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2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202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202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 ——新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变局与应对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 二〇二一年七月 项目概览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09年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旨在以一种开放式的科研组织模式,凝聚海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洞见、短期政策对策及长期改革治理建议,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基于中西合璧、优化整合的方针,高等研究院依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组建了阵容强大的课题组成员团队,包括曾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的国际资深专家,原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以及20多位获得国际国内顶尖大学博士的高级研究人员,包括2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5位终身教职教授。与此同时,高等研究院下设有数据调研中心、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卫生经济与老龄化研究中心等10多个中心也将从不同方面为本项目提供研究支持。 作为课题组的成果体现形式之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坚持以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方法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力求体现以下特点:一是构建完善多部门大型量化准结构性宏观模型(IAR-CMM):充分考虑中国元素,内含多个板块,板块对接时会把其它板块的结论嵌入到该板块中去,使之短期政策应对变量与长期改革参数在所有板块中具有自洽性和内在一致性,以此达到宏观总体一般均衡和综合治理;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采集和整理的严谨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内在逻辑分析及历史视野比较分析,做到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三个维度的结合: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以体现“六性”:科学性、严谨性、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和思想性;三是不只是大概率的点预测,更多的是考虑规避和防范一旦出现后果严重的小概率事件和如何应对已有显著迹象的大概率系统性风险,以及进行稳经济的各种情景分析和反事实分析:对不同风险和政府不同增长目标给出应对力度和备选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既考虑到短期波动风险、趋势性和周期性因素的交互叠加和相互作用,也关注中长期制度性,结构性改革及其向纵深推进的方式。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每年以季度为出版频率,一年4期,得到“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理论经济学上海市高峰II类学科建设计划的支持。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 课题组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与我们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 报告摘要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反弹势头良好,宏观指标稳步复苏,消费潜力稳步释放,投资平均增速持续回升,劳动力市场持续回暖,进出口增速持续攀升,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宽幅双向波动,预计全年GDP增速9.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受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高企和我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保持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尤其是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国际上各种不利因素与国内深层次问题叠加的复杂性、长期性,对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有准确预判,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局面的准备。 从内部来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严重,农民工提高了社会总劳动生产率,但仍需提高流动性;劳动力市场教育错配突出、对工资影响显著;老龄化势头明显,养老形势严峻。资本市场风险扩大,家庭部门杠杆率继续攀升,由此产生的还贷压力和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造成双重挤压;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与上年持平,但仍处于近年来高位,企业债务风险仍未充分释放;融资约束下的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银行效率下降与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恶化,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持续加大,鉴于其债务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警惕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所造成的损失。普遍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已严重损害金融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从而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现阶段,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进展迅猛。而私营部门数字金融资产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这不利于长期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如何合理监管数字金融资产,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私营部门自主创新,是中国当下面临的一个挑战。 课题组充分重视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对不同情景下的经济走势、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治理,有如下主要结果和观点。基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IAR-CMM)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课题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9.3%,CPI增长0.9%,PPI增长5.3%,GDP平减指数增长2.6%,消费增长12.6%,投资增长7.5%,出口增长19.6%,进口增长27.6%,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将在6.5附近宽幅震荡。考虑到外部环境恶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景气度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国外疫苗接种有效率不及预期等因素,课题组作出如下5种情景分析: 1)情景I――外部环境恶化,保守悲观情形下,假设出口增速较基准下降1.0个百分点,导致进口增速较基准下降1.6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速下降至9.1%;悲观情形下,假设出口增速较基准下降1.9个百分点,导致进口增速较基准下降3.0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速下降至8.9%。 