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政法大学]: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出品:《性 / 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组日期:2020 年 12 月策划:沈飞飞、徐偌芃、张志敏、胡影、瞿梦圆统筹:沈飞飞指导:刘小楠访谈:沈飞飞、徐偌芃、张志敏、胡影、瞿梦圆、李宇、杨阳、孔雨雪、曾诗雨、黄译凡主笔:沈飞飞、徐偌芃、张志敏、康子豪翻译:杨一帆、黄译凡设计:庄庄校对:沈飞飞视频:黄译凡@《性 / 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组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请注明出处。致谢感谢所有问卷填答者和访谈受访者的勇气、努力以及对性 / 别少数群体研究的支持,感谢所有帮忙推广问卷的个人、高校性 / 别社团和关注教育权益的社群服务机构。本报告有完整版(中文)、简版(中文和英文),若有差异,请以完整版(中文)为准。扫码关注“SOGIE研究组”,后续将在公众号上发布其他版本的报告。本研究组由中国政法大学刘小楠教授指导,主要由法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生组成;本报告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同语举办的第六届多元性别法律政策研讨会上发布;完整版的中文报告发表于《反歧视评论》第八辑。 一、研究背景 2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方法 4四、校园暴力与欺凌 8五、平等受教育机会受损 16六、性与性别平等教育失衡 20七、对策建议 26八、参考文献 27九、附录 29目录 2一、研究背景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1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贫困和不利地位的个人和群体而言,教育具有帮助其改变自身状况的重要作用,弥合社会阶层间潜在的分裂趋向。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个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是其他人权实现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和事实基础。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其更是实现全社会平衡充分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手段和保障,毫无疑问,受教育权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共识和普遍性的权利之一。对属于社会少数群体的性 / 别少数者而言,受教育权对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和核心作用。作为一项人权的受教育权,其基本内涵指向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国家应当承担的义务。2《世界人权宣言》第 26 条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 13 条规定“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可见该权利为所有人均应当享有之权利,且最终目的为使所有人能够享受到与自身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并同时要求国家为权利实现提供相关环境或条件。然而,在教育领域中,性 / 别少数者的合法权利缺乏有效法律保障,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各种形式的暴力和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研究显示 40.2%(N=19148)性 / 别少数者反映在学校遭受过不友善对待,其中有些人遭受过身体暴力、被禁止参加集体活动、被要求叫家长见老师、被要求不再去学校、被建议转学、辍学或被驱逐以及遭受性骚扰。3这些广泛存在的歧视和不平等侵害了性 / 别少数者的受教育权,阻碍着性 / 别少数者的个人发展。消除对性 / 别少数群体的暴力与歧视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国家的法律义务。根据国际人权法,性 / 别少数者有权接受不受暴力和歧视的教育,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世界人权宣言》与核心人权公约规定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人权条约机构在其一般性评论、结论性意见和看法中,也确认各国有义务保护每一个人不受基于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歧视。性 / 别少数者的受教育权应当得到同等的保障。二、文献综述国内学界涉及部分群体受教育权实现和保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顺性别女性及少数民族等社会群体。在留守儿童、流动人员随迁子女、残障人、女童、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实现和保障方面,已有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处于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等特定受教育阶段中的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的实现和保障状况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研究。与之相反的是,作为社会中最为边缘和弱势群体之一的性 / 别少数群体,对于其受教育权实现和保障之状况,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较为缺乏。在笔者视野范围之内,仅有刘小楠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文献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跨性别者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法律保障,并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校园暴力与欺凌、性和性别 3平等教育、校园设施和活动以及学籍、教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性别标记修改五个方面对跨性别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政策建议。4尽管缺乏对于性 / 别少数者受教育权实现和保障的系统性研究,但国内学界对于性 / 别少数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典型问题和困境已有一定研究。董晓莹指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性暴力,针对性 / 别少数群体等校园边缘群体的校园性暴力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不利于阻止校园性暴力的发生。5魏重政等发现,同性恋学生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比例显著高于双性恋学生和性倾向不确定的学生,跨性别学生比例高于男性学生,男性学生高于女性学生,性 / 别少数群体学生所遭受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与其抑郁情绪和自杀相法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6方刚认为,性别暴力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加以扩展,包含基于性倾向、性别表达和性别选择的暴力,对于校园性别暴力的规制应当重点关注针对校园边缘化群体的暴力与欺凌。7郭凌风等发现,性倾向、性别表达等内部因素和污名化等外部因素构成性 / 别少数学生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危险因素,同时,负面的校园环境氛围将会加剧这一负面结果。8胡春梅等发现,接近 50% 的中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与欺凌,同 / 双性恋的性倾向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间呈现正相关关系。9罗鸣发现,在风险行为和负面情绪程度方面,遭受过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性 / 别少数学生高于未遭受者,曾目击针对性 / 别少数学生的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性 / 别少数学生高于未目击者,而友善的校园环境则有助于减轻负面影响。