩的大环境,也有“腾讯此轮裁员比例将会高达30%~50%”的传闻。但相对公允的分析认为“有关裁员的传闻夸大了腾讯面临的风险”:相关分析指出,相较于近年来“快进”的字节跳动,其去年各业务20%左右的“综合裁员比例”,腾讯对新业务的探索以及人员扩招都相对保守,以此推测,腾讯的合理裁员比例应当低于字节的20%。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出现诸多利空传闻,离不开当下行业大环境下行以及互联网公司股价缩水,市场悲观预期较重。但这对段永平这些“手握重金的大佬”而言,恰恰是血食的机会!【风险监测】本土确诊病例高增,消费复苏继续受阻【风险关注】3月1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60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95例;本土病例3507例。 【舆情导向】多机构认为疫情或是今年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国内疫情防控短期或仍难以松懈。【传导逻辑】 【影响范围】A股(防疫概念);经济数据【风险级别】★★★★风险标注说明:★★★★★★★★★★★★★★预期程度符合符合符合超预期超预期影响程度小中大中/大大 【扩散时间】中期(短期疫情或继续发酵)【策略提示】2022年我国或面临比2021下半年Delta传播时更加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疫情防控加码将对国内经济复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服务类消费行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A股中消费板块(酒店、旅游、餐饮、航空等)或受到一定冲击。不过在稳增长压力下,后续政策或将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经营压力相对较大的中下游制造业及服务业或将率先受益。 另外,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可持续关注疫情相关的抗原检测、口服药、疫苗等相关投资机会。【申明】:凡注明“博览财经分析”、“博览财经研报”、“博览财经观察”均为博览财经独家原创;注明“博览财经消息”、“博览财经报道”均是博览分析员对公开信息的选择性去粗取精,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情报,不能等同新闻传媒。凡注明“博览财经特稿”的文章,是博览财经承接原作者拟表达的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汇编与整理,请原作品作者与我司联系稿酬。无论原创或提炼的研究资讯,在研究分析、提炼过程中,所引用或注明的全部或部分公开信息,博览财经只保证其来源的客观性,对引用公开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客户有权索取全文信息来源。对接触到本内容的对象所做决策,不承担任何责任。制作:武汉博览财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电话:027-87780070027-87800686Email:bolan@bolaninfo.com站长统计【热点聚焦】

你可能感兴趣

hot

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博览财经2022-04-08
hot

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博览财经2022-07-08
hot

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博览财经2022-06-15
hot

博览财经中国首席财经

博览财经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