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密集发布,关注AI_AR眼镜产业链 1、会议信息 时间:6月25日 2、全文摘要 随着大模型在综合能力上的提升,AIAR眼镜市场潜力巨大,有望成为爆品。其优势在于接近用户感官,实现音频、拍照、翻译等功能。国内高近视率进一步拓宽了AIAR眼镜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新品牌和新品频出,预示着今年可能是AIAR眼镜的爆发元年。 技术上,光学和显示技术的进步,如衍射光波导、阵列光波导、microLED等,为AIAR眼镜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投资机会显现。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未来前景被广泛看好。 3、要点回顾 AIAR眼镜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市场前景如何? 我们认为大模型的出现提升了综合能力,使得AIAR眼镜有可能成为一个爆品。尤其是考虑到眼镜具备接近眼睛和耳朵的天然入口级优势,包括拍照、翻译和显示等功能。鉴于国内较高的近视比例,对现有眼镜进行适度升级,市场前景广阔。近期海外和国内都有新品发布,今年可能是AIAR眼镜爆发的元年,随着技术问题的解决,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目前AIAR眼镜产业有哪些密集变化和进展? 从去年以来,AIAR眼镜的关注度持续增高。近期,小米发布了关于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的预告,并计划于明天晚上七点发布小米AI眼镜。同时,ROOKIE品牌的UKGlasses已与蓝思科技湘潭生产基地合作,预计今年订单超过25万台,明年的交付量将大幅增长。此外,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宣布了AI研究战略,并提到了合作伙伴如银幕科技和李维可等,预示着更多参与者进入该赛道,生态逐步丰富。 VR眼镜和MR眼镜的发展情况如何,它们的天花板分别是什么? VR眼镜虽然在资本市场曾受到热烈追捧,但实际出货量并未达到爆款产品的预期。而MR眼镜受限于沉浸式体验需求,难以在户外等场景广泛使用,且主要应用场景较为有限,因此两者天花板均相对较低。参照苹果M2眼镜及VR眼镜的市场表现,重度玩家群体购买这类产品的数量级大概在全球几千到小几万台,决定了其出货量的天花板。 智能眼镜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当前智能眼镜大致分为三种形态。主流的第一种形态是主打语音交互,镜腿处安装智能耳机实现语音交流;第二种形态是在语音交互基础上加上摄像头,如之前的利空款和小米即将发布的一款产品;第三种形态则是像闪记拍拍镜这样的设计。 那么第三种形态是什么,能否具体说明一下?用户对于AI眼镜的需求可能有哪些变化? 第三种形态是带显示的AR眼镜,比如去年UK发布的glasses和今年雷鸟新发布的AR眼镜产品。这些AI增强的AR眼镜在短期内可能会与前两种形态共存。部分用户可能希望AI眼镜能够取代传统耳机,提供长期陪伴式的使用体验,例如在镜框上集成AI耳机功能。 目前光学显示技术在AR眼镜上的挑战是什么? 当前光学显示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如无法平衡重量、彩色与单色显示、续航、散热等,以及不同光学方案对显示的不同要求。 这三种形态(拍照加显示、AI加AR眼镜、AI加L屏)在未来会如何发展? 这三种形态在未来几年内预计会共同演进,在不同场景下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对于信息输入和摄入,语音输入和视觉摄入分别占据怎样的比例? 虽然语音输入能解决日常问题的大部分,但视觉摄入的信息占比超过80%甚至90%,因此显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光学方案和显示方案如何组合以平衡性价比和用户体验? 终端设计厂需要根据不同光学方案的特点去搭配合适的显示方案,目前主流的光学方案有衍射光波导和阵列光波导,它们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应用场景来选择。 衍射光波导和阵列光波导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衍射光波导成本和良率相对平衡,但光效较低,可能需要较高亮度的显示器;阵列光波导则在清晰度上有优势,适用于室内场景,但一维扩散方案在彩色显示时会增加重量,并且对光机亮度要求较高。 阵列光波导眼镜相较于衍射光波导眼镜在设计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阵列光波导眼镜因其光机结构限制,X方向只能向光传播,Y方向需要通过增大光机来增加覆盖面,导致其重量超过100克,对日常佩戴有一定影响。而衍射光波导眼镜则没有此限制,重量更轻便。 阵列光波导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阵列光波导的优点在于其功效较高,能搭配成熟的显示方案使用。缺点在于工艺上有较大难度,之前由于切割玻璃后的胶合工艺导致良率低、产量受限,从而使得阵列光波导的发展比衍射光波导慢。 目前阵列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在成本方面的表现如何? 一维扩展的阵列光波导与衍射光波导成本大致相当,单副眼镜价格可能在几百元左右略高于衍射光波导。但二维扩展的阵列光波导尚未量产,其成本价格较高。未来可能是这两种方案的竞争格局,具体选择会根据终端设备的不同需求和光学技术的进步来决定。 在光学材料方面,碳化硅有何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碳化硅材料具有高折射率(约2.6-2.7),可实现眼镜的轻薄化。