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聚变行业动态与前景分析 •近期行业行情回顾:5月1日国内链条的best总装启动后,行业虽出现一波上涨,但其他产业进展未达预期。当前行业并非处于利好兑现或预期透支状态,而是产业链蓄势待发的阶段,预计6月将开始出现多方面变化。 •国内外进展对比:国内方面,此前提及巨变新能2025年下半年将进入密集招标阶段,预计招标规模约70亿元;环流3号改造订单规模约30亿元,下半年招标整体或达百亿规模。国外方面,近期外围聚变进展超预期,如Google锁定CFS托卡马克装置400兆瓦发电功率中的200兆瓦(占比一半)。技术代差方面,国外已推进至第七代装置,而国内一代装置尚未完成,因此美国及欧美敢提出2028年商业发电、2030年并网的目标,其进展速度快于国内。 •产业链前景展望:后续互联网等商业化巨头入场是大概率事件,将对国内产业链形成催化和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具备较强壁垒且持续拓展价值量,以核断智能为例,其精密加工龙头地位明确。前一阵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尖端装备实验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核断智能在激光聚变(惯性约束)领域取得突破。由于后续混合堆技术(尤其是新巨能技术)主要依赖激光聚变(惯性约束),核断智能在多赛道的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拓展。此外,2025年下半年deb偏滤器招标将启动,公司参与联合研制,河段、旭光、国光等企业预计将迎来提升,产业链发展态势向好。 2、二股东减持情况说明 •减持背景与原因:合肥建投于2010年公司股份制改制时入股,持股15年未减持,此次为首次减持。减持触发因素包括:国资委要求;政府2025年上半年对外投资大,有资金需求。减持方式为二级市场自主减持,若未达预期单价,可能放弃减持,此为国资正常投资回报需求。 •对公司影响澄清:此次减持与公司基本面无关,合肥建投也投资了巨变新能,公司核心业务及发展战略未受影响。 3、严总任职状态及计划 •辞职背景与条件:严总已递交辞呈,但省里面、政府及能源院均未同意,原因是未找到合适人选。严总担任董事长的条件是不拿工资、无行政考核。其任职初衷是在国家政策重视度低时,搭建产业架子、募集资金,目前已完成140多亿注册资金及60亿发改委专项资金立项,公司200亿资金无问题。 •未来工作方向:严总计划转向科学研究,担任科技部真空室项目首席科学家;还将专注聚变联盟(已升级为产业协会)工作,目前担任理事长,拟担任法人,但因兼任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法人存在冲突,需待9-10月换届更换法人后解决。 •当前任职状态:因国资股东希望独立第三方接任但未找到人选,且建刚院士支持其继续任职,严总仍担任董事长。公司股东均为国资,资金已到位且规模大,严总认为职责更重,希望国资人员接任,但该问题尚未解决。 Q&A Q:如何说明和解释二股东河北建投此次减持? A:合肥建投自2010年公司股份制改制时入股,至今15年未减持,此次为首次减持。减持是基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及国资委要求,因上半年政府对外投资规模较大导致资金需求,需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份满足自身资金需求。减持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若交易价格未达预期可能放弃。此次减持属于国资正常投资回报要求,不代表不看好公司,公司核心业务及发展战略未受影响,长期价值创造不受此次减持影响。 Q:严总提交的辞呈未获批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截至目前,省级相关部门、政府及能源院均未批准该辞呈,主要因尚未找到合适继任人选。 Q:相关负责人提出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相关负责人任职前向省级部门提出不领取薪酬、不纳入行政任职与考核的条件并获同意。其任职初期国家层面政策重视度较低,目标为搭建组织架构并完成资金募集后退出。目前聚变公司已完成140余亿元注册资金实缴,发改委60亿元专项资金立项获批,200亿元资金需求已落实,因此计划转岗至科学研究及聚变联盟相关工作。 Q:合肥建投此次减持公司股份的原因是什么?对公司核心业务及发展战略有何影响? A:合肥建投于2010年公司股份制改制时入股,此次为15年来首次减持,主要因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规定及国资委要求,叠加政府上半年对外投资规模较大导致资金需求,拟通过 二级市场减持。此次减持不代表不看好公司,公司核心业务及发展战略未受影响,将持续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Q:目前严总仍担任聚变新能董事长的原因是什么? A:严总仍担任聚变新能董事长主要因两方面原因:一是暂无合适替代人选,建刚院士希望其继续担任;二是聚变新能股东均为国资且资金规模较大,严总认为职责更重倾向由国资背景人员接任,但国资方希望由独立第三方担任,该矛盾尚未解决,因此目前仍由严总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