10由此可见,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性 / 别少数群体在校园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其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概率相较其他人群高出很多,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此外,也有相关研究指出,在校园暴力与欺凌中,存在一类较为特殊的校园暴力,即学校、教师和其他组织通过其与学生间的不对等权力关系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侵害的制度暴力。11此类暴力的核心在于某个主体通过制度性手段不合理地剥夺了受教育者应当享有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改善性 / 别少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方面,郭凌风等发现,系统的性教育是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性 / 别少数学生态度的有效手段,对于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和欺凌具有积极意义。12在 1992 年,学者刘达临在《中国当代性文化中》报告了源于全国范围的两万多例“性文明”调查的样本成果梳理,在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褒奖,这可以视作国人正从较为保守的思想中走出,开始迈向科学了解性的理性开放状态。13郭凌风等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18 年《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全面性教育”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对于性 / 别少数群体的态度,营造多元包容的校园氛围,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14然而,我国的性教育至今还处在基础的发展阶段,远未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15“全面性教育”依然是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总而言之,性 / 别少数学生在受教育权实现和保障过程中成为校园暴力与欺凌指向的主要对象之一,且校园暴力与欺凌对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各类校园暴力与欺凌中,制度暴力严重影响了性 / 别少数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现有研究同时发现,系统、全面的性教育的缺失对预防和治理针对性 /别少数学生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可能将这种消极影响的范围扩展至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上。因此,本研究从校园暴力与欺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性与性别平等教育三个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力图对性 / 别少数学生受教育权实现和保障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困境做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现有法律政策体系,提出促进性 / 别少数者受教育权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4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性 / 别少数者在受教育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调查。(一)研究对象的来源问卷调查采取了线上问卷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多重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转发功能,采取滚雪球的方式获取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对象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线填答并提交问卷。滚雪球线上调查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对象的来源和构成,根据对样本构成的分析,调查样本多是大学本科生。由于此类研究对象大都比较顾及隐私,行事较为低调,所以通过与高校性 / 别社团、关注教育权益的社群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推广调研,利用其平台和影响力尽可能广泛地推动问卷的分发和填答。在调查问卷的末尾,受访者可以选择是否提供个人联系方式、自愿接受访谈。在成功提交问卷的1501 位调查对象中,有 425 位留下了个人联系方式。研究团队根据问卷调查对象是否遭受过校园暴力与欺凌、是否在平等受教育机会上遭受过歧视、是否接受过性与性别平等教育等描述状况,优先选择经历较丰富的调查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调查对象的性别身份、性倾向身份和当下接受的教育程度后,生成了访谈对象的名单。访谈员通过调查对象留下的联系方式与其联系,如果得到对方许可,则通过线上语音的方式,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开展一对一的深入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共联系了 51 位调查对象,成功完成 32 次访谈。(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1.样本数量网络问卷自 2020 年 2 月 25 日开放填答,截止到 3 月 16 日,在 20 天的时间内共收到了 1693 份问卷。因为问卷调查的是在中国大陆地区就读的性 / 别少数学生的在校经历,因此排除 192 份顺性别异性恋学生和不在大陆地区接受在校教育的性 / 别少数学生后,共获得有效问卷 1501 份,有效问卷率为88.66%。共访谈 32 人,全部为自愿接受访谈并留下联系方式的问卷填答者。 52.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根据在线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见图 1、图 2),填答者的年龄为 10-31 岁,年龄均值为 20.77 岁,众数为 20 岁。其中,0.13%(2 名)的填答者是小学生,1.67%(25 名)的填答者是初中生,0.73%(11名 ) 的填答者是中专 / 技校 / 职高生,10.46%(157 名 ) 的填答者是普通高中生,4.53%(68 名 ) 的填答者是大学专科生,70.82%(1068 名 ) 的填答者是大学本科生,10.26%(154 名 ) 的填答者是硕士研究生,1.4%(21 名)的填答者是博士研究生,因此本调查大部分样本是就读于大学本科的学生。1200100080060040020006821154157112521063 6图 3 和图 4 分别显示的是样本的性别身份和性倾向,可以看出,样本在性别身份和性倾向的构成方面多元程度较高。从全体样本的性别构成来看,顺性别者占了绝大多数(85.74%),其中顺性别男性和顺性别女性分别有 647、640 名,此外,还包括数量较少的跨性别男性(67 名)、跨性别女性(50 名)和其他性别者 (97 名 )。在 1287 名顺性别者的性倾向构成上,同性恋占比最高(59.36%),其次是双性恋(27.66%),泛性恋所占的比例排在第三位(6.53%),此外还包括较低比例的无性恋(1.63%)、性倾向不确定者(4.35%)和其他可能存在的性倾向身份 (0.47%)。42.64%43.10%3.33%4.46%6.46%59.36%27.66%6.53%1.63%4.35%0.47% 7从问卷填答者的籍贯地分布(见图 5)可以看出,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覆盖了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之外的全部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图 5 中的纵轴从上至下,按照各地区填答者在全体样本中所占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本次问卷调查覆盖的所有 31 个区域。来自广东省的填答者在全体样本中所占比例超过 10%,来自山东、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和湖南的填答者在全体样本中所占比例处于 5-10% 之间。而来自这七个省市的填答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