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WWF]: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21-02-01WWF李***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20年1月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该报告由以下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目录摘要 1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标 163. 中国城市面向2035规划中提出的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愿景 173.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相关要求 183.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相关要求 203.3 中国城市面向2035规划中的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内容 244. 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与指标研究 274.1 碳减排 294.2 可再生能源发展 324.3 建筑可持续发展 374.4 改善环境质量 404.5 绿色城市交通 434.6 生态保护与韧性 475.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 505.1 碳减排 505.2 可再生能源发展 505.3 建筑可持续发展 535.4 改善环境质量 545.5 绿色城市交通 605.6 生态保护与韧性 666. 结论: 通过规划手段促进面向2035的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746.1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指标 746.2 将各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75主 编 :杨宝路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 所 长 副研究员项目指导:李海龙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 副主任 研究员编写组成员 :于枫垚 林 溪 方 丹 李宗真项目管理 :王伟康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项目主任李 瑛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高级项目专员刘笑宇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高级项目专员刘 倩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助理项目专员版权所有: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简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是由全国从事城市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部门及科研、教育、企业等单位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法人社团,是发展我国城市科学研究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的宗旨是为适应我国健康城镇化和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组织并推动会员对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三十余载聚焦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成果积累,通过建立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网络,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依托深厚广博的科研资源,凭借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库,引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城镇化。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简介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为此WWF致力于:保护自然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型消费的行动。 摘要 ABSTRACT 1摘要2035年是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节点。习近平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与中国承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各城市在面向2035年的规划中,普遍突出了对低碳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了“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专门写入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章节,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即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预计2025年前达峰,至2035年,控制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5%左右。这在国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尚属首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标体系中,“坚持绿色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42个指标中占11个。《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绿色生态指标在38个指标中占17个,蓝绿空间占比、保护碳汇空间、海绵城市、使用绿色建材、智慧运营和管理等内容,目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项目主要以2035年城市发展愿景为基础,致力于在前瞻性研究的方向,总结和提出城市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原则、策略和建议,并介绍国内外相关案例。 2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摘要 ABSTRACT 31. 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与指标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城市解决方案、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案,本研究从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效、空气污染、协同效应、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综合考虑,着重选择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筑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城市交通、生态保护与韧性城市这六大领域开展研究,探索各领域发展愿景,发现国际城市在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领先或有创新性的发展目标与指标。表: 城市可持续发展各领域愿景与指标领域发展愿景主要指标碳减排• 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普遍提出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愿景• 国际典型城市提出未来人均碳排放逐步降低的发展愿景• 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年份• 达峰后的目标• 单位碳排放可再生能源 发展• 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中国提出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战略目标• 可再生能源供电指标• 可再生能源总量与占能源消费比例建筑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提升•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大幅提高•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 绿色建筑达到星级标准的数量•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 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 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 建筑能耗改善环境质量•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北京:2035年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水环境:水质优良比例,径流污染控制率,水资源再利用率• 大气环境: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臭氧• 固废与土壤:垃圾回收资源化利用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绿色城市交通• 提升交通可达性• 绿色出行、公共交通、新能源交通• 智慧交通• 路网密度•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绿色出行交通方式占比• 新能源机动车推广指标生态保护 与韧性城市•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生态空间占比•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防灾减灾目标2.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路径与实施策略(1)碳减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碳减排与峰值管理目标。上海是中国首个将碳排放峰值目标和2035年峰值下降目标明确写入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提出,上海将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产业和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出行,全面降低碳排放。全市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35年控制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5%左右。推进都市圈发展,扩大城市规模促进碳减排。纽约是全美碳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美国平均水平低71%。因此通过扩大城市规模,接纳更多的人口,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金融创新,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2013年,哥德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行绿色债券的城市。绿色债券是世界银行2008年设计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工具。截至2016年3月,哥德堡市已经发行了价值4.1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为该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项目的特殊部分提供融资,并在该市的金融和环境部门之间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2)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温哥华提出到2030年,使用的能源55%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之前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哥本哈根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燃料比例提高到50%,2050年实现无化石燃料。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深圳是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为创建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深圳先后实施了太阳能屋顶和屋顶发电战略,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3)建筑可持续发展全面推广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上海通过依托绿色生态城区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高星级发展,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应用,加强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至2035年,实现符合条件实施装配式建筑覆盖率100%、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推动从耗能建筑向产能建筑升级。住建部数据显示,中国的广义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从“耗能建筑”向“节能建筑”、“产能建筑”的转变,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中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应用面积为17.9亿平方米,城市新增光伏建筑应用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并作为建筑组成部分的技术,电池作为建筑物外部结构的一部分,既具有发 4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摘要 ABSTRACT 5电功能又具有建筑材料的功能。(4)改善环境质量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尽快弥补环境质量短板。北京以超常规的速度和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将着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和举措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专门章节,并提出了力度较大的环境治理目标: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中国政府提出,46个重点城市2035年全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达国际水平。2019年,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以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为目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目标:至2035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实现固废分类收集全覆盖。通过污染治理提升城市活力。首尔致力于水环境的保护和城市活力复兴。在2002-2006年间,首尔通过实施清溪川修复计划,治理了清溪川污染,改善了微气候,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增加了城市活力,促进了绿色交通出行,保护了历史遗产。首尔将进一步推动整个汉江流域的环境保护治理和城市活力建设。《首尔总体规划2030》中提出,创造一个健康的城市,让市民有充足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大自然。(5)绿色城市交通通过规划明确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荷兰、挪威、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先后宣布了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将在2025-2040年之间全面禁止传统燃油车的销售。海南省2019年3月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在中国国内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力争2030年全省汽车清洁能源化达到国际标杆水平。在城市规划中超前布局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及建设标准。2019年韩国发布“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宣布韩国将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引领全球氢能市场发展。到2040年,将分阶段生产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了保证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正常运行,韩国政府将通过为汽车加氢站提供补贴、放宽管制等措施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2040年,加氢站将从现有的14个增至1200个。规划设计未来绿色智能交通系统。雄安新区目前已在无人驾驶、智能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始了前瞻性的有益尝试。未来,雄安新区的智能交通建设将致力于搭建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示范应用共享化智能运载工具,打造全局动态的交通管控系统。制定促进绿色交通发展的需求管理政策。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通过收费的措施,鼓励人们考虑通过使用替代路线避免拥挤区域、调整出行时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多人共乘一辆私家车。伦敦2003年开始向所有进入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