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东亚能源合作中的金融支持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观察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东亚能源合作中的金融支持

2017-12-20钟红、廖淑萍中国银行从***
宏观观察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东亚能源合作中的金融支持

Ω 伦敦经济月刊(2013年1月) 2013年1月18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 《中银调研》 ● 《宏观观察》 ● 《银行业观察》 ●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钟 红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廖淑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电 话:010 - 6659 4052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钟 红 联系人:梁 婧 李 艳 电 话:010 - 6659 4097 * 对外公开 ** 全辖传阅 *** 内参材料 2017年12月20日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东亚能源合作中的金融支持* 未来20年,亚洲有望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这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变化,也为地区能源安全、能源开发和利用形成巨大挑战。加快亚洲能源合作成为各国的共识。自2003年东盟“10+3”建立“亚洲能源合作工作组”以来,亚洲能源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金融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存在投资缺口、区内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能源市场定价权缺失等方面。这需要金融机构在拓宽融资来源、创新融资方式、建设金融市场、掌握定价权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国际金融研究所 宏观观察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1 东亚能源合作中的金融支持 未来20年,亚洲有望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这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变化,也为地区能源安全、能源开发和利用形成巨大挑战。加快亚洲能源合作成为各国的共识。自2003年东盟“10+3”建立“亚洲能源合作工作组”以来,亚洲能源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金融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存在投资缺口、区内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能源市场定价权缺失等方面。这需要金融机构在拓宽融资来源、创新融资方式、建设金融市场、掌握定价权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一、亚洲在全球能源格局的地位变化 近年来,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盟“10+3”(以下简称东亚)等国在过去十年中始终保持5%-6%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也日益成为世界能源的消费中心。 图1:东盟能源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国际能源署(IEA) 在生产方面,东亚是世界能源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也是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有丰富的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东盟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2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亚、越南、文莱等国则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出口国。煤炭占据了东盟能源产量的40%,2016年底储量达到310亿吨,产量则达到4亿吨标准煤(图1)。可再生能源方面,东盟生物能源储量也非常丰富,在部分国家(如柬埔寨)甚至是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 在消费方面,日本、韩国均为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长期以来严重依赖能源进口。日本是世界第四大原油进口国,且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和煤炭进口国。韩国是第五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煤炭与液化天然气进口国。随着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东亚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幅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东盟能源需求在过去15年内增加了60%,达到6.4亿吨油当量。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估计,2035年左右,亚洲的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58亿吨油当量(图2),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地区,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能源市场。 图2:全球能源消费格局 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 当前,东盟仍处于能源净出口的状态,但随着其消费量不断增加,东盟能源出口正在下降,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东盟的 宏观观察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3 石油产量已从2003年的290万桶/天降至2016年的250万桶/天,2016年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30万桶/天。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但其产量自2000年以来已下降了40%,并从2004年起转变为石油的净进口国,2016年进口量达到70万桶/天。马来西亚和文莱是当前东盟仅有的两个石油净出口国,其中马来西亚自2000年以来保持着70万桶/天的产量。 东盟从能源净出口地区向净进口地区的转变将会给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带来重要挑战。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东亚各国化石能源的消费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等提出了新的课题。统筹维护能源安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低碳发展成为东亚国家的共识。 二、东亚能源合作所面临的金融制约 东亚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传统能源、新能源有序发展,对保障全球能源供应、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国之间也面临着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能源消费国往往远离供应国。