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新三板智库]:国内首个拿到注册证的外骨骼机器人领军企业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国内首个拿到注册证的外骨骼机器人领军企业

2018-11-09郝方然新三板智库劫***
国内首个拿到注册证的外骨骼机器人领军企业

新三板研究报告 第1页 共22 页 新三板公司研究报告 让企业更出众,让投资更省事 大艾机器人:国内首个拿到注册证的外骨骼机器人领军企业 郝方然 核心要点: ⚫ 公司简介: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康复、助残、养老领域,是高端医疗机器人研发制造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着力于采用医工结合方式,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领域提供先进诊疗方案。2018年6月26日,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外骨骼机器人艾康、艾动于北京获得CFDA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通过CFDA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此之前,大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被并评定为北京市首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也是实行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审评审批政策后全国第一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 ⚫ 公司团队精良,医疗机器人领域积淀深厚:公司创业研发团队以北航教授帅梅为核心,在机器人运动康复领域获得过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数字医疗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发支持。公司研发团队大多来自于清华、北航等知名学府的博士后、博士,曾成功研制中国首个五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崎岖路面行走仿人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同时,北京大艾拥有一支专业的康复专家顾问团队,并与国内顶尖的康复团队合作(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宣武医院、301医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承担了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大艾机器人共有10项专利,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处于公布状态;6项为实用新型专利; ⚫ 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破百亿美元,增速超过20%: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预测,2013年全球医用机器人市场是77.7亿美金,预计2020年将达到179亿美金,复合增长率为12.7%。其中,手术机器人占比最高(65%),其他还包括康复机器人、放射治疗机器人等。受益于国内行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及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13亿美元,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可达千亿元级别; ⚫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增速位列医疗机器人之首,国内产业化已经落地,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 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模型可以分为感知层、控制层和决策层。控制系统需要确保外骨骼能快速准确的响应人体的各种动作,还要考虑外骨骼与不同操作者之间的默契,以适应不同操作者的运动特点,整体拥有较高 新三板研究报告 第2页 共22 页 新三板公司研究报告 让企业更出众,让投资更省事 的技术壁垒。从医疗机器人各类产品的市场增速来看,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预测,外骨骼机器人从2012年到2022年,市场占比明显提升,年复合增长率为47%,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医疗机器人的平均增速。国内外骨骼机器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康复训练服务供需不平衡+产业化落地及性价比提升+消费升级加速行业爆发。目前国内有残疾人康复机构8000个,我们假设其中20%的康复机构在设备、人员及环境方面配置相对高端,对于外骨骼机器人需求更为密切,再叠加部分三甲医院及民营医院的需求,每台30-50万计算,市场潜力约为20亿。未来外骨骼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潜力在C端,及消费级市场,随着未来技术升级,尤其是成本端的下降,市场空间巨大。 ⚫ 公司产品兼具先发性和技术优势,即将进入市场收获期:公司外骨骼机器人对于失去站立或行走功能的患者,提供了直立行走康复训练新方式,可以帮助患者高频率长时间保持仿人行走运动训练,其临床试验机构在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发现了许多预料之外的、新的治疗效果,在临床试验中,外骨骼机器人带动了患者运动功能、消化功能、二便功能、心理状态的有效改善。大艾此次通过CFDA认证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不仅为不同康复训练时期的患者提供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模式,还能通过大数据应用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帮助减轻医生康复训练工作强度,提升康复训练效率,帮助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处方,是智慧康复产品领域的杰出代表; 郝方然/13261752621 新三板研究报告 第3页 共22 页 新三板公司研究报告 让企业更出众,让投资更省事 一、公司概况 ⚫ 公司简介: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康复、助残、养老领域,是高端医疗机器人研发制造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着力于采用医工结合方式,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领域提供先进诊疗方案。