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富邦投顾]:机械行业2018年机器人暨自动化产业投资展望:一日千里-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机械行业2018年机器人暨自动化产业投资展望:一日千里-

2017-11-29朱家麟、萧文良富邦投顾绝***
机械行业2018年机器人暨自动化产业投资展望:一日千里-

台灣股市 |機器人暨自動化產業 產業深入分析 請參閱末頁之免責宣言 1 Fubon Research 2017年11月29日 優於大盤 資料來源:Google 產業指數及相對大盤績效圖 資料來源:富邦投顧 朱家麟,CFA (886-2) 6600-7933 george.chu@fubon.com 蕭文良 (886-2) 2781-5995 ext. 37150 sean.ryan@fubon.com 2018年機器人暨自動化產業投資展望 一日千里 投資建議 主要成分股包含Cyberdyne、Rockwell、FANUC、Yasukawa等美日知名機器人自動化大廠的Robo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ETF(ROBO.US)今年迄今上漲近5成,且近期多家公司股價頻創歷史新高,我們認為將可帶動國內相關個股的評價。受惠於全球工業型機器人每年出貨量加速成長趨勢明顯,我們看好汽車及電動車對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另外中國大陸已是全球工業機器人成長性最強的市場,尤其半導體、面板產業資本支出,台廠將是最大受益者,建議以上銀(2049 TT)、致茂(2360 TT)、樺漢(6414 TT)為投資首選。 重點摘要 全球機器人自動化設備需求加速成長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資料顯示,全球工業型機器人每年出貨量從2004年的10萬台,成長至2014年近20萬台,平均每年複合成長率約10%,但在2015~2020年平均每年複合成長率已躍升至16%,而IDC預估全球花費在機器人與其相關服務之支出,將從2015年的710億美元,成長至2019年的1354億美元,年複合平均成長率達到17%,加速成長趨勢明顯。 高階需求推動週期需求 中國大陸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成長性最強的市場。我們認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是台灣自動化企業最重要的需求來源,日本產能沒有提高,導致汽車和半導體產業增加對台灣供應商的採購。自動化產品需求在2016和2017年復甦,我們預期2018年需求會維持強勁,主要原因為中國以龐大的資本支出建立其半導體產業(包括TFT LCD),繼2016-2017年市場需求增溫之後,我們認為2018年來自中國汽車產業的資本支出需求會維持穩健,而其他帶動強力週期的產業還包括運輸、電動車、工具機。 台廠逐漸掌握零組件自製技術 近年來,國內機器人技術已有所突破,像是台達電(2308 TT)做工業自動化及機械手臂,已推出自有品牌SCARA工業機器人,最大優勢就是7成元件為自主開發生產,已有塑膠射出成形廠等客戶採用台達電整條產線規劃;另外,上銀(2308 TT)、亞德客(1590 TT)、東元(2308 TT)的線性滑軌、氣動元件、伺服馬達等關鍵零組件技術快速提升;鴻海(2317 TT)產線自動化最早,集團中的樺漢(6414 TT)藉由併購應已掌握機器人某些關鍵技術,具想像空間。 富邦機器人相關個股評價表 11/28 EPS (NT$) PE (x) PB (x) 公司 股票代號 評等 價格(元) 目標價(元) FY17F FY18F FY19F FY17F FY18F FY19F FY17F FY18F FY19F 研華 2395 TT 未評等 204.0 - 8.85 9.48 10.22 23.1 21.5 20.0 5.5 5.4 5.2 凌華 6166 TT 未評等 64.1 - 2.23 3.33 3.98 28.7 19.3 16.1 3.1 3.0 2.9 樺漢 6414 TT 買進 469.0 629.0 15.07 25.17 33.31 30.9 18.5 14.0 3.2 3.0 2.7 上銀 2049 TT 增加持股 336.5 345.0 10.1 13.2 14.09 33.3 25.5 23.9 5.1 4.3 3.7 致茂 2360 TT 增加持股 172.0 156.0 6.25 6.80 7.55 27.6 25.3 22.8 5.8 5.3 4.5 資料來源:富邦投顧預估。 0.00.20.40.60.81.01.21.41.61.82.0 -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2016/11/242017/2/242017/5/242017/8/242017/11/24x自動化產業-類股指數相對大盤績效(右軸) 台灣股市 |機器人暨自動化產業 產業深入分析 請參閱末頁之免責宣言 2 圖表1: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網絡的倉儲機器人 資料來源:Google 全球機器人未來發展無限寬廣 現今只是機器人的快速成長的濫觴,未來無限寬廣 當人們讚嘆阿里巴巴2017雙11全球狂歡節落幕,創下單日人民幣1,682.69億元(約新台幣7,740億元)的歷史紀錄、年增39.3%的同時,在它某一個自動化倉庫有數百個機器人自動處理負責包裝出貨,每天24小時無休,估計一天能出貨100萬件訂單,速度是人類的三倍;此外,現在的機器人不只能搬運重物、焊接車體,也能從事製造電子零件、把巧克力放進盒子裡等精細工作。