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天风证券]:郑真真:从人口数据看教育发展和性别平等-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郑真真:从人口数据看教育发展和性别平等-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2021-05-11天风证券望***
郑真真:从人口数据看教育发展和性别平等-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中国社科院郑真真研究员从七普结果显示的高等教育人口明显增多出发,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发展、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差异情况。郑真真研究员认为不仅要关注总人口和平均指标值的变化,还要观察比较男女两性差距,分析差距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原因,采取干预或扶助措施,才能保证发展进程中的性别平等,避免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人口数据看教育发展和性别平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郑真真核心观点:1.男女受教育程度持续缩小:进入21世纪后,受教育程度的男女差距明显持续缩小,两性比例差距较大集中体现在老年人口的文盲比例2.高等教育女生比例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和中国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高于男生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国并不例外3.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20世纪50-70年代更多男性受益于扫盲和初等教育的普及,反映了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性别不平衡问题4.两性差距:应通过数据观察比较男女两性差距,分析差距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原因,保证发展进程中的性别平等中国人口正在从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型,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的主要体现。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既反映了妇女地位,也是影响妇女地位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受高等教育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明显增多,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为2.1836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升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扫盲和普及小学教育(20世纪50—60年代)、普及9年义务教育(20世纪80-90年代)、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扩展(21世纪)几个阶段。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明显受到当时工作重点及政策变化的影响,女性人口各年龄组在不同年代的变化反映了这些影响的综合效果,在70年间女性受教育状况发生了从扫盲到读研的变化。1982年60岁以上女性的文盲比例为95.4%,基本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而35-50岁女性文盲比例下降最快,反映了20世纪50—60年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和主要在青年女性中见成效的扫盲运动成果。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呈现的40岁以上文盲比例,基本复制了以前的成果;由于20世60年代以后城乡男女儿童基本都能上学,新增文盲迅速减少,30岁以下的文盲比例很快降低。至2010年45岁以下女性人口中已经基本消除了文盲,反映了初等教育的普及。2010年,60岁以上女性人口中的文盲比例仅为30.5%,主要集中在高龄农村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基础教育建设之后,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约十年的停滞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农村加大力度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国家开始推动中等教育的普及。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 育,至2001年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努力相当成功,这10年间不仅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都明显缩小,性别差距也显著缩小。青少年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距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性别差距逐渐缩小。这段时期女性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与男性差距的缩小,不仅受益于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动,还与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对女性教育权利和教育发展的重视有关,如将教育列入中国妇女发展的战略目标,全国妇联和团中央以及社会组织对失学女童的扶助等。进入21世纪后,受教育程度的男女差距明显持续缩小,两性比例差距较大的主要集中体现在老年人口的文盲比例。2010年普查结果显示,18-20岁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女性和18-24岁大学专科的女性均在人数上超过同龄男性,而22—25岁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女性也在人数上超过男性,逐渐显示出女性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相对优势。至2015年女性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与男性已相当接近(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和中国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高于男生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国并不例外。在过去的70年间,女性人口从受教育程度以文盲为主到在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占半壁江山,其变迁用“翻天覆地”形容并不为过。在历史不同阶段,除了社会经济发展之外,教育发展及其相关政策落实是女性人口教育构成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不过,遍及城乡的运动和全国范围的投入有时并未带来男女一致的变化,某些运动或政策的受益明显存在男女不平衡。例如,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估算的性别平衡指数,显示出男女人口文盲比例在随年龄逐渐降低的同时,男女差距反而逐渐拉大,40-44岁年龄段的性别差距最大,这意味着20世纪50-70年代更多男性受益于扫盲和初等教育的普及,反映了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性别不平衡问题。对于性别比逐渐下降的问题,除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降低,老龄化和不同性别寿命预期寿命差异也有一定影响。80岁以上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所以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的性别比慢慢下降。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所反映的新中国70年女性人口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发展轨迹以及男女两性差距的变化,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总人口和平均指标值的变化,还要观察比较男女两性差距,分析差距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尤其需要留意社会变革和制度变化对女性的独特风险和挑战,及时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采取干预或扶助措施,才能保证发展进程中的性别平等,避免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受益滞后,这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强调的“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应有之意。-天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