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安邦咨询]:每日金融总第5231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每日金融总第5231期

2019-04-14安邦咨询小***
每日金融总第5231期

总第5231期 2019年04月14日 标题索引 〖分析专栏〗 【宏观政策仍需宽松】 〖优选信息〗 【政策:《证券法》既是“监管法”也是“发展法”】 【政策:新三板进行整顿,规范回购业务】 【形势要点:火热的票据融资市场迅速降温】 【形势要点:国内小贷公司仍面临“无法可依”窘境】 【形势要点:MSCI中国系列指数切换将往后推迟半年】 【形势要点:中国科技投资重点转向欧洲市场】 【形势要点:券商低价承销抢规模成为行业隐忧】 【形势要点:去年监管打击非法集资涉及金额3542亿元】 【形势要点:公募基金规模增长“且行且珍惜”】 【形势要点:外资看好的养老市场潜力能梦想成真吗?】 【市场:两岸财团联手入主日本显示器公司(JDI)】 【市场:Uber巨额亏损揭示共享经济难以盈利的属性】 【市场:香港资金吃紧推动港元拆息率上扬】 【形势要点:《经济学人》称央行丧失独立性将带给重大灾难】 【形势要点:美联储官员强调对美国经济扩张的耐心与风险】 【形势要点:东盟国家金融支付一体化将带来跨国交易增长】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宏观政策仍需宽松】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6%,创逾一年新高;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8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多1.28万亿。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4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这些数据均比市场预期有了很大的改善。加上CPI和PPI的数据都表明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得到了遏制,货币宽松的效果正显现出来。但安邦咨询(ANBOUND)认为,未来为保持稳增长和经济的软着陆,仍需要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延续性。 3月M2明显反弹,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4个百分点,符合央行提出的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相匹配的目标。如此,去掉通胀因素,可以推算出一季度经济增速在6.3%左右,符合6%—6.5%的经济增长区间目标。这也反映了整个宏观流动性处于适度充裕的水平。另外,CPI、PPI分别同比上涨2.3%、0.4%,两项指标增速均有所回升,通缩风险大大减弱。3月CPI指标重回2%以上。物价涨幅扩大主要受石油、猪肉价格带动,但距离年度3%的目标仍有距离。虽然市场普遍认为猪肉价格还会回升,CPI有望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但物价总体稳定,自然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中国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00亿人民币,预期 12500亿人民币,前值8858亿人民币。可以说是翻了一番。从整个一季度来看,社融总体表现强劲,较去年同期多2.34万亿,这其中有1.44万亿是人民币贷款贡献,其余则主要归因于宽信用导向下企业债的强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同比多发,部分归因于影子银行的恢复。对于目前的社会融资情况,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的融资主要仍由一些信用风险较低的融资需求支撑,大量融资集中在低成本融资渠道也是当前融资结构中的不足之处。在“增信用”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成本等的改善空间依然不小。 同时,我们看到,央行仍然强调货币政策要松紧有度。2月以来,央行在持续回收货币,但总的来看,仍是以保持货币市场宽松的基调为主。央行陈雨露副行长日前在IMF和世行年会上发言中再次强调,今年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松紧适度,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中国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从央 行的口径来看,已经从“稳健中性”转为强调“松紧有度”,反映了表述的尺度在逐步放开。 有分析认为,目前的各项数据显示宏观宽松政策的效力已经显现,政策时滞已近尾声。中国人民银行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尽管此次调控政策时滞较长,但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中国经济二季度有望企稳,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盛松成指出,政策时滞已近尾声。首先,外贸局势趋于缓和。今年全球经贸关系有望阶段性缓和,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化特征,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持续优化,外贸压力将有所缓解。所以,要想经济增长保持持续的稳定,则货币政策仍需维持宽松,保持货币流通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才能保持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和持续推动。 可以认为,今年1季度的社会融资和货币、通胀的数据都表明,1月份以来的货币宽松起到了作用,带动整个实体经济走向稳定。但仍然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满足、经济恢复的势头偏弱、政策时滞逐渐接近尾声的问题。连平指出,3月的数据表明,整个宏观流动性处于适度充裕的水平,市场对于央行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偏松调整预期较为明确是增速反弹的基础。中信证券固收报告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社融数据有所回暖,总量宽松政策必要性下降。但考虑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存在,结构性宽松仍可能是近期货币政策的主旋律。 现在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执行上已经趋于宽松,但在宏观宽松政策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现实推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宽松政策还停留在银行之间或资产交易层面,未能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这一问题会使得宏观宽松政策的效果打折扣。在此背景下,继续让宏观政策维持在一定的宽松度,形成对宽松政策的“保温”效应,就显得很有必要,它直接关系到市场信心是否会转暖。正因为如此,当前应该在整体上维持宏观政策宽松。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如果要保持经济增长到稳定,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达到货币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经济增长速度向一致的目标,仍需要保持货币宽松的政策,使得经济增长的信心得到恢复。(LWHX) 回到目录 〖优选信息〗 【政策:《证券法》既是“监管法”也是“发展法”】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4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审议包括证券法修订草案在内的9部法律修订草案议案,这意味着“久违”的证券法终于迎来了“三读”。按照时间推算,年内证券法出炉可期。证券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它的修订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大局,决定着资本市场未来很长时间的法治方向。