能源运输主要依靠油气管道、铁路、公路等,线路长、穿越国家多,能源供应安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在能源供应国、消费国、过境国之间加强合作。在此背景下,以保障能源安全、维护国际市场稳定为主要内容的东亚能源合作应运而生。2003年3月,东盟与中日韩能源部长级会议召开,将能源合作作为区域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10+3”内设立了“亚洲能源合作工作组”,以加强信息沟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亚能源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已经从加强对话和沟通逐渐上升至建立石油储备、构建能源互联网(电网互联互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我们也看到,消费结构不合理、油气定价权缺失、基础设施薄弱且不平衡、投资安全问题凸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东亚能源合作的诸多障碍亟待解决。其中,金融方面的瓶颈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存在投资缺口 4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能源市场建设与基础设施密不可分。以石油、天然气为例,其运输方式包括轮船、管道、铁路、汽车等。这几种方式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很多时候国际能源贸易都是采用联运的方式来完成。因此,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建设能源市场、开展区域能源合作的重要前提。 当前,东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很薄弱,部分国家没有油气运输管道,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站等容量不足,亟待新建或改建。据亚洲开发银行(ADB)估计,2016-2030年,要保证现有的经济发展势头,亚洲地区至少要投资22.6万亿美元(每年1.5万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其中,东盟国家每年需要投资1840亿美元(表1)。在所有基础设施中,亚洲在电力方面的投资需求最大,每年需投资7790亿美元,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每年需求达5200亿美元。 表1:2016-203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估计 (单位:10亿美元) 按地区分 按领域分 投资需求 每年需求 投资占GDP比重 投资需求 每年需求 占比 中亚 492 33 6.8% 电力 11689 779 51.8% 东亚 13781 919 4.5% 交通 7796 520 34.6% 南亚 5477 365 7.6% 通讯 2279 152 10.1% 东盟 2759 184 5.0% 水利卫生 787 52 3.5% 亚洲 22551 1503 5.1% 总和 22551 1503 100%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ADB) ADB估计,目前亚洲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缺口达330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缺口达680亿美元,占GDP的0.5%;印尼的缺口达470亿美元,占GDP的4.7%;其他东盟7国的缺口达920亿美元,占GDP的3.8%。IEA认为,东亚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迫切要求加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电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将制约制造业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区内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 宏观观察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5 与其他行业相比,能源项目的资金更加密集,往往在投产或具有供应能力之前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平均来讲,电力部门的单位增加值所需资金投入是其他部门(例如汽车生产)的2-3倍。石油和天然气加工、处理和精炼部门资金密集程度也都比其他部门大。能源企业资金密集度越大,意味着面临的金融风险就越多。同时,由于能源项目往往周期较长,涉及环节较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至关重要。 上述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加以支持。但目前亚洲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区内企业高度依赖欧美金融市场。2017年,亚洲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2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0%;亚洲整体的国民储蓄率(国民储蓄总额占GDP比例)达到41%,远高于世界26%的平均水平。与自身经济规模相比,亚洲金融体系在规模、深度、效率和流动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对欧美发达金融市场的高度依赖,而且这种依赖性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反而有所加强。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7年度报告》发现,2015年,美国和欧盟投资于亚洲金融资产组合的比例分别为35%和28%,二者合计达63%,与此同时,亚洲把51%的金融资产组合投资投入了美国和欧盟。这表明,亚洲国家既高度依赖欧美资金,同时又将大量资金投资于欧美金融市场,凸显了区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高额的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 (三)能源市场定价权缺失 多年来,学界与业界普遍认为,中东原油存在“亚洲溢价”,即中东地区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导致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更高的原油价格。事实上,不仅在石油领域,在天然气领域这种“亚洲溢价”同样存在。日本和韩国是传统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大国,中国则是LNG进口增长最快的国家。长期以来,进入亚洲地区的LNG价格普遍溢价,现货价格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进口价格(图3)。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亚洲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度较高,并且缺乏对能源市场的定价权。亚太地区的LNG贸易以长期合同为主,采用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定价方式,这决定了“亚洲溢价”不仅会体现在原油价格上,还会向LNG传导。而在国际石油市场,几乎所有交易均以美元定价。纽交所的WTI和伦敦交易所的布伦特(Brent)等产 6 2017年第33期(总第204期) 品均采用美元计价,导致场外能源金融品的交易也几乎全部以美元计价。新加坡作为全球五大场外定价中心之一,是亚洲石油定价中心和主要场外交易场所,但其交易的原油产品也几乎全部以美元计价。 图3:不同地区天然气价格 资料来源:Wind 三、提升金融对东亚能源合作的支持 要破解上述瓶颈,东亚国家必须加快能源合作的步伐,其中,金融机构在拓宽融资来源、创新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