2)情景II――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保守悲观情形下,假设PPI增速上升至6.6%,较基准情形上升1.3个百分点,导致全年GDP增速下降至8.6%;悲观情形下,假设PPI增速上升至7.4%,比基准情形上升2.1个百分点,导致全年GDP增速为8.2%。 3)情景III――房地产景气度下降,适度降温情形下,假设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202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低于基准1.5个百分点,GDP全年增速为6.9%;大幅降温情形下,假设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202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低于基准3个百分点,GDP全年增速下降至8.1%。 4)情景IV――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保守悲观情形下,假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在基准情景下增加0.1个百分点,全年GDP比基准情形下降0.3个百分点,为9.0%;悲观情形下,假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在基准情景下增加0.3个百分点,全年GDP比基准情形下降0.5个百分点,为8.8%;假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在基准情景下增加0.5个百分点,全年GDP比基准情形下降0.7个百分点,为8.6%。 5)情景V――国外疫苗接种有效率不及预期,悲观情形下,对出口增速的影响较基准下降4.1个百分点,进口增速较基准下降6.4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速下降至8.8%。 课题组就各种假设情景探讨了政策力度的选择。根据IAR-CMM量化准结构模型的分析,为了达到基准情景下9.3%的经济增速,不同情景下所需的政策力度分别为:(1)情景I(外部环境恶化)的保守悲观情形下,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1668.9亿元,超过预算赤字4.67%,全年赤字率约为3.3%;悲观情形下,货币政策需要降准1次50个基点,并且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3337.8亿元,超过预算赤字9.4%,全年赤字率约为3.4%。(2)情景II(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下,货币政策不需要在基准政策的基础上作出额外调整,但在保守悲观情形下,财政赤字需要增加7523.5亿元,超过预算赤字21.07%,全年赤字率约为3.8%;悲观情形下,财政赤字需要增加10867.3亿元,超过预算赤字30.4%,全年赤字率约为4.1%。课题组并不建议在经济增速已经较快的情景下采用如此激进的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来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速。(3)情景III(房地产景气度下降)的适度降温情形下,货币政策需要降准3次,每次50个基点,并且财政赤字需要增加10013.4亿元,超过预算赤字28.1%,全年赤字率约为4.0%;大幅降温情形下,货币政 策需要额外降准4次,每次50个基点,且财政赤字需要增加20026.9亿元,超过预算赤字56.1%,全年赤字率约为4.9%。此时增速下探幅度虽然较大,但由于政策长期副作用较大,课题组也并不建议采用如此激进的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速。(4)情景IV(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保守悲观情形下,财政赤字需要增加2503.4亿元,超过预算赤字7.0%,全年赤字率约为3.4%;悲观情形1以及情景V(国外疫苗有效率不及预期)下,货币政策需要降准1次50个基点,且财政赤字需要增加4172.3亿元,超过预算赤字11.7%,全年赤字率约为3.5%;悲观情形2下,货币政策需要降准1次50个基点,并且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5841.2亿元,超过预算赤字16.36%,全年赤字率约为3.7%。 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要素驱动红利大幅下降。支撑要素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红利日益衰减,面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家庭部门债务持续攀升、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关键高新技术瓶颈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亟待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二是长期受益的全球化红利减弱。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变局的演进,一些大中型经济体开始实施“产业备胎战略”,中国亟需挖掘内需潜力;三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脱钩的态势短期内恐难以扭转。尤其是一些核心、关键领域高新技术的短板,使得中国经济的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此外,短期看,由于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今年以来快速上升,使得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成本激增,导致很多企业的经营利润下降,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受到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冲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需求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以及更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实现。 结合短中长期的视角来看,课题组对中国如何通过供给侧、需求侧和国际循环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以下主要观点和建议: 1.深化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参与乃至引领全球经贸规则升级,倒逼国内经济改革深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规则制度基础。当前,世界各国围绕全球经贸规则的博弈日趋激烈,新冠疫情又推高了全球经贸合作的壁垒,同时新技术革命也推动新领域的规则、标准不断出台,这些都要求中国必须深化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更高标准贸易协定,在参与乃至引领相关领域更高标准的全球性经贸和投资规则设计、调整的过程中,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并倒逼国内经济改革深化,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政府补贴等领域的新型规 则设计,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实现商品服务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2.充分发挥市场、民企的活力优势,激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动力,大力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弹性和竞争力。受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及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世界各国纷纷重新审视自身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问题,在地化、多元化建设正成为各国进行产业再布局的重点考量,加上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脱钩和对特定企业的所谓制裁等,使得中国深度嵌入并曾受益其中的区域和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受直接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同样需要思考如何来提高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弹性和竞争力,以稳定的价值链来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通路,以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来落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来看,这需要从民企主导技术创新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