本轮证券法修订时间周期较长,截至目前已历经五年,“二读”已过“三读”未至,根本原因在于修法一事牵扯范围广、涉及利益多、市场情况多变、各方观点不一,要完成法律修订,困难太多,要达成共识,任务太艰巨。目前从市场各方的呼吁来看,已达成部分共识,包括:第一、完善基本交易制度,在证券的发行、交易、登记、结算和退市等方面进行修订;第二、强化证监会及交易所的监管职责,增加执法权限;第三、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第四、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内涵,为企业更方便 地进行股本融资提供渠道;第五、规范现有的资本市场规则等;第六、要更贴合市场发展实际,还需要从立法层面让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平稳落地,以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能力,立法之迫切已不言而喻。现行《证券法》等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强,违法成本太低,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已成为监管层关注点。安邦咨询(ANBOUND)的宏观研究团队认为,由于《证券法》的审议耗时过长,很容易出现立法背景与现实需要脱节的情况。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证券法》修改恐怕宜粗不宜细,需要更多体现证券监管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证券法》不仅是一部监管的法律,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律。因此,《证券法》要注意跟上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具有前瞻性。说白了,不能只根据2015年股市泡沫破灭的背景,制订出一个极为严厉的证券监管法律来。(NWHX) 回到目录 【政策:新三板进行整顿,规范回购业务】 4月12日,针对近期媒体关注的新三板变相定向回购、“忽悠式”回购问题,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关于规范挂牌公司股份回购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防范挂牌公司违规回购行为。去年12月股转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回购股份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回购办法》)以来,已有16家挂牌公司披露二级市场回购方案,回购总金额上限达4亿元,市场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不过,监管者发现,随着实施回购和咨询回购的公司日益增多,公司回购定价合理性不充分、回购规模与公司实际不匹配等问题出现,还有个别公司向特定对象泄露回购交易指令,采用“对敲”、盘中约定交易等手法,变相实施定向回购。《通知》从四个方面强化了对回购业务的监管。一是要求挂牌公司应当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合理设定回购价格、回购规模。二是要求主办券商把好回购入口关,对回购方案审慎发表合法合规意见。三是要求加强对回购交易指令的管理,防范变相定向回购。四是强化监察,打击违规定向回购行为。近期,股转公司已查处一起回购对敲交易,对相关挂牌公司和责任主体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股转公司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对回购相关交易行为的监控,严厉查处违规回购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挂牌公司和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LWHX) 回到目录 【形势要点:火热的票据融资市场迅速降温】 中国人民银行4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表内看,今年一季度票据融资增加7833亿元,去年同期票据融资减少547亿元。照此计算,今年3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仅为978亿元(1月增加5160亿,2月增加1695亿),降幅明显。从表外融资看,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049亿元,同比多增829亿元,照此计算3月末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366亿元(1月增加3786亿,2月减少3103亿元)。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面对市场对年初票据融资套利的质疑,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央行仔细研究了结构性存款的利率和票据贴现的利率,和中央银行对票据再贴现利率,总的结论是没有大规模的空转或者套利,有少数个别的银行和个别的客户,这些个别的现象不排除是存在的,但如果看平均值,看它整个发生的时间的长度,整个票据贴现还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支持的还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的指出,下一步要加强票据融资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联动和传导,对于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资金空转保持警惕,及时的采取措施。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业务的考核,发挥了票据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防止了有关行为的扭曲和风险的累积。(RYZX) 回到目录 【形势要点:国内小贷公司仍面临“无法可依”窘境】 2008年5月,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原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全国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数量和资金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33家,从业人数90839人,贷款余额9550亿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联合课题小组的调查显示,其中有35%的公司将农林牧副渔业作为首要服务对象;有60%的公司将零售批发业作为排列前三位的服务对象。就贷款用途来看,小额贷款公司78%的贷款用于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程度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有52.6%能够在良好的风控条件下坚持服务;而15.3%却面临非常严重的信贷风险,贷款不良率达到90%以上。总的来说,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始终存在行业秩序不佳、社会形象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之外,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也是重要的外因。外因主要在行业顶层设计方面,从全国层面来讲,截至目前,专门用来规范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行业内习惯称其为“23号文”。但其法律层级不足,部分内容已经过时,不宜继续作为一个试点时

你可能感兴趣

hot

每日金融总第4610期

安邦咨询2016-10-18
hot

每日金融总第5250期

安邦咨询2019-05-12
hot

每日金融总第4699期

安邦咨询2017-02-26
hot

每日金融总第5306期

安邦咨询2019-07-30
hot

每日金融总第5305期

安邦咨询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