2018年6月26日,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外骨骼机器人艾康、艾动于北京获得CFDA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通过CFDA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此之前,大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被并评定为北京市首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也是实行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审评审批政策后全国第一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而此次大艾机器人通过CFDA认证进入市场销售,是国内AI运动康复领域的突破性成就,标志着国内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研发阶段转化为产业化量产阶段,大大推动了运动康复领域产业发展的进程。 ⚫ 公司团队:公司创业研发团队以北航教授帅梅为核心,在机器人运动康复领域获得过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数字医疗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发支持,其研发成果更是在各类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大奖。公司拥有清华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专业技术支撑平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有医疗机器人实验室。研发团队大多来自于清华、北航等知名学府的博士后、博士,曾成功研制中国首个五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崎岖路面行走仿人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同时,北京大艾拥有一支专业的康复专家顾问团队,并与国内顶尖的康复团队合作(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宣武医院、301医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承担了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 股权结构: 图表 1、大艾机器人股东结构 资料来源:企查查,新三板智库 新三板研究报告 第4页 共22 页 新三板公司研究报告 让企业更出众,让投资更省事 ⚫ 专利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大艾机器人共有10项专利,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处于公布状态;6项为实用新型专利。 图表 2、公司专利概况 资料来源:企查查,新三板智库 二、手术机器人引领医疗机器人市场爆发,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破百亿美元 ⚫ 定义 医疗机器人是指用于医院、诊所的医疗或辅助医疗的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与一般的服务机器人不同,医疗机器人能够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高精度、高强度、长时间的医疗服务,临床适应性强,可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和术后损耗。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医用机器人可以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 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大类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矫形外科机器人系统、神经外科机器人系统、可操纵的机器人导管、及其他临床手术机器人。其 新三板研究报告 第5页 共22 页 新三板公司研究报告 让企业更出众,让投资更省事 临床优势包括:操作精细,伤口小,出血量少,用时短;增加医生视野,减少手部颤动;减少参加手术医护人员,降低成本等。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数据统计,医疗机器人的各类产品中手术机器人比最高(60%以上),是医疗机器人中体量最大的机器人。 图表3、手术机器人应用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东北证券,新三板智库 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康复机器人现在主要分为两大类:(1)医疗训练用康复机器人,用来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及辅助练习;(2)生活辅助用康复机器人,用来代偿肢体功能。康复机器人优势在于可有效促进精神系统的功能重组,代偿和再生;有效缓解肌肉萎缩和关节萎缩;且优化医护资源。 辅助机器人:可以感觉并且可以处理感官信息后给予用户反馈操作的设备,其优势在于可以满足患者、行动不便或老年群体对医护的需求。 服务机器人,常见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有医用运输机器人以及消毒和杀菌机器人,主要帮助医护人员分担一些沉重繁琐的运输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 医疗机器人发展历史-以手术机器人视角看全貌 国外在手术机器人的发展非常早,第一台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85年。美国洛杉矶医院的医生使用Puma 560完成了机器人辅助定位的神经外科脑部活检手术。但是实际上,Puma 560并不是一台专用的手术机器人,它其实是一台关节式的臂式工业机器人。这是首次将机器人技术运用于医疗外科手术中, 新三板研究报告 第6页 共22 页 新三板公司研究报告 让企业更出众,让投资更省事 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端。但是当时生产该机器人的公司为了安全考虑,曾禁止使用该机器人被用于手术。 而专门用于外科手术的医疗机器人在90年代初诞生了,ROBODOC就是其中的代表。1986年,美国IBM的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和加利福利亚大学合作开发,并于1992年成立了Integrated Surgical Systems公司,推出第一个被FDA通过的手术机器人——ROBODOC。该机器人可完成全髋骨替换、髋骨置换及修复和膝关节置换等手术,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它对股骨的调整精确度达到96%,而医生的手工精确度只有75%。 真正走向商业化道路的手术机器人,是由美国Computer Motion公司研开始研发的伊索系列机器人——一种可由手术医师声控的“扶镜”机械手,以避免由于扶镜手生理疲劳所造成的镜头不稳定。该机器人可以模仿人手臂功能,实现声控设置,取消了对辅助人员手动控制内窥镜的需要,提供比人为控制更精确一致的镜头运动,为医生提供直接、稳定的视野。 到1998年,伊索配备了腹腔镜,逐渐进化成了宙斯。它可以遥控操作,是一个完整的手术器械机器人系统。宙斯分为Surgeon-side系统和Patient-side系统。Surgeon-side系统由一对主手和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