然而,目前碳化硅镜片的价格较高,导致整体成本难以降到1000元以下与玻璃基底材料竞争。若能有效降低成本,碳化硅将具有明显优势。 当前主流显示技术(MicoLED)存在哪些问题? MicoLED因红光衰减严重,在彩色显示时良率较低,这使得采用该技术的眼镜产品价格上升,例如某款产品售价高达八千多元。尽管硅胶类显示技术亮度难以提升,但通过工艺优化,部分公司已能做到2万尼特以上,下一代目标甚至达到10万尼特,有望成为重要考虑方案之一。 从硬件角度看,AR眼镜市场目前有哪些特点? 当前主流硬件产品在光学显示方案上多采用成熟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合方案,难以出现显著领先的产品。从投资角度看,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众多,包括上游硬件芯片、SOC、存储电池等供应商,以及下游涉及光学显示的各种参与者。带显示和不带显示的AR眼镜在硬件配置上有所区别。 在MR设备的成本中,哪些部分占据了最大比例?对于一副售价1000元的AR眼镜,显示和光学部分的成本占比是多少? MR设备中成本最大的部分是显示单元,尤其是硅胶屏,当年在苹果MR上就曾因为索尼扩产问题导致成本较高。其次是大boss的光学模组和芯片模组。此外,华为有两点特殊性,一是采用了BBS方案,相较于衍射光波导和光波导,其光学成本较低;二是其芯片成本占比相对较低,因为很多处理放在了手机端,眼睛主要负责显示和图像解码。显示和光学部分的成本占比较高,其中光学部分(如光波导芯片)成本可能在400到500元左右,如果是正电光波导可能达到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而显示部分如果是单色LED,价格可能在小几百元左右,彩色LED则由于良率问题价格会更贵。 目前市场上高通ARone的成本大致在什么水平? 高通ARone的成本在不同厂商拿货价格可能有所差异,但大致都在40美金到60美金左右。 在硬件投资角度,如何优选各个厂商的弹性? 需要关注出货量、价值量占比、利润以及份额等指标,并且要注意对成本进行拆分分析。 小米和华为等传统硬件厂商在AR眼镜领域的优势是什么? 小米和华为等厂商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渠道能力、供应链管控能力、产品能力和生态建设能力,例如小米的智慧家庭生态和人车联动功能,可以将眼镜无缝融入其中。 互联网公司及独角兽企业在AR眼镜领域的布局如何? 互联网公司如字节跳动和贝塔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大量资本开支布局AR眼镜,并以软件和生态优势为主导,如字节跳动收购了Pico并进行相应布局。独角兽企业如罗技等创业公司专注领域更 广,创新热情高,如罗技发布的glasses已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看一看支付”等应用。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了解和体验AR眼镜产品? 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价格较为亲民的AR眼镜产品(如罗技glasses售价2499元),亲自体验并关注KOL和博主们对该产品的测试与评价,这些反馈将对市场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有哪些科技公司发布了AI眼镜,并且他们的布局意图是什么? 目前包括创维数字、雷神科技、康冠科技以及朗科科技等上市公司都发布了AI眼镜。这些公司原本在硬件领域有深厚积累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他们希望通过AI眼镜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积极进行布局。 从投资角度看,对于AI眼镜这一产品,如何确定其潜在的市场量级? 在投资视角下,可以通过分析上游硬件供应链的价值量、出货量以及弹性最大的环节来评估。近期数据显示,全球AI眼镜出货量增长迅速,如Q1季度同比增长80%,其中音频和视频拍摄类眼镜增长220%,而带显示和VR眼镜的增长则为18%。在国内,出货量也实现超过100%的增长。考虑到信息化升级的趋势,如果部分人群愿意为其近视眼镜增加智能交互功能,那么AI眼镜有望成为千万甚至几千万量级的产品。 在AI眼镜产业链中,哪些环节具有较高的价值弹性? 从硬阶段环节来看,虽然SOC(系统级芯片)因主流选择高通AR1芯片而导致弹性不高,但光学环节具有较大价值量空间,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中,调研的一些公司估值合理且未上市,值得关注。此外,显示环节和存储环节也是价值较高的部分,因为它们较为集中,主要供应商如BOE、华星光电以及百威、金士顿等在这些环节具备较高市场份额。 对于整机厂和代工厂的投资价值有何看法? 整机厂方面,独角兽企业和布局大厂值得关注,尤其是它们对产业链的影响以及产品的出货量和生态建设。代工厂环节当前可能是性价比比较高的投资选择,尤其是绑定了一些有优势公司的代工厂,它们通常有稳健的传统业务,并能提供较好的投资回报。 软件算法在AI眼镜产业链中的投资机会如何? 虽然在二级市场上缺乏直接参与机会,但一些提供模型和定位识别算法的公司,例如虹软,可能成为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同时,整个AI眼镜产业链经历了波折,但因其作为下一代硬件终端的重要地位,长期发展趋势仍然被看好。 对于未来AI眼镜产业链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关键点需要关注? 长期来看,应关注光学和显示技术的进步;短期则应关注新品发布和眼镜端移植手机应用的亮点,尤其是那些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应用,比如实时翻译和导航功能。这些方面的发展将对AI眼镜市场产生重要影响。