由於機器人及自動化帶給工業的優勢,不僅僅在於成本降低,更可提高產品品質、生產工藝等,各國都將其視為戰略發展產業,因此我們認為近幾年只是機器人的快速成長的濫觴,未來發展無限寬廣。 全球機器人自動化設備需求加速成長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資料顯示,全球工業型機器人每年出貨量從2004年的10萬台,成長至2014年近20萬台,平均每年複合成長率約10%,但在2015~2020年平均每年複合成長率已躍升至16%,而IDC預估全球花費在機器人與其相關服務之支出,將從2015年的710億美元,成長至2019年的1354億美元,年複合平均成長率達到17%,加速成長趨勢明顯。 圖表2:全球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及預估 單位:千台 資料來源:IFR,IEK;富邦投顧整理 全球機器人2015~2020年出貨量成長加速,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且這些原因所造就的趨勢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 • 虛擬實境(VR)、人工智慧(AI)加速工業4.0工廠實現。 • 3C產品及汽車(電動車、自駕車等)零組件愈來愈複雜、精細,必須以高科技機器人系統取代人工。 • 全球高齡化、少子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 中國尤其是人口紅利消失的代表,且目前每萬名勞工配備機器人比率仍低,未來將是工業機器人需求成長的主要動力。到2019年,全球約有40%的工業機器人安裝會在中國。 • 美中等強權國家全球競爭需要生產設施的持續自動化。 • 北美地區機器人持續成長,將來巴西等新興市場也是潛力地區。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2004~2014年 複合成長率達10% 2015~2020年 複合成長率達16% 台灣股市 |機器人暨自動化產業 產業深入分析 請參閱末頁之免責宣言 3 AI加速工業4.0工廠實現 AI提升產線的精準度、效率及生產速度。近年來,國內業者都在鑽研用AI去訓練機器人,不再需要人工寫模擬程式,而是透過學習來學新的動作。傳統機械業多是寫電腦程式模擬動作,但若加上AI會更提升產線的精準度、效率及生產速度,例如業者利用3D視覺,「學習」對物件做完整的影像辨識、履歷及影像認知,即使物件亂擺或隨便移動,也可以即時偵測、抓取;另外,無人晶圓運輸系統,廠區軌道相當長,又有很多的工作站,複雜度遠超過東京地鐵,過去工程師仍需進出無塵室顧機台偵錯、除錯,但自從使用AI偵錯後,工程師已無需頻繁進出無塵室,即可快速排除機台障礙,效率及產出都較過去有著巨幅提升。 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大 比起韓國、日本在製造業的機器人密度超過300台/萬人,中國大陸的機器人密度(49台/萬人)明顯較亞洲鄰近工業強國為低,未來成長空間仍大。中國機器人產業規劃中,目標規劃2020年中國大陸的機器人密度要達到100台/萬人,故每年銷售量由2012年2.3萬台快速提升至2015年近7萬台,未來將受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預估未來三年的複合成長率(GAGR)約在18%,遠超過全球平均值14%以及歐美9~10%,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成長性最強的市場。 圖表3:全球各國及各地區機器人出貨量 2014~2019年GAGR=10% 2014~2019年GAGR=18% 2014~2019年GAGR=9% 2014~2019年GAGR=14% 台灣股市 |機器人暨自動化產業 產業深入分析 請參閱末頁之免責宣言 4 圖表4:全球機器人大廠 資料來源:富邦投顧整理 中國是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主要推力 中國以深具野心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升級其國內製造行業,且其中一個重點是半導體產業。中國政府提供地方政府補助或以國家IC產業投資基金直接投資以鼓勵在中國設廠,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預估2017年中國半導體廠年營收為5176億人民幣(780億美元),增加19.4% YoY,遠高於全球成長率3.4%。市場資料顯示中國消耗45%全球IC但卻只產出13%,因此中國急需產能彌補供給差距。SEMI資料顯示2018年全球半導體建廠支出會提高到1080億美元,設備支出540億美元,這股從2016年開始的趨勢是以中國為最大需求來源。 圖表5: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 資料來源:SEMI 高階需求推動週期需求 我們認為中國半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