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山西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点评:新能源车销量占20%,重点地区公共领域占80%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点评:新能源车销量占20%,重点地区公共领域占80%

交运设备2020-11-02张湃山西证券望***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点评:新能源车销量占20%,重点地区公共领域占80%

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股票评级说明和免责声明 1 汽车 报告原因:政策点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点评 维持评级 新能源车销量占20%,重点地区公共领域占80% 看好 2020年11月2日 行业研究/点评报告 近一年汽车行业市场表现 事件描述: 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下简称发展规划。 事件点评 ➢ 到2020年新能源新车销售量达到新车总量20%。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重点支持与发展的方向十分明确,20%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与近期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保持一致,低于2019年12月发布的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拟定的25%。当前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约为5%,按照技术路线图2.0中的计划,达到2025年占比25%的目标需要销售640万辆,年均增速39%。整体上看,新能源汽车有极大的增长空间,达到此目标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同时车企需要提高产品对于燃油车的竞争力。 ➢ 完善自动驾驶、充换电技术。规划中提出,要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应用,提高充换电服务便利性。预计未来充电与换电标准将逐步完善与统一,充电桩、换电站数量将持续增加,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三纵三横”完整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向。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整体目标为全面发展新能源各类车型,在技术方面全面掌握核心技术。 ➢ 电池梯次性利用与回收将逐步完善。政策将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绿色可持续发展。电池回收企业将随着电动车报废量的逐渐增加迎来快速增长期。 ➢ 重点地区公共领域新能源更新用车比例不低于80%。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此政策覆盖面基本涵盖所有大中城市,当前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51%,但新能源出租车和物流车占比仅为5.5%和2%,有较大的替代空间,将为新能源车企带来可观的销量。 投资建议:此次政策的正式出台基本与预期相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偏好不变。长期来看,政策的推出将利好新能源车及其相关产业链,建议从优质产业链入手,自上而下寻找优质标的,建议关注资金产业链布局充分的整车龙头、优质零部件供应商与电池回收企业,如整车:上汽集团、比亚迪,零部件: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电池回收:杉杉股份。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大幅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 分析师: 张 湃 执业登记编码:S0760519110002 电话:0351-8686797 邮箱:zhangpai@sxzq.com 太原市府西街69号国贸中心A座28层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28号中海国际中心七层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i618.com.cn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点评报告 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股票评级说明和免责声明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20〕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0年10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跨国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二节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 pOmRpNpNrRoMqRmNnNtQoOaQ8Q6MnPqQpNmMfQmNoPeRrRtQ9PrQpMxNtRtPMYrNnO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点评报告 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股票评级说明和免责声明 3 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2015年以来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新阶段。必须抢抓战略机遇,巩固良好势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等领域优势,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融合开放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特征 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章 总体部署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协调推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开放发展。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第三节 发展愿景 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点评报告 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股票评级说明和免责声明 4 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第三章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节 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 专栏1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攻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量异构数据组织分析、可重构柔性制造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 第二